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成长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2017-06-17曲永锋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布朗小说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工业大学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系列论文。项目编号X201409。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也逐渐发生着变革,这对于美国成长小说的创作而言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改变。这些成长小说极具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特征,主要以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自我认知困惑为主题,由此探讨了在与他人及外界社会的交互过程中,青少年自身身份的全新构建。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成长小说中现实主义风格及主题的表达特点,以期更好地探讨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及感悟。

关键词:成长小说;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曲永锋,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也逐渐发生着变革,这对于美国成长小说的创作而言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改变。

就美国成长小说这一类型而言,主题较为单一,所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虽各有不同但都沿袭了相对而言较为固化的创作模式。在故事的开端往往是由某位对生活丧失天真的憧憬的年轻主人公入手,由于经历了一些社会遭遇或经历,导致心理层面受到了直面冲击,由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无措到逐渐适应,最后战胜自我直面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开始有了内心层面的顿悟,这便是迈向成熟自我的第一步,但对于部分人群则是自我幻灭和堕落的开端。

另外,在美国成长小说的描写中,主人公的顿悟往往伴随着某些极具象征意义的仪式,加强教育或启迪作用的正式感。在现代社会中这也能成为青年人在经历磨难遭遇之后所获得内心成熟和成长。本文以美国文学中分属不同历史时期及文学流派的成长小说类型为例,概括这一小说类型的发展概貌,同时探讨其现实主义表达的有效途径。

《年轻的布朗先生》是美國著名作家霍桑的最佳短篇作品之一,这一部小说可谓是失乐园的翻版,用简洁的哥特式散文体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十七世纪后期的故事。年轻的布朗先生再次演绎了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受到诱惑懂得了未知的知识,随之而来却失去了往日无知的快乐和天真。霍桑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浪漫情怀。

在这一经典的短篇作品中,年轻的布朗先生犹如圣经里的夏娃,出于好奇心使然,接受了魔鬼的邀请去参加一次林中妖魔聚会。在去的路上,布朗先生也遭遇了内心的困惑和犹疑,他有新婚的爱妻,也有着稳妥的生活和虔诚的信仰,独立去参加妖魔聚会对于钱基督徒而言是极为不妥当的。年轻的布朗先生几次想打道回府,回到忠实的妻子和稳妥的生活中去,但往往由于新发现的出现阻拦了脚步,催促着继续前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布朗先生在平日里极为敬重的长者也在赶赴宴会的路上,甚至在最后还看到了认知中天真又忠实的妻子。年轻的布朗先生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原来认知中那些高尚和虔诚的人都是虚伪的表象,这时布朗先生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都产生了强烈困惑,究竟什么才是可以相信和信仰的。

这篇短篇小说的行文中最为精妙之处在于作者始终未明确说明这次的妖魔聚会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但实质上作品的内容也给予了读者几次暗示,这些都是布朗先生的梦境,噩梦一般的存在。在宴会上,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和他一起战栗着准备接受魔鬼的洗礼。一想到洗礼后“他们会更多地了解别人的隐私,包括具体的罪行和邪恶的意念……”,想到“下一次注视对方时,他们会看到何等污秽而可怜的形象”,布朗高叫起来:“费丝!费丝!仰望上天,抵制那个恶魔。”这对于读者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梦境,但对于主人公布朗先生而言则是原先认知架构给推翻并重建的成年仪式。第二天布朗先生回到了村里,也回到了妻子和亲人身边,但他却已完全丧失曾经的天真憧憬和快乐,失去了对周围人群的信任,郁郁寡欢,直至生命结束。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离奇的故事描述,作者通过布朗先生的遭遇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无论是梦境或现实,邪恶的力量远比想象更强大。

年轻的布朗先生遭遇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形势下人类所遭受的困境。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正值19世纪宗教向世俗化方向变革的时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盛行。霍桑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出笼罩着神秘气息的背景,来描写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其作品反映除了出了作者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心,这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探讨焦点。霍桑的描写重点倾向于揭示人类在追求幸福和发展的道路上可能遭受的邪念障碍,布朗先生的遭遇便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追求知识可以拯救人类,但如受到恶魔的诱惑产生了邪念同样也会毁灭人类。霍桑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论述表达了自身对于人类社会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所秉持的忧患意识及观念。

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成名著作《红色勇士勋章》(1894)极为经典,由此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坛中的重要地位。在《红色勇士勋章》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亨利·费莱明如众多热血青少年一样,向往奔赴战场,为国效力,成为英雄式的大人物。但当主人公真正走入了战场,看到了战争的真实场景,却被莫名的恐惧所控制狼狈逃向了森林深处。在逃跑过程中亨利·费莱明被己方战友打伤了头部,但阴错阳差却被同伴误以为敌军所伤。亨利·费莱明由此被视为勇敢的士兵,在得到战友们的敬重的同时随之而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危机。亨利·费莱明开始对英雄和勇敢的定义产生了怀疑,对于朋友的死亡感到愤怒,对自己的懦弱感到歉疚。在这样的精神折磨下,亨利·费莱明真正勇敢起来,在后来一次战斗中勇往直前,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起初亨利·费莱明为自己感到自豪,但当一切疯狂都已结束之后,他开始反思也许某一天会有人拆穿自己曾经的懦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舟,亨利·费莱明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审视眼光,从此他决定摆脱战场上的疯狂本能和扭曲本性,开始崭新的生活。自此,亨利·费莱明终于真正走出了青少年在人格完善过程中的天真和迷惘,能用更为成熟的视角去看到战争、人性和自我层面的反思。

