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17-06-19于丽荣孙浩峰
文/于丽荣 孙浩峰
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文/于丽荣 孙浩峰
在全新的微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猛烈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本文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创新扩散理论”原理,提出借力微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阐述微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所产生的效果,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应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定信息内容的动态传播过程,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传播媒介的影响,特别以微信、微博、微刊、微视频、微论坛等一系列以“微”定义的新兴媒介成功推广,发挥重要的告知功能并几乎囊括创新扩散的主要元素,微媒体海量、多元、碎片化、“短平快”等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传播内容、方式与传播特征,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猛烈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挑战。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将微媒体这一大学生喜爱的新兴传播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立德树人,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微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微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崭新载体,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个维度的挑战。
1.动摇主导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育人地位。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明显落后于现实发展需求,仍盲目秉承传统的“我讲你听”和“一刀切”信息传播模式,居高临下,常常采用空洞呆板的说教口吻和叙述方式开展教育。因传统传播媒介条件下信息量较小且获取渠道有限,受众“知晓”程度低,教育者往往依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人文历史知识足以应付并掌控思想教育全过程,而微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不无可能,不再单纯是“受众的终端”,显著或隐性的成为传播关系中的主导方,这直接打破和颠覆了过去由教育者绝对主导传播信息的格局,削弱了教育者的育人优势。此外,微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把关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仅从我省7所高校师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如图和表)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微媒体的关注度与使用比例远远高于教师,且教师的网络知识及微媒体掌控技能都要比大学生逊色很多,有的教育者在微媒体面前尚处于尴尬的“失语”状态。
图 高校师生使用微媒体的类别调查(对200名教师和200名大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2.冲击主流权威的思想教育内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教育目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和发布符合主流政治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微媒体传播内容包罗万象,良莠并存,对错、美丑、善恶、真假掺杂交织,多种思想意识相互角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欧风美雨”多元文化共栖。大量碎片化甚至负面的信息裂变式的传播,使大学生易出现认知偏差,对教育传播内容存疑或持验证的态度去接受,这极大地消蚀了高校一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面教育内容的传播遭遇较大阻力。
3.挑战传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开会研讨、英模报告、个别谈话等方式实现单向灌输式教育,传播信息的形式相对稳定。微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传播载体的革命,虚拟空间不仅海量信息充盈,而且随便的“摇一摇”“扫一扫”,接发个“漂流瓶”,大学生即可自由选择传播信息渠道并可与之双向互动,参与信息的接收、反馈与再创造,接受教育影响的时空无限延展,致使传统思政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的捆绑被拆解,面对面、相对可控固化的教育方式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直接的、没有任何时间空隙的文化覆盖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
4.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获取资讯、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加强交流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低头族”“微信控”成为普遍,“无时不微”“无处不微”“无微不至”已成为当下大学校园生活的常态,久而久之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发生改变,加之与现实校园生活的逐渐脱节,容易形成迷惘、孤僻、自闭的性格,加剧产生“读屏时代”喧嚣的孤独,这使大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遭遇危机。
二、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表 高校师生使用微媒体基本情况(以微信为例)
1.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传播学规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创新扩散的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对象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过程,在传播学视角下,这些要素与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一一对应,其在传播“创新扩散”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依托微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会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处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交融的最前沿,大学生的追求导向、价值判断、社会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传播媒介的影响。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微媒体作为信息科学新技术,更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对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成为必然。”因此主动接纳微媒体,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选择。
3.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学生群体特征。据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无疑高校“90后”大学生是其重要的使用群体,他们个性张扬、追求平等自由,信息化程度高,自我意识强,又热衷于时尚、个性的事物。微媒体的传播方式契合了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高校教育者如能经由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来实施教育过程,必将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别样天地,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否则,其影响范围与影响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
三、微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毋庸置疑,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带来更多的机遇。高校教育者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传播环境的变化,用活、用好微媒体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更多的可能。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
“教育者能否被受教育者认可,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能否被其接受。”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要的应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宜的思想教育观念,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一要树立阵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当下,微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谈“微”色变、妖魔化其负面影响已非明智之举,一味地持排斥态度更不足取。高校教育者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事业责任心,寸土必争,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掌控传播话语权。二要树立平等观念,彻底改变高高在上、向下传导的心理定位,充分尊重传播受众一方,传受合一,平等互动。三要树立渗透观念,进行“隐性教育”和“多向渗透”,借力传输,在潜移默化中提供主流的思想养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理念植入大学生内心,实现自觉认同。四要树立开放共享观念、兼收并蓄,广为采纳一切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观念,让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微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的多元化、随意性等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主流舆论的正确方向,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占领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借助微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要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条件下,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注重传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理论成果,传播反映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内容设计,把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巧妙地融入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处理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不盲从、不哗众取宠、不片面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娱乐效果而舍本逐末。
3.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创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将微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富有活力、富有成效。
一是把握“微视角”,诠释大道理。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信感恩等通过“指尖”在微媒体中得以传播,依托微媒体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优势,运用幽默风趣的“网言微语”,使抽象枯燥的理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是实现“微互动”,传递正能量。高校教育者要积极融入大学生的“微生活”,注重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微环境,与大学生建立平等、包容、尊重、互信的“朋辈关系”,肯与大学生“互粉”“遥相呼应”,亦师亦友,亦教亦学。要真诚聆听,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对学生表现出欣赏、肯定、理解、宽容和善意的点拨,因势利导,有效“劝服”,做好思想、观念和情趣上的引领和矫治,增加对正能量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知行合一,使微媒体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新家园。
三是组织“微活动”,激发新活力。针对微媒体虽微且“散”、覆盖面广的特点,强化学校、二级学院(系部)、班级的三级联动,依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群体开展“微活动”,分类施教,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的浸润、包围,润物无声。
四是打造微平台,凝聚大力量。高校应努力构建具有一定规模、一定人群密度、聚合力与传播力俱强的众多校园优秀微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并从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对大学生正当的“微诉求”积极回复与帮助解决。要搭建连接校领导、院系领导、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的全方位、交互式微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4.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甄别能力。提高大学生对纷杂信息的甄别、判断和筛选的能力,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微媒体”时代高校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予以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提高大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和理性甄别信息的判断能力,帮助大学生用哲学辩证思维分析看待事物。通过展板、报告会、选修课等方式开展媒介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微媒体使用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客观研判“知晓”,明辨是非,对负面信息主动规避。加强大学生关于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把控能力。
5.建立健全微媒体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微媒体运行和管理机制,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微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确定,取决于高校各方主动发挥能动性,齐抓共管、有机联动。高校党委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微媒体应用能力的教育团队,最大程度实施正面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思想观念的传播,在是非面前善于发声,敢于亮剑,以正视听。制定《校园微媒体运行管理办法》及预警制度,明确校园微媒体运行和信息发布等的审核程序,加大对大学生微博、空间、朋友圈的监管与引导力度,对谣言、负面信息和伪科学的散布,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制止。在突发、维稳事件上要快速反应,首发定调,先声夺人,让方寸屏幕在纷繁复杂中立主导、归主体。
四、结束语
在全新的微媒体时代,教育者要承担起“把关人”和人生导师的历史重任,直面压力和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积极运用微媒体这个大学生较为青睐的传播媒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扬长避短,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辐射力、感召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启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崭新作为、主动作为的新局面。
作者于丽荣系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孙浩峰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本文系2016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员教育管理‘微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GXDJ-C100)的研究成果。
[1][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年巍.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社,2016-12-08.
[3]孟庆宁.符号消费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6).
[4]罗红伟.“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
[5]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2-26.
[6]张北坪,潘清泉.融合传播学理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