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师范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17-06-15陶雪梅
【摘 要】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专科院校师范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专科院校师范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师范生 信息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82-03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因此,信息素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以及后续的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6年6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各类企业、各级各类学校和众多研究人员、教师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各类学习应用不断丰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推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肩负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伟大使命。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9年升格为大专的师范类学校,在校生80%以上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师范专业学生,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专科院校师范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加专注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但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因各种因素,学生的锻炼严重不足。
(一)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重视程度不足
专科层次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弹、唱、跳、书、画等基本功的培养,对学生信息技术重视不足。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仅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教育技术两门课程,部分专业甚至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一门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仅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并未考虑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回到传统的路子,依然是教师先演示操作,学生再跟著练习,教学过程在“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中循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四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虽然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相应操作,但印象不深,容易忘记;二是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三是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训练,更加侧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尚未达到“素养”的高度;四是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不利于学生平时的积累。
(三)客观因素限制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不断学习新技术、接收新理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又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升格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课时数激增,很多专任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兼任部分行政工作,如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实验室管理员、班主任等。教师的年龄结构特殊,以青年教师和临近退休的教师为主。临近退休的教师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去学习新事物,而年轻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又面临着婚姻、生育、抚养老人等诸多生活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行政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等客观因素让教师们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新理念、新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城乡学生差异性大
近几年新生入学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而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基本的开关计算机、打字也不会。纵观近几年的生源结构,大部分专科师范生来自农村,毕业于乡镇高中,小部分专科师范生来自城市,毕业于城市中学,很多乡镇高中并不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所有精力集中在高考上面,导致学生高中毕业时信息技术基础非常薄弱。而来自城市的高中毕业生,受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使大学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加复杂艰难。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标准的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学的第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加速中小学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在教师培训时合理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并鼓励教师大胆应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对教学进行组织与管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专科师范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之一,必须加强其信息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分析《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越来越快,QQ、微信、网络云盘、电子书等计算机应用软件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单是某项信息技术技能,而是快速适应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掌握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向师范生发放了617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看得见、用得着的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如调查问卷、视频剪辑、音频剪辑、图片处理、演示文稿等。除此以外,深入到广西区内各幼儿园、小学和幼教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师范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确定第一门信息类课程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为表1内容。
(三)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把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或学生分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是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展与创新在教学中的和谐与统一。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约5人,每个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优生带动差生,优生充当小老师,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差生在同学的指导下学习精神相对放松,学习效果会更好。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提升。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解决因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无法一一指导的问题。
2.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除了强调专业能力,还十分注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计划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工具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肯定与接受批评等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和其他信息类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适合用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资讯、计划、決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收集资料,制定相应计划,按计划分步合作实施任务,最后通过信息化手段检查反馈信息、评估结果。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结合使用,在小组内选出组长、计时员、监督员、展示员等,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相应任务。
(四)教学手段的应用
1.部署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还必须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于2012年引进由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研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围绕学生教育教学,提供答疑讨论、课堂问卷、教学笔记、个人资源、项目化教学、课堂作业、试卷试题库、在线测试、随堂建议等各类功能模板。教师将各门课程标准、任课教师信息等基本信息发布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让选课学生提前了解课程信息。课前,教师把PPT、微课视频等预习素材发布到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在“答疑讨论区”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功能进行在线测试,并即时得到测试结果,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巩固重点知识。课后,学生将作业上传到平台,教师在线上批改作业。因此,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运用,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相对灵活,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和指定的教室。
2.制作微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数国内外企业、高校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类开放性课程的建设。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重点或难点,学校制作了一系列的微课程,方便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学习。课前,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程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讨论。课中,老师可以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遗忘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巩固学习。微课以其空间灵活、时间随机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3.重视过程考核,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评价方式里,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临近期末考试时才进行突击学习,一份试卷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水平。因此,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时,更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70%,期末考核成绩占30%。而在过程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评价他人的能力、纪律、卫生等综合情况。每个项目的考核,又分为教师评分和同学评分,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学生明显对现代信息技术兴趣更加浓厚,并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既有趣又实用,看似老师讲得比较少,实际自己学到很多,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学校教学督导来听课,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职业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评价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快捷高效。
【参考文献】
[1]张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J].中国电教化,2013(331)
[2]吴恩朝.分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科教信息,2015(18)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一般项目“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5JGY007)
【作者简介】陶雪梅(1984—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