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116例疗效分析
2017-06-15姜孝好张辉
姜孝好 张辉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2
不孕不育症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患者可为女性也可为男性,但女性不孕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其致病原因主要有输卵管功能障碍、排卵障碍、免疫性不孕、男性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异常等[1]。不孕不育症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问题,有效治疗此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取了116例对不孕不育症女性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析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入选不孕不育症患者116例,均为女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31.54±4.56)岁;原发性不孕36例,继发性不孕22例;不孕时间2-9年,平均(4.62±1.46)年。观察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0.72±4.61)岁;原发性不孕38例,继发性不孕20例;不孕时间2-10年,平均(4.74±1.23)年。排除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生殖器器质性病变患者、性生活不正常患者、男方配偶免疫检查及精液常规检查不正常的患者。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①给予患者克罗米芬胶囊(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07),口服,每日50mg,连用5日,若5天后仍没有排卵则重复原治疗的疗程,直至受孕。②给予患者维生素E软胶囊(浙江醫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03539),口服,每次1粒,每日2-3次。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西医疗法与对照组保持一致。②中医疗法:采用自拟的中药消抗汤进行治疗。处方为:红藤30克,续断15克,枸杞10克,丹参15克,贯众20克,黄芪20克,牡丹皮10克,山药15克,丹参15克,菟丝子10克,蒲公英2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肾(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阳虚型患者加用巴戟天、肉桂;湿热型患者加用茵陈、薏苡仁、苍术、黄柏;肝肾阴虚型患者加用熟地、山茱萸。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疗效判定。治愈:治疗后一年内患者成功受孕并正常分娩。显效:治疗后月经不调明显好转,输卵管通畅,但患者没有妊娠。有效:治疗后患者输卵管病变明显减轻,没有受孕。无效:治疗一年之后患者没有受孕,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2.2 内分泌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
3.讨论
西医认为,月经不调和卵泡发育不良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治疗方面主张使用能够改善卵泡发育、调节月经的药物[2]。然而,从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西药治疗方式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有人认为结合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即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效果做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单纯采用西药克罗米芬胶囊和维生素E软胶囊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卵泡刺激素和雌二醇两项指标明显更优。这就提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西药克罗米芬具有刺激卵泡生长成熟的作用,维生素E软胶囊则能增强卵巢功能、防止习惯性流产。而在以上两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治疗,则疗效能够得到增强。中医认为,不孕不育症的病机在于正虚、肾气不足,因而治疗方面需调节气血阴阳,祛邪气补正气[4]。中药方中,红藤、续断、枸杞、丹参、贯众、黄芪等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利湿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机体机能,因而治疗效果大大提升。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瑜.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17):703-704.
[2]陈卓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1(07):62-63.
[3]刘习明,宁联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4983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临床妊娠病案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0(06):71-72.
[4]蔡智慧,冯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78例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2(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