克莱恩的另一作品《敞蓬船》(1898)也是一部经典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有四位年轻人一同出海,遭遇了海难漂泊在敞篷船中。在初期四位年轻人互帮互助,轮换划船,只为让同伴能得到一次好好的休息,自己独自忍受黑暗和恐惧但也并不抱怨。团体意识和彼此之间的兄弟情谊如火把,温暖在心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海让四位年轻人见识到了大自然的残酷,他们也逐渐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如果一定会被淹死,为什么要在经历了那么长久的苦难之后才能得到这个必然的结局。当一个人认识到了自然的残酷,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与否并不会给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许下第一个愿望便是用砖头砸向神殿,但他却咬牙切齿地发现既没有砖头也没有神殿可以发泄心头之恨。剩下的似乎只有嘲笑而已。

在《敞蓬船》这部小说中,四位年轻人中最强壮的人在游向陆地时不幸淹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其他的幸存者认识到了自然的残酷,但同时也更加懂得了人世存在的意义所在。这需要靠自身去创造去争取,靠上天的赋予那永远只能是一场空。克莱恩在其作品中想努力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可以决定人类命运赋予人类职责的上帝视角是不存在的,人只能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获取深刻的认知。环境可以成为人性的试金石,越是险恶的环境越能体现人性的本质。四位年轻人在困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团结互助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光辉,这才是最需要彰显的优秀品德。尽管克莱恩在写作手法层面极具自然主义的烙印,但其作品中依然展现了乐观主义思想和情怀,他笔下的主人公由此受到了内心震动走向了人性的成熟,这也是克莱恩有别于其他自然主义者的最大区别所在。

在美国文学史上,成长小说这一类别经久不衰,不同时代背景下会衍生极具个性特征的版本。除了欧洲传统文学的影响,这也跟美国社会现实背景所造成的国民性格密不可分。在美国发展历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给这个年轻的国家持续输送新鲜的成长血液,无论是人口的流动还是广袤的国土都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极具创新动力,但却没有定型。美国社会正如一位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迷惘,但也充满了对于成熟的渴望。。莱斯利·菲德勒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分析,正说明了美国文学中成长小说常驻不衰的社会底蕴:“人们痴迷于成长,在‘成熟与‘拯救之间,他们更向往成熟。吸引他们的是哈克·贝利·芬和霍尔顿·考菲尔德这样的人物。在这些人身上,他们看到了这样的理想:清新不败的洞察力,永不衰竭的活力,不受腐化的天真纯洁。他们潜意识里拒绝所谓原罪。他们认为成熟的青春就是美国的化身和理想,粗犷、不受约束,但却蕴藏着成熟和责任感。”

由此可探讨菲利普·扬对于海明威笔下人物的评价,在他看来:“他启程时,满面春风,对世界和所有同胞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可是不久在他身旁一方面出现的是家庭生活的清规戒律和奇形怪状,另一方面在他认为人人都是善良的世界中存在着难以想象的暴行和痛苦。……这个神话表达了我们身上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一方面是理直气壮地追求正当生活的良好愿望,另一方面是被无端出卖的感觉。”这与美国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困惑和迷惘,但同时又有着极为乐观主义的生活愿望,在这样矛盾的心理碰撞之间实现内心认知层面地推倒和重建,从而形成更为成熟的心理思维体系。

在“渴望成熟”与“被出卖的感觉”两者之间极具戏剧性,但同时也兼具现实主义的特征和意義。年轻人凭着一腔孤勇和率真走向成人社会,秉持着天真的理想和热情,但当他们接触到极为现实的成人世界,看到了社会的丑恶和阴暗面,这些年轻人对原先秉持的理念开始出现了幻灭。原来成人世界并不是小时庙会的样子,并不是永远正义,充满善良,如欢乐的童话乐园。但当面临了现实世界的物欲冲击之后,年轻人开始感到不知所措,对于这个世界真与假、善与恶之间的界限认知早已不再分明,在不断的认知推翻、重建、又推翻和又重建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成长和成熟的方向,逐渐克服和战胜曾经懵懂的自己,从而获得内心层面的成长和成熟。这样的历程并不仅仅是美国社会独有,这是整个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困境,必须要找到出路,这也成为了超越时代、地域、文化背景,同时极具永恒意义的文学创作主题。

参考文献:

[1]曲永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哈利波特》”[J].才智;2010.8.

[2]李金颖,简议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J].河南科技;2010.08.

[3]霍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

[4]卢思语,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不可靠叙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6]孙胜忠,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Bildungsroman with a Focus on Twain,Faulkner and Salinger[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10.

[7]徐秀明,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6.06.

[8]孙胜忠,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9]芮渝萍,范谊,刘春慧;中国“十五”期间美国小说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03.

[10]刘丹,《麦田里的守望者》:流浪者的成长之歌[D].黑龙江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布朗小说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布朗紧张时 会咬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