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理想到社会现实:中亚五国语言政策评析
2017-06-15王莉
王 莉
(江苏师范大学 中俄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从政治理想到社会现实:中亚五国语言政策评析
王 莉
(江苏师范大学 中俄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实施了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和去俄语化的政策,这一语言政策导致中亚五国民族关系恶化的风险上升,俄罗斯族不断从中亚五国移民,使之遭受了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中亚五国的文字改革还使教育发展出现了迟滞,阻碍了文化传承。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影响,中亚五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程度上的折衷政策。各国的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目标任重道远,全球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化竞争压力比苏联时期更严峻,作为中亚地区的族际和跨境交际语言,俄语依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亚五国语言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利益,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中亚五国;语言政策;主体民族语言;去俄语化
苏联解体后,出于政治上考量,中亚五国均实施了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的政策。在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这种语言政策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的俄语地位问题正是其直接反映。
作为曾经的国语和事实上的族际交际语言,俄语的影响力在各国的变化各有不同,但各国语言政策实践中“去俄语化”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进而触及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影响各国语言政策制定的因素是什么?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恰当评估中亚五国的俄语地位?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中亚五国的语言政策及其特点
前苏联时期,作为法定的官方语言,俄语地位凌驾于各民族语言之上,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必须学习俄语。解体前,官方语言民族化进程已经起步,实质是苏联凝聚力下降的表现。解体后,中亚五国把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视为政治独立的象征和国家认同的标志,这一进程得到进一步强化。中亚五国语言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和语言文字去俄罗斯化。
1989年7月,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率先制定语言法。独立后,塔吉克斯坦于1994年和1999年两次颁布宪法,进一步确立了塔吉克语的国语地位。2009 年 10 月 5 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国家语言法》规定:“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国语为塔吉克语”,“其他语言,除本法所考虑到的情况以外,所有居住在共和国境内的民族和部族,有权自由使用其母语”。该部法律不涉及俄语的法律定位,俄语丧失了“族际交际语”的地位。
1989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了《语言法》,规定哈萨克语为国语。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1993年1月,1995年 8 月)确立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俄语和哈萨克语平等使用。1997年,新《语言法》再次明确国语为哈萨克语,国民有权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并自行选择语言进行交际、接受教育及工作。在农村地区,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和朝鲜语使用更为广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民族语言及他们的方言。作为最普及的语言,俄语是哈萨克斯坦的族际交际语言,在城市地区被广泛使用,在公共机构中俄语与哈萨克语同时使用。
2006年6月1日,哈萨克斯坦发布总统令,要求国家机关在2010年前分阶段落实公文、统计、财政和技术等文件均使用哈萨克语书写,并计划在缔结国际合约、起草法律文件、进行官方活动时也使用哈语。2011年8月4日,哈萨克斯坦文化部公布 《关于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语言政策的某些法律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法案》,主要内容是:国家文件起草、单位名称、招牌、个人诉讼、申请、应聘、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都用哈萨克语来进行。
