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7-06-15李春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培养语感朗读训练有效策略

李春

【摘 要】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朗读、朗读指导、反复训练、记忆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并明确导向。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语感?笔者认为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关注人们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探讨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学习中的词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范读,起好示范作用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教师的范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言语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对言语文字感兴趣,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

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全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上有意识的模仿,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这是录音磁带所不能取代的。如《再见了,亲人》中,当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噩耗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这是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也说明了小金花的刚强。而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这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的亲密感情。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

二、教师加强朗读指导,走近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在对话前添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情的提示语来指导朗读。

如《挑山工》一文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我”与挑山工的三次相遇,“我”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主动上前跟他攀谈,挑山工的解释使“我”心悦诚服,似乎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使“我”明白了: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头;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的这个道理。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内涵,再形象地展现为朗读,直观地呈现语言文字,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理解,使学生走近语感。

三、反复训练,激发兴趣,形成语感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各种表情达意的特定句式。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同一表达方法、同一句式在朗读时语气、语速的变换,语意、语境也会随之变换。有人曾尝试着将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不同的语意,可多达几十种。通过变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文章内容,强化知识再现,丰富学生语言,促进语言迁移,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篇新的课文,学生开始读的时候,老是学生腔,语速均匀,声调平缓,没有语感。这时老师不应急于求成,应让学生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慢慢要求默读,进而快速读。用普通话讲述课文,不要求他们读课文。这时听者很容易就能听懂,而且学生腔也就转变成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还可以通过演课本剧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语感。笔者在教学童话《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在讲读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在能背诵的前提下,利用班队会,自己策划演出。学生积极性相当高,表演得跟真的一样。由此表明,形成语感,反复锤炼是朗读教学的关键。

四、记忆朗诵,提供机会,升华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熟记语言规律,丰富语言含义,拓展语言背景,促进语感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強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以看出《课标》在关注语感形成的同时赋予诵读不一般的任务,并明确规定了背诵的篇目及篇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强调了诵读对语感的重要作用。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言规律认识透了,感受经验多了,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迅速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领会文中之意,甚至是言外之意。如:引用古人的一句名言,用于勉励自己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写出的句子包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已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理解上,而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1. 听说结合,感知语感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的意识。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提高。

2. 读写结合,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 勤记多背,丰富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语感像一泓流水,如果教师能切实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相信这一泓流水会成为学生们终身受益的清泉。

猜你喜欢

培养语感朗读训练有效策略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重视高中语文中的读与情感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论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