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2017-06-17江珩彭妍肖湘平
江珩+彭妍+肖湘平
摘要: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基本单位,基层教学组织理应按照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而关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却很少将其纳入范围之内。将建设一流基层教学组织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从设置、职能、组织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改革的进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现实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双一流;高等教育
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流本科建设的中心,高水平高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目标。建设一流的基層教学组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达成目标,对建设一流本科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一流本科需要一流的教学水平。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日常性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最直接、高效的方式之一,它是高校的基础职能,也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职能。基层教学组织自20世纪50年代以教研室的形式从苏联引进,在校、院系之下,一直围绕本科生教育和教学来组织实施活动,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虽然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它始终是高校行使教学职能的最基本单位,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
一流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由教师组成,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其配合高校在师资建设的各个环节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教师个人而言,基层教学组织为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与事业发展提供了主要途径与组织保障。对教师群体而言,基层教学组织是进行教学、教研以及师资建设活动的基本单元。而对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管理组织教师活动,直接承担师资培养工作以及推进师资建设的重要执行部门。进行一流的师资建设除了需要一流计划、决策部门之外,也不能忽视一流的执行部门。建设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对高校师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系统管理理论认为所有的组织都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环境相互影响,并且只有在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高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发展中进行综合改革,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中的子系统必定与高校具有联动效应,也需要适应发展进行调整与改革。一流的大学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基层教学组,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流的人才。
建设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建设一流本科的关键环节,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资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产生了多种不同方式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但现阶段对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改革研究仍停留在原始的教研室建制基础上,并未对改革过程中的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分析,也很少将基层教学组织变革纳入高校整体综合改革的研究范围之内。而实际上,建设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建设一流本科乃至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应结合整体考虑加以研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处于高校内部改革环境中的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着许多方面不同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设置无序、职能模糊、组织离散等。
1.设置无序,限制学科、教研发展与统筹管理
基层教学组织的构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这是一个组织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的依据往往是因为当前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切实需要或行政上级指定而成立,甚至有为了“改革”而进行的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状态普遍呈无序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设置方式方面,有依据学科划分而成,也有依据相近专业组合而成的基层教学组织;有依据相关联课程组合而成,也有以服务学生为本,将可互补、协作、沟通的高素质师资进行组合而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
(2)在管理结构方面,有进行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管理,也有进行学校、学院、系、基层教学组织四级管理的情况。
每一种基层教学组织的构置情况都有其当前的适用性,但造成了同一学校甚至同一学院中,存在多种层级管理与多种不同组成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与此同时,在各高校进行综合改革过程中很少提及统筹管理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情况,各基层教学组织依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与程度的改革。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大多学校在行政管体系中,最基层的一部分一一基层教学组织“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暴露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是目前高校在统筹管理上的短板,这种各自孤立的情况不利于各学科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只专注于单一分化的专业、学科的教授也不利于高质量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职能模糊,阻碍其效能发挥
基层教学组织本是一个以行使教学、教研等学术职能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与进行教学研究为目的的组织。无论基层教学组织怎样发展改革、形式变化、职能拓展,教学、教研都是它最基本和必然存在的职能。然而现实的基层教学组织的运作中,行使行政职能多于学术职能,而忙于完成学院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基层教学组织本来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1)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教研职能弱化。教学职能的实施下移至教师个体,管理上教师个人在教学事务上直接对接学院教务处。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存在依赖惯例的情况。
(2)科研职能被剥离、弱化。在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职能的地位不断上升,高校内部成立了“研究所”“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等形式的行政组织来专门管理学校的科研事务,更多的情况下它所管理的对象往往以科研项目为主,与基层教学组织并无直接联系。发展为基层教学组织重要职能之一的科研职能,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剥离,弱化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科研职能。