1989年9月,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了《语言法》,规定吉尔吉斯语为国语。1993年,独立后第一部《宪法》重申了这一点,并保证保留和平等自由地发展共和国居民所使用的俄语和其他语言。2000 年 5 月,新《语言法》规定,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机关为其发展创造必要条件。2003年2 月,新宪法重申了吉尔吉斯语的国语地位,再次确定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2004年 4 月,阿卡耶夫总统强调,吉尔吉斯斯坦将坚决保护俄语,俄语和吉尔吉斯语将永远共存。目前,吉尔吉斯斯坦的许多大学里都用吉尔吉斯语和俄语进行授课。
1989年10月,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了《语言法》,规定乌兹别克语为国语。1992年,独立后的宪法再次重申了乌兹别克语的国语地位,没有赋予俄语官方语言地位,仅为族际交际语言。1995年修订和2004年增补的《国家语言法》中,作为事实上的族际交际语言,俄语成为了一门外语。2012年11月,乌司法部发布公告,2012年11月2日起,公民在登记出生、死亡、缔结和废除婚姻时可用两种语言,即乌兹别克语(拉丁)和俄语,俄语地位有了一定恢复。
中亚五国中,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语言法》最晚,但去俄语化走的最远。1990年5月《语言法》中,规定土库曼语为国语。独立后,1992年新《宪法》再次明确土库曼语为国语。1996年,俄语丧失族际交际语的法律地位,仅为一门外语。
中亚五国语言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和土耳其语都是同源语言,属于突厥语分支。历史上,皈依伊斯兰教后,中亚地区广泛使用阿拉伯化的察合台语进行读写。苏联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各民族语言先后实行了拉丁化和基里尔化。苏联解体后,各国又陆续启动了去俄罗斯化的拉丁化进程。
表1 中亚五国语言文字变化表
二、中亚五国的语言文字变化
1991年,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士А.Т.凯达罗夫(Абдуали Туганбаевич Кайдаров)提出哈萨克语拉丁化设想,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字改革问题的讨论,争议巨大。2012年12月14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在2025年以前哈萨克文字将改用拉丁字母拼写。这表明,哈国内在语言拉丁化改革的问题上已经制定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并将加快这一进程,结果有待观察。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将实施文字拉丁化,但社会整体反应比较冷淡,文字拉丁化工作并不顺利。
1993年,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实施文字拉丁化,通过了《关于实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乌兹别克字母表的法令》,废除了自1940年起颁布实施的《以俄语字母为基础的乌兹别克文》。2001 年,文字拉丁化方案开始实施,2005 年完全取代基里尔字母,乌兹别克语的文字拉丁化改革已基本完成。土库曼斯坦开始推动文字拉丁化工作,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编制土库曼新字母表。2000年,政府机构中开始将民族文字改为拉丁字母,现在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塔吉克斯坦正试图推行文字波斯化而不是拉丁化,毕竟塔吉克斯坦文化与波斯文化同根同源,塔吉克语属于波斯语系。但语言文字仍处在基里尔字母状态,波斯化问题还在讨论中。
表2 中亚五国民族构成图
数据来源: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加工而成
中亚地区文化碰撞和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各国复杂的民族构成。各国主体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结果;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是人口迁移的结果;日耳曼族、鞑靼族与朝鲜族是上世纪40年代政治性流放的结果,属于苏联时期人口民族政策的遗产。总体而言,迁入各民族人口在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俄语的族际交际语言地位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结果。
公元8世纪起,中亚地区各民族居民多信奉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拜火教(祆教、摩尼教)和一些原始宗教。随着阿拉伯帝国崛起,中亚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并最终在13世纪60年代以后的蒙古统治时期基本完成了伊斯兰化,语言文字随之实现了阿拉伯化。沙俄时期,随着俄罗斯移民的迁入,中亚地区形成了伊斯兰教为主、基督教具有一定影响的宗教格局,即使是苏联时期的无神论意识形态政策也未根本改变该地区的宗教基础。
当前,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在比例上处于绝对优势,哈萨克斯坦为70.2%,吉尔吉斯斯坦为82.7%,塔吉克斯坦为99.4%,乌兹别克斯坦为93%,土库曼斯坦为89%。基督教人口比例次之,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26.2%)、吉尔吉斯斯坦(16%)和土库曼斯坦(11%),乌兹别克斯坦比例很少(4%),塔吉克斯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0.5%)。同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少量其他宗教人口。通过某种语言文字工具传播特定的宗教观念,而宗教观念的普及将进一步强化该语言的社会地位,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深刻影响着各国的语言政策。
