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6-17李鸿波
李鸿波
(福建省德化县第八中学)
摘 要:尽管数学解题方法多种多样,但“数形结合”仍然是最直观、方便、形象的,也是最容易被初中生接受的。鉴于“数形结合”的诸多优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必要启迪学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路攻克数学难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课堂教学;应用探讨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是华罗庚先生曾讲过的名言,从侧面反映出“数形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数与形的结合是指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是抽象的,“形”是具体的,将它们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结合,在“以数助形”“以形解数”的思路中简化复杂而抽象的数学问题,从中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
一、几何问题中“数形结合”的应用
初中数学的一大教学难点就是几何问题,因为幾何教学非常抽象,以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具象图形,解题思路受到阻碍,难以掌握几何知识,无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以数助形”——利用数字解决关于图形的难题。几何问题并不难,学生之所以找不到解题思路,是因为面对几何图形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
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如果老师仅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告诉他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解决,那么即使给学生一个最简单的三角形,他们也不会想到勾股定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启发学生分别标出三条边的边长,这就在无形中结合了“数”与“形”,让相对抽象的几何图形实现数字化,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数形之间的直观联系,再通过勾股定理中的逆定理判断出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再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学生面对这类题目,通常不会直接构想出三角形的样子,也就无法得知哪两条边才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因此,很难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解答题目。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用图形描述题目中的若干条件,标明三角形的“腰”,由此推理出对应的解题条件。简言之,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数形结合”,老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将“数”与“形”相互结合,让抽象的几何平面图形变得数字化,降低解题难度。
二、以形解数中“数形结合”的应用
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图形呈现出数学题目中抽象的条件,即为“以形解数”,让学生在观察图形的同时深刻全面地理解题目中所列条件,继而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这同样是初中数学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与“函数和方程”有关的教学中,通过“以形解数”能很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的正确率,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函数的抽象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即使给出的图形再直观,学生也无法从中看出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含义,因此也就不可能通过条件解答题目。比如,有这样一道一次函数题:假设直线y=-2x+k和两坐标轴共同围成一个面积为9的三角形,那么k=____。仅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学生也许只对题目的要求(求出k值)清楚,但没有办法清晰理解题目中的其他条件。此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在纸上画出题目里的条件,即“直线y=-2x+k和两坐标轴共同围成一个面积为9的三角形”。直线和坐标轴焦点瞬间跃然眼前,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很快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求得k值。
再如这样一道题目:假设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边长为15与10,夹角60°,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学生只需要画出平行四边形,然后标出边长与夹角,很容易就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最终通过公式算出面积。可见“以形解数”在解题中的优势,学生掌握了这一解题思路,就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已知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以形解数”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数”中含义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形,通过观察图形,学生挖掘出解题需要的条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数”和“形”的关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分析“数”和公式,展开联想,灵活转换二者关系,在将抽象转化成形象之后,快速地提取出隐藏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旦发现数形结合的解题优势,就会主动地巩固练习,养成用“数形结合”分析题目的习惯,不断地改善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因此,老师应根据现状,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当堂分享运用“数形结合”解题的心得,也可以组织成绩优异的学生总结“数形结合”的要点,在相互交流中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对“数形结合”的重视程度,在面对数学题目时自然而然地想到“数形结合”,逐渐养成良好、科学的解题意识。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思想,变抽象的“数”为具体的“形”,再将二者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梳理思路,正确解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的奥妙,培养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开拓数学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珍.数形结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11):46.
[2]林春安.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5(4):304,306.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