(3)行政职能地位凸显。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高,曾一度依靠行政权力与行政系统来进行学校内部管理,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校行政化逐渐减弱,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职能行使过度的情况。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中最基层的组织,学术职能减弱,行政职能自然凸显。基层教学组织基本成了单纯的行政组织,处理学院所下达的事务性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现阶段或多或少有学术职能弱化的现象,但仍利用“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会造成这样的情况:高校越想改善基层教学组织的状况,下达的任务越多,基层教学组织的行政任务越重。这使基层教学组织的行政职能越发凸显,同时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仅没有使基层教学组织发挥本来的效能,甚至影响教师教学,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3.组织离散,遏制自身发展
基层教学组织从组织理论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加以分类编制的教师集合体,它的凝聚力决定着的个人协作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是为了让相近的课程、专业的教师协作实施、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現实中,因高校教师普遍不实行坐班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聚少离多,教师个人往往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很少交流。基层教学组织在日常中仅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中转场。
这种状况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关,教师活动时间的缺少必然影响其自主交流的进行。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往往在共同感兴趣的学术话题和活动中产生,而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任务通常以各自为“教”的形式独自完成,科研工作往往是以另外专门的科研组织来进行。教研活动因缺乏自主交流往往流于形式,使基层教学组织呈组织离散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阻碍了自身发展,阻碍了高校的一流本科建设。
三、对策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处于积极改革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职能、管理状况各有不同。千“学”一律固然不适合发展与创新,但差异过大也不利于高校内部的统筹管理。基层教学组织要符合高校建设一流本科的发展目标,适应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还需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理念建设,完善组织生态系统
组织的构置方面首先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建设,加强理念建设的同时,基层教学组织更需要完善组织生态系统。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其理念应该渗透进各个机构组织、运行环节甚至每一个人。基层教学组织作为直接实施本科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更要明确高校的教育理念,具备使命感,重视各方协作的重要性,推行学术治理的理念,减少官僚主义,增加能动性。
在基层教学组织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高校在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管理上应当摒弃必然一致和全然无序的两个极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打破组织边界壁垒,搭建有机的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许多高新技术逐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方式因此日渐丰富。高校因此需要适应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构建高校内部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鼓励不同形式、跨领域以及跨地域的基层教学组织参与其中,既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也使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得到有效的管理。
2.重视职能管理,充分发挥组织效能
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管理,一方面要理清其职责也是职能的范围,另一方面要重视其发挥的效能,即强化其执行力。
教学、教研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基本职能,基层教学组织却不必仅有这两项职能。随着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亟须其拓展职能。重视、重启或拓展基层教学组织的科研职能,促进科教融合,能够更有效利用高校内部各项资源,避免课程建设滞后,使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为教学、教研资源,培养科研所需要的研究型人才,建成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校中的基层科研组织实际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一般用于研究生教育。在如今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基层科研组织依据人才培养的具体需要,可以拓展其本科教学职能,转化为一种特定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
解决执行力弱化的方式不仅在于监督与处罚,参与相关的任务与活动将更有效地提高执行力。在教研职能的执行力弱于教学职能的困境中,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落实到基层,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强化其教研职能的执行,同时促进教学资源的实时转换。
3.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组织能动性
高校是我国一种特殊的行政组织,它更是一种学术组织,在各层级与内部组织的管理上存在行政与学术权力不均衡的争议。建立合适的制度与机制是平衡两种权利,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基层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一一教师,作为自然人精力有限,要肩负基层教学组织改革创新目标的艰巨任务必须有高效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在科学的组织、协调工作下,达到“1+1>2”的效果共同达成目标。
在外部制度上,高校应给予基层教学组织行使学术权力的空间,要有更加宽容并具有执行力的反馈机制,并完善、加强激励机制,促进基层教学组织自主管理与自发改革创新的能力。
本文认为,高校更应建立相应制度,除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之外,赋予以教学、教研任务为导向的“临时团队”以基层教学组织相当的地位。此举能够加快人力、物力、财力的周转,优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改善我国高校改革创新往往由上至下逐步进行的缓慢现状,提高高校内部改革创新的实践效率。
在内部管理机制中,加强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内生力,促进教师开展深度教学研讨与探索,形成教师间开放、发展、合作、共享的协作式教学发展机制,使新思路、创新点能快速传播、研讨,信息分享无约束。建立内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凝聚力,发挥能动性。
华中农业大学在向“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秉承一贯重视本科教育的传统,以教育理念转变为先导,关注并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学校着力进行主题建设年系列活动以推进改革,努力打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一流本科教育。2011年启动实施了“实践教学年”,2012年则是“课程建设年”,2013年被定为“专业改革建设年”,2014年则是“深化师生交流年”,2015年,学校启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年”,2016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创之年,华中农业大学并未停止改革的步伐,推行“创新创业年”,旨在持续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得到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所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力应对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对本科教育教学提出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各项改革措施中,学校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设置上学校探索了多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梯队;管理上完善了基层教学组织基本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评选表彰;并着力加强基层组织的教学职能建设,推进基层教学组织的科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