通过对中亚五国语言政策、民族构成和宗教环境的回顾,人口的民族构成比重是各国制定语言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民族和宗教的政治因素是主要推动力量。政策目标为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和文字拉丁化,政策实践则在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间徘徊,在“去俄罗斯化”和“俄语功能化”间寻求平衡。
三、中亚五国语言政策实施的后果
中亚地区民族成分复杂,语言种类繁多,宗教信仰多元,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语言政策是中亚地区各国首脑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选择的问题,作为前国语的俄语与主体民族语言地位的再平衡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各国不同的语言政策也相应地导致了诸多问题。
(一)语言政策导致民族关系恶化和波动的潜在风险上升
独立后,各国普遍存在着降低俄语法律地位,限制俄语在公共领域使用的情况。这造成了各国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为主的非主体民族的矛盾和冲突,挫伤了政界、商界和社会各界非主体民族精英的积极性,影响了各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1993年12月19日,哈萨克斯坦北部工业城市巴甫洛达尔的族际流血冲突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性事件。
2001年,在俄罗斯族人口比重较高的哈萨克斯坦,开始实施《2001-2010年语言使用及发展国家纲要》,政府代表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本人确认,继续实行用哈萨克语做为国语处理公文,俄语将完全保留族际交流的语言功能,驳斥了在公共领域取消俄语的设想。此举避免了哈萨克斯坦不同民族团体间的紧张与矛盾,也符合大部分哈萨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俄语获得信息资源的利益诉求。但逐步扩大哈萨克语使用范围导致了俄语居民的不满,抱怨没有顾及中心城市和北方地区的特点,国内主体民族精英中的有影响的人士也不满意。
(二)语言政策导致的移民潮使得五国遭受了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
历史上,俄罗斯族曾四次向中亚地区大规模移民。苏联时期普遍推广使用俄语,尽管俄罗斯族移民不懂当地民族语言,但丝毫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俄罗斯移民主要在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和各类院校等部门工作,有的担任领导职务。苏联解体后,语言政策变化使得俄罗斯族在政治权利、工作权利和日常生活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与主体民族的对立情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俄罗斯族再次移民迁出现象。
俄罗斯族在中亚五国所占人口比例各不相同,且随着各国语言政策的调整及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动态变化中。据统计,中亚各国共有600余万俄罗斯人相继离开。哈萨克斯坦的比例为四分之一,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比例均是三分之一,塔吉克斯坦是六分之一,土库曼斯坦是二分之一。根据调查,“去俄罗斯化”是移民潮的根本原因,具体包括:认为下一代的前途缺失占50%,不接受语言政策占40%,得不到应得的工资待遇占37%,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占33%[1]。独立后,大批政界、商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俄罗斯族精英的移民,使得中亚各国的经济雪上加霜,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文字改革措施迟滞了教育发展和阻碍了文化传承
语言政策始终是哈萨克斯坦政治精英的焦点话题,不仅俄语居民反对文字拉丁化,许多支持国语的学者也不认同。2006年10月,在哈萨克斯坦教科部举办的会议上,著名语言学家Б.Х.哈萨诺夫 (Бахытжан Хасанович Хасанов)院士说:“大部分哈萨克语学者对文字拉丁化持反对态度,这将在教育领域引发诸多问题,造成至少两代哈萨克人文化水平低下,使哈萨克斯坦至少倒退几十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教训值得汲取。”[2]相对稳固的俄语地位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语言文字拉丁化进程形成了牵制。
乌兹别克语拉丁化改革的直接消极后果是教育水平的急剧下降。学习拉丁字母读写的年轻一代读不懂基里尔字母图书文献,而现代科技文献以基里尔字母书写为主,初等教育水平急剧下降,给教育、科学和文化带来了巨大损失。老一代不理解拉丁字母出版物,国家不得不用两种语言出版,增加了财政负担。并且影响与其他中亚国家的教育、科学和文化联系,如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着接近80万乌兹别克人(2013年),137所乌语学校成为了语言孤岛,需要自编和印刷教材,直接影响着吉尔吉斯斯坦并不宽裕的财政。土库曼斯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四)语言政策成为中亚五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国际政治工具
