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探索

2017-06-15姚文燕黄小燕于海红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姚文燕+黄小燕+于海红

【摘 要】本文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训练载体、考核评价、师资方面等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39-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对2015年、2017年、2020年分别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同时,对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创业指导体系、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发展靠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大胆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说更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来源看,创业教育的界定来源于国外,表述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中國的创业教育,把创业行为由经济延伸至思想、文化领域,加入了“创新”要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或创业教育的超越”,它的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是一个集知识、专业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仅仅教学生简单复制、模仿他人的商业模式和行为,而是更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根本性要求。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较早开设的管理类专业之一,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以及企业经营等方面知识,又具有相应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知识体系较为特殊,所涉及专业理论较为抽象,传统的专业教学倾向于教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其课程实践性也很强,同时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以基层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行政管理、咨询等几大类,这些职业或岗位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经验和技能。因此,工商管理几乎是最适合实施创新创业改革的专业,也是最需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

(二)专业发展的必然性。“教育离不开现实,创新创业教育更不是脱离现实的独特教育。”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催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除了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外,高等教育模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理论介绍、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眼高手低,无法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育教学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转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国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其发展必然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与具体的技能训练不同,它需要通过现代科技、人文知识所隐含的文化、精神来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升到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上来。

(一)优化课程设计,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零星稀散以及和专业课分离的现状。根据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的专业特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改革。

1.构建课程分类体系。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成几大门类:通识类、专业课程类、集中实践类、拓展类和创新创业类。实施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类课程渗透在前面的四大模块中,从思想意识熏陶、专业融合、实践运用、扩展巩固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各门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二是可以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如管理沟通、团队管理、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文案策划等,还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设,如南宁学院开设中国—东盟营销环境与策略、中国—东盟跨国企业经营、中国—东盟文化与历史等。

2.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工商管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现有专业课程可以挖掘、融入或者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挖掘课程的创新性,将热点争议问题、企业创新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动手实践;另一方面采取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交融的方式,如在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例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可以增加初创企业的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增加初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及具体做法,市场营销可以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形势增加创业市场调查专题,财务管理可以增加创业融资管理专题等。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专业知识,同时还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了思路和办法,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整个大学的学习紧密融合。

(二)丰富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有否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具体落实。因此,改变以往“满堂灌”的理论讲授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教学方法多元化。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抽象与实践性强的双重特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同时,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借鉴、模仿,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吸取教训,学会防范和规避风险。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程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导,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完成某项课程任务,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整个过程的团队建立、任务分配、信息收集、策划、设计、实施、展示等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唱主角的方式,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同时也无意识地体验了缩减版的工作情景。

2.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学校的教师外,适当增加企业老师授课2-3次。两者不同的视角,不仅能使学生避免纯理论学习的迷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实践训练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根据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商学院等引领创业教育的高校的经验,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的关键。

首先,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根绝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产业孵化基地。创建服务平台,链接校、政、企、生。与政府合作,传达发展动向,为合作课题组建团队、出谋划策;与企业合作,整合师资,充实教师队伍,为其输送优质人才;与学生“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锻炼能力,孵化创意。其次,以赛促学,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竞赛体系。目前国内较为成熟且关注度较高的创新创业类比赛,例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国赛以及各类省部级赛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竞赛体系。最后,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多种途径。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可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参与企业协会运营管理,为其提供企业咨询、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支持作用。

(四)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这样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抑或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无创新可言。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变。具体而言,在理论课程方面,除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可采用项目报告、课程论文、读书笔记、分享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实践课程,如沙盘模拟、创业学实训、ERP等可组织参与比赛,以赛定结果。对于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授课或者实习类课程,则可由双边导师共同进行考核。同时,对于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和学科等各类比赛或者实际創业活动者,出台制度给予一定学时折算或学分认定,成绩突出者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目的是要将以往的只注重结果的模式改为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既关注理论学习也关注实际能力锻炼的多元化标准,其目的是希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从而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师资建设。教育改革其实践层面必然体现为教学改革,而其关键是教师改革。首先,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窗口,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效果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校应切实加强一线教师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同时,正因为他们的关键地位,高校职能部门应采用多种方式听取教学一线的声音,吸取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同时创造一种平台,以保持他们之间的交流,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其次,要促进校内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等。

此外,要完善校外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客座教授”“兼职教师”“课程特聘教师”等引智模式逐步引进企业家、成功校友、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进入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最后,改革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将教师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成果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激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落实与发展渗透。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应切实根据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专业特点,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实践训练平台、改革教学考核体系、加强师资建设等,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2]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辩解[J].高教探索,2014(3)

[4]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品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2015GJB442);2014年南宁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14XJJG01)

【作者简介】姚文燕(1985— ),女,湖南株洲人,南宁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黄小燕(1969—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管理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于海红(1980— ),女,湖北武汉人,南宁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连锁经营管理。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