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6-16李英闫开
李英++闫开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也紧跟社会潮流的进步。最近几年,大学对通用英语教学的重视度逐渐下降,一些大学生对大学通用英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对象出现了两极化。在不同的大学教学中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改革计划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是都把着重建设选修课这一事项提上了日程。本论文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在将大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的需求等作出精确的需求分析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和巩固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這对对大学通用课程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需求理论 大学英语 选修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29-01
选修课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项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或修习的一些课程。因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颇受一些大学和大学生的欢迎。它可以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方式,有效扩展学生们的学习领域,培养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大学英语选修课可以对大学英语起到良好的补充,可以更好地解决大学英语没有涉及或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把需求理论和需求分析作为基础,把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主旨,完善和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对提高选修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完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面临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于大学通用英语教学的认同度越来越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的教育对象呈现了两极化现象:一方面,对高中英语学习重视程度的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对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较高,使得在大学期间很容易就能通过专业英语考试。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招生政策不同,导致在招收的大学生中有一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出现学生成绩两极化的现象。针对这种两极化现象,一些大学开始着手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有些院校由于招收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开始在英语课程上采取压缩英语学分的方法,在现有的英语教程中开始加入商务英语、二外等选修课,如复旦大学的学生可以利用学习英语的机会学习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而另一些学校由于招收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开始采取缩短英语教学周期的方法,用增强英语教学密度的方法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大学英语的教学周期由传统的两学年、四学期缩短为一年半、三学期,第四学期鼓励学生选择英语选修课来进行再次学习和巩固。[1]
(二)高校英语选修课的现状
就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选课种类较少,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材不能与社会新兴潮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无趣。就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学校的安排和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也主要是根据学校对选修课的安排来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大学对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少全局性、综合性和前瞻性。
二、以需求分析为前提,完善课程设置
(一)需求理论的内涵及需求分析的意义
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以需求理论为指导,以需求分析为前提。目前,较为成熟的观点是Brindley提出来的,他认为需求主要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主要是属于客观需求,而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认知主要是属于主观需求。目标需求又可细分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和学习动机等。在教学领域中,需求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需求分析的研究可以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达到匹配。因此,在需求理论和需求分析构建的需求理论框架下对提高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具有重大意义。[2]
(二)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需求的具体分析
开设任何课程的目的都是要转到需求上来,而对这些需求的考虑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主要为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所学专业本身的需求。课程具有社会性,课程的应用在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社会主要希望课程能够满足以下几点:文化需求、经济需求、政治思想需求。[3]
大学英语选修课从其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果只重视社会需求而忽略学习者的需求,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既不能服务社会,也不能满足学习者。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要结合大学生的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努力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应国际化需要。
三、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大学英语的研究都没有形成体系,整体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如何更好地建立需求模型,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大学英语选修课中都有待于以后的不断探索、发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609-616.
[2]隋艳,魏灿欣.浅议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J].现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2):159.
[3]陈冰.国外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9.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