欧美国家始终谋求介入中亚地区事务,挤压俄罗斯地缘安全空间。土耳其、伊朗作为本土不同国家的文化亲缘国,对本地区有着潜在影响力。这将对原有的地缘格局构成冲击,进而影响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语和英语的法律地位成为许多独联体国家“亲美”还是“亲俄”的标志,中亚国家对待俄语的态度和政策恰好是反映与俄罗斯关系好坏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在对俄关系和国内俄语地位上存在着紧密的正向关联。
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去俄罗斯化进程最快,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语言文字政策并不比乌、土两国更温和。例如哈萨克斯坦计划2025年实现哈萨克文字拉丁化,甚至希望提前到2017年,吉尔吉斯坦在讨论将俄语从正式场合中排除,塔吉克斯坦讨论文字的波斯化或拉丁化,但考虑到俄语族群的政治压力和巨大的转换成本,能否如期到位值得观察[3]。
中亚五国语言政策的核心是主体民族语言和俄语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就是俄语的地位问题,已被公认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被政治家们操纵的政治工具,成为了中亚五国和俄罗斯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手段[4]。
综上所述,中亚国家语言政策完全被利益集团作为政治手段,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在各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主体民族语言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国民教育体系的情况下,强制去俄罗斯化,过度彰显语言的政治属性,而忽视语言的功能属性,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弊大于利。中亚五国的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诸多的约束,最终只能面对现实采取务实的政策举措。
四、中亚五国的俄语发展态势与语言政策微调
据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数据:俄语人口在中亚五国比例不一,哈萨克斯坦为84%,吉尔吉斯斯坦为49%,塔吉克斯坦为33%,乌兹别克斯坦为41%,土库曼斯坦为18%[5]。数据显示,中亚俄语分布可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区域为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2013年,针对中亚地区居民的俄语使用现状,盖勒普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表3 中亚五国居民俄语使用现状
中亚五国独立后,除了土库曼斯坦以外,俄语发展仍然呈上升趋势。由于全球化背景,近几年来,中亚各国的俄语学校和学习俄语的人数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在哈萨克斯坦,2001年至2006年俄语学校增加了57所。在吉尔吉斯斯坦,从2006年至2010年,俄语学校由143所增加到将近160所。随着俄语学校数量的增加,在校俄语学生人数也在大幅增加[6]。事实上,在中亚五国中,俄语授课学校数量减少最多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唯一一个近20年学习俄语的中学生数量增加的国家[7]。
综上所述,在中亚五国,由于历史传统、俄语资源、经贸关系、劳动移民和跨民族交际功能的支撑,即使是“去俄罗斯化”浪潮的背景下,俄语也未失去吸引力。
其一,共同的国家历史经历是俄语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客观上,多元民族语言文化环境下族际交际语言是一种客观需要,以方便文化交流和降低社会沟通成本。由于俄罗斯和苏联政策的影响,主体民族语言和俄语并用的双语环境已经形成,俄语的功能性作用适逢其时。独立20多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这种双语环境不但没有因为政治独立而大幅缩小,各国政府还在倡导朝着双语制、多语制方向发展。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政府公文用语由俄语向主体民族语言的转换正在进行中。但俄语在中亚五国政府公共事务中的使用广泛,影响深远。
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将公文用语转为哈语,该命令很长时间都停留在表面上,哈语普及程度较低,大部分公文处理仍使用俄语。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机关办公国语化由1998年推迟到了2005年。2010年初,巴基耶夫总统签署了一项《关于修改和补充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语言法的法案》,删除了关于“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式交往时,吉方应使用国语,在与独联体国家正式交往时,官方语言可与国语共同使用”的规定。
在塔吉克斯坦,对于许多城市居民、劳动移民和占人口四分之一的乌孜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居民来说,俄语是主要的跨民族交际语言。2009年,塔吉克斯坦试图从法律上取消俄语的族际交际语言的地位,但没有成功。即使在乌兹别克斯坦,2012年11月,撤销了公民基本信息登记时使用俄语的禁止性规定。乌兹别克斯坦出版了很多俄语期刊(数十种杂志和报纸),超过17家文化中心定期举行与俄语主题相关的会议。各级学校的俄语教师们也在讨论俄语教学环境改善的职业可能性。总体而言,俄语在乌兹别克斯坦还保留着重要的社会地位,没有仅仅在具有斯拉夫血统的居民环境中成为交际工具。土库曼斯坦的“去俄语化”政策使俄罗斯民族人口大幅度减少,移民潮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使得政府开始正视俄语的作用。
