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2017-06-15王涛

魅力中国 2016年31期
关键词:政府管理善治

王涛

摘 要:中国政府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政府的治理理念、角色定位,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的阐释与分析,指出问题提出未来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电子治理 行政体制改革 善治 政府管理

政府及其权力能够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政府权力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并造成资源的浪费。中国政府改革是一场社会再造运动,是借鉴学习国际经验并结合基本国情进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变化,在理念创新、职能调转,机构优化,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982年的改革针对的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结构性失衡状况。经过此次改革诞生了五级政府机构。此次改革未能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政府机构改革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

1988年的改革提出了实施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确立的“职能转变”主线奠定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基础,职能划分、关系梳理、职责归类成为改革的主基调。

1993年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侧重于对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此次改革是目的清楚,目标模糊,过于强调压缩减少。

1998年的改革是对前期改革理念的发展,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实行精兵简政,初步明确政企、政市、政社的关系。完善市场监控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此次改革加大了政府精简的力度,但政府职能转变节奏缓慢。

2003年的改革的重点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2008年改革的目标是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政府机构及人员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逐步完善2003年政府职能改革的目标、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创立“大部门”体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改革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经过六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社会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转型期和重大战略机遇期。六次改革成果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发展,文化建设转为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弘扬传承发展本土文化,政府管理由统治型、管制型向服务型、生态型转变。

二、中国政府治理理念与形式

政府治理凸显了政府是治理的主体,治理对象是公共事务,职能是政策的制定、执行及监督,运行方式是科层制。政府治理应当率先从调整政府的治理理念入手,以“公民为本”作为政府治理理念的价值基点。超越传统的“以民为本”,校正“以人为本”,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最基础性价值支柱和认知资源。政府治理的特点是参与主体多元化、体制多样化、机制法制化、信息公开透明化、绩效考核科学化。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企业家政府”,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市场模式将成为最受政府欢迎的革新理念。网络化治理与协作性治理,德治与法治,善治政府与生态型政府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政府治理理念的核心,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

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履行的职责及其应起的作用与能力。政府职能的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控制色彩浓厚,市场与社会组织发展缓慢。二是政府行政权力结构不合理,政府机构行政权力结构冗余,事权,财权不匹配。三是政府自身利益意识较强,寻租现象,土体财政难以解决。

政府职能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改变政府行政控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二要将考核指标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变为公共服务质量导向,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逐步实现决策执行与监督制约相分离,根除执行力差,监督失灵的问题。四要重塑政府自身,破除利益集团。

四、中国政府体制机制创新

政府在制度创新上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与现有体制机制不配套,不便操作;二是创新超出了当地社会的理解水平和承受能力,难以进行。历次政府创新存在四个误区即口号化,形式化,绝对化,教条化。

政府创新是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本身,政府创新的重点是解决问题服务于民。政府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根本动力;外在动力是对环境变化的调整。一站式服务,大部门体制,整体协作,适时调整将是未来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创新提高效率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善治运动,是重塑政府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的重大举措。

五、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应紧紧围绕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人事制度改革,行政法制建设,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构建满意政府而展开。

(一)优化结构,回归本位。优化机构职能,提高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为民利民意识,不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重视基层政府的改革,加大基层政府的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减少信息壁垒,加大对基层矛盾的解决力度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合理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是政府创新的核心目标。(二)权责清晰,合理配置。确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职责分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责任与权力;适应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合理划分行政区域,适度扩大省管县的规模;确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财税收缴关系,合理调整国税和地税的税种,保障地方政府财力;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三)规范用人,德才兼备。确定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显得尤其重要,干部人事制度应紧跟国际发展形势和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改革,干部录用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形成唯才是举,考用结合的录用制度,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流通机制。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做好干部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薪资待遇,将以往改革优先转变为服务优先,强化培育法制服务理念。(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和实效。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光军,政府职能界定与政府职能转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7(6).

[2]杨雪冬,陈雪莲,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周偉,政府职能对政府规模的影响[J],理论月刊,2012(10).

猜你喜欢

政府管理善治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善治”理念的新践行路径
情怀
情怀
互联网为政商关系增添新变量
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