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躁狂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7-06-15李宗伟
李宗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躁狂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1]。对100例接受心理干预的躁狂症患者和100例未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对心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疗效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心理干预可以成为以后临床工作中治疗躁狂症患者的辅助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2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躁狂症患者200例,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修订本有关躁狂症的诊断标准,选取入组病例。入组病例中,女113例,男87例,将200例病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药物组。两组病例各100例,干预组女56例,男44例;药物组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3±16)岁和(40±16)岁,发病年龄分别为(31±12)岁和(27±12)岁,总病程中位数分别为10年和9年;临床疗效:前者缓解58例,后者缓解47例,症状明显/衰退分别为42例和53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行藥物治疗:以丙戊酸钠(0.4~0.8mg/日或碳酸锂(1mg/日)为主。两组治疗的药物剂量相同。药物组只给予药物治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参照国外心理教育干预原则,对干预组展开心理干预。实施心理干预的第一步是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2],建立护患关系的关键是干预者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接触,耐心地交谈,使患者对环境的不安全感消失,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其中患者对干预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其次干预者应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且能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内心体验及体会他们的感受,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不同的病程阶段应该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①发病期的心理干预:发病期最重要的心理干预问题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干预者应从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如孤独无助、恐惧、被人追杀或迫害等。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态度诚恳,言语温和真诚,改善患者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支持性心理干预,防止意外的发生。②康复期心理干预:此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好转,认知功能逐渐恢复,有的患者却认为自己成了“疯子”变成了废人,常处于低沉的心境[3]。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部分患者易出现病情复发。此时,应当进行集体授课的方式,让已经痊愈的患者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躁狂症方面的知识和预防复发的方法,指导和帮助患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能有正确的态度和适当的处理方式。鼓励患者消除自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出院前的心理干预:在回归社会前,患者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的患者认为此病复发率高,根本没有治愈的可能,而整日担心害怕,坐立不安。而有的患者则盲目乐观,认为自己的病好了,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自行停药,不再定期复诊。因此出院前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具体的出院指导,鼓励患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凡事以平常心对待,认识到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帮助患者寻找发病诱因,避免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次发生,帮助患者提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再三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告之患者及家属出院后一定要坚持服药,并定期门诊随访,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一旦患者出现复发的早期迹象,应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1.3 评定工具:①精神现状检查(PSE);②精神病诊断记录表;③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于干预前、中、后各评定1次,其中间隔3个月。采用198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定义残疾及其分级。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进行评定,各种评定工具一致性appa值达171~1100。
1.4 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检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轶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和效果分析。
2.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好转76例,药物组好转64例;干预组无效26例,药物组无效36例(P<0.01);复发率干预组16.7%,药物组37.8%(P<0.001)。
3.讨论
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建立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理解并体会他们的感受,肯定及鼓励他们的积极方面,指导帮助他们面对各种生活应激事件,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氛围,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改善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我们推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治疗躁狂症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临床疗效无差异的情况下,干预组治疗后无效例数和复发率低于药物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与Busch、Dosen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态度转变。给予心理干预的患者,他们对疾病的康复更加有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战胜疾病的,并且能得到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②精神病患者问题各异,心理干预可以针对性较强的给予对因治疗。③家庭是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情感来源和精神支柱[4]。家属的认识和态度在心理干预的影响变得积极乐观,从而直接影响到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家属对患者的态度改变,直接影响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他们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疗效,同时好的疗效又会影响家属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我们的研究还显示,尽管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无效病例和复发率,但并没有显著改善患者的劳动能力和残疾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管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是有限的,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躁狂症的主要手段,但把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躁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75-76.
[2]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
[3]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7.
[4]陈文琦.精神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治疗[J].中外医疗,2011,30(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