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17-06-15陈玉勋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陈玉勋

【摘 要】朗读是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它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水平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现今语文课堂已是书声琅琅,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因而,教师应该结合“研学后教”理念,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有层次,读得入格,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学后教;教学策略

综观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朗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陈旧的课堂“讲问教学”模式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反复的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从而厌倦朗读。

3. 朗读的面不够宽。在课堂中,老师往往重点抓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朗读成了好学生的表演,大多数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

4. 朗读指导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调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用语在课堂上频频出现,并且不论年段,不管课型,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以至呈现泛滥之势。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误区,也借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结合笔者的朗读教学实践,思考:可否把读的权利、读的时间、读的机会、读的情趣留给学生?

我区“研学后教”理念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上着力,“教”有突破,“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因而,笔者在“研学案”中特别注重设计如何开展朗读的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主能动性,相互帮助地读;在“后教”时,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做适当的示范、点拨和拓展,落实朗读的效果。

一、研学前制定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

所谓“层次”,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针对学生认知起点,共同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重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

在小组合作“研学”活动中,笔者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研学中,组长做好总结。在朗读的环节中,生字的读音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让每小组组长汇报未解决的朗读重点、难点,笔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后教”时着重点落实精读有情感、有层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笔者在《乡村四月》教学中,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读懂,再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忙碌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逐层诵读: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学生轻声读;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学生激情读;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时,学生放声读。顺其自然地走入诗歌的意境。这样,在研学中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感情,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地学习吗?

二、研学时巧用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得入格

所谓“读得入格”,是指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根据文体准确断句、停顿,读出该文体的风格。

学者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其次,要求学生在小组研学时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再次,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学生研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针对实际问题多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巧用各种朗诵方法。如《郑人买履》一文,如果让学生先理解其意,再在一些词的后面标上停顿符号,学生就会读得很传神。紧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和着古筝音乐,想象画面,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朗读岂能不入格?

三、后教时深化理解和情感熏陶,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综合运用朗读的技巧,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绘声绘色地朗读。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昭示着: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感知、感悟、体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寓于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之中。在研学后教的尝试中,学生在汇报研学成果时,老师应善于抓住语言朗诵的契机,让学生边理解边品读。例如,陈金龙老师在执教《白鹅》一课时,就非常高明地用语言点拨和范读,带领学生进入朗读情境。

教师用自己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和情趣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朗读的实效自然水到渠成。

四、后教时激发真实的情感,使学生读得有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学生用朗读表现出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文本朗读的至高境界,是学生创造性运用文本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创设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情感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

在研学后教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感”,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立即对文本对话中的“亮点”、“信息点”、“质疑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当学生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不约而同地提高嗓门。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这句该应读得更加低沉,不应该重读。笔者有意识地把问题抛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研讨。各个小组各抒己见,最后理解了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悠悠的情思。

综上所述,基于“研学后教”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一旦进入最优的朗读境界,就会超越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葉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