俄语使用的历史习惯和交际便利性使得中亚五国从政府到民众都难以彻底舍弃它。除了土库曼斯坦,其他四国居民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俄语更广泛,主体民族语言多用于家庭生活和日常交流。
其二,俄语资讯的传媒市场优势是俄语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独立20多年,中亚五国人口的大多数仍青睐于看俄罗斯电视节目、读俄罗斯报纸、听俄罗斯新闻和登录俄罗斯网站等,俄语媒体在中亚大众传媒市场整体上保持着优势地位。但各国对俄语大众传媒的态度不尽相同。
俄语媒体在土库曼斯坦受到了较大限制。2002年起禁止引进俄罗斯出版物,2004年起禁止转播“灯塔”电台。平面媒体的印刷份数和视听媒体播放时间占比很少,仅有发行5000多份的俄语报纸《Нейтральный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中立的土库曼斯坦),电视频道也仅允许播放15分钟的俄语电视节目。使用俄语的地区定期出版土库曼斯坦议会的法律法案《土库曼斯坦下议院公报》(Ведомости Меджлиса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а)和总统法令《土库曼斯坦总统法令汇编》(Собрание актов Президента Туркменистана),在国家电视频道——《土库曼斯坦》(Туркменистан)进行俄语转播。
乌兹别克斯坦的政府网站使用俄语,有一定数量的俄语杂志和报纸发行。俄语电视也占有一定的时间段。虽然俄语媒体传播的人群比例下降,但俄语资讯的受众群体绝对数并不小。
塔吉克斯坦对《塔吉克斯坦报》(Газеты Таджикистана ),《人民报》(Народная газета)等俄语报纸不做任何限制,俄语电视节目也可全天收看,夜晚转播“Mаяк(灯塔)”电台的广播节目。
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出版物和电子传媒占其市场份额的大部分。俄语报纸和杂志有《共青团真理报》(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论据与事实》(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Слово Кыргызстана )和《俄罗斯报》(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等。电子传媒有“第一频道”(Первый канал)、“PTP-星球”(PTP-Планета)、“俄罗斯广播电台”(РРВС)、“灯塔”(Маяк)、“莫斯科回声”(Эхо Москвы)等。俄语媒体占据着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哈萨克斯坦对俄语传媒的宽容度较高。俄语出版物和电子媒体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以上。哈萨克语节目主要在凌晨和深夜播送,收视率较低,黄金时间段几乎全被俄语节目占用。
整体而言,俄语传媒在土库曼斯坦受到严重限制,在乌兹别克斯坦受到一定限制,而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则是一般限制或几乎不受限制。俄语的传媒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一代对俄语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俄语资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等因素。
其三,主体民族语言功能弱化是俄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语言功能方面, 各民族主体语言处于完善提高过程中,暂时无法承担国语的功能,族际交往中无力替代俄语,俄语地位不可动摇。文化传承方面,对中亚五国而言,前苏联70余年的文化遗产都是宝贵财富,为了继承以俄语撰写、记载和传播的文化成果,必须以俄语作为传承工具。
2007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了更加现实的“三语政策”。“三语政策”是将哈萨克语作为国语学习,俄语作为族际交流语言学习,英语作为顺利融入全球经济的语言学习[8]。然而创造这三种语言学习的平等条件并不意味着它们平等的使用领域、平等的使用程度及最终平等的地位。近年来“三语政策”的思想被官方机构积极推广。
2013年,吉尔吉斯斯坦通过了法令《关于国家公职人员学习国语和公文翻译为国语的措施》, 鉴于该法案将限制俄语公民的权益,政府又进行了补充说明,确立国家的公文翻译为吉尔吉斯斯坦语的同时也被翻译为俄语,即所有的法律文本将被翻译为两种语言,实行的是国家双语制。
其四,前苏联地理空间的各国贸易依存是俄语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的俄语地位受到了削弱,俄语居民的大规模流失仍在继续。由于俄语居民数量的缩减,减少了语言使用的社会空间,事实上降低了俄语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普及性。但俄语使用的社会空间不仅取决于斯拉夫民族在人口中的比例,还取决于各国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据2016年俄罗斯官方统计,在俄工作生活的中亚五国公民合计为3848250人,达到中亚五国总人口的5%以上,但实际数字要更高。中亚五国在俄工作移民占本国人口比例如下:哈萨克斯坦为3.6%,吉尔吉斯斯坦为9.7%,塔吉克斯坦为10.2%,乌兹别克斯坦为5.7%,土库曼斯坦为0.47%。如果以劳动人口为基数,工作移民对中亚五国的影响更大。作为中亚第一人口大国,乌兹别克斯坦在俄工作人口达到了惊人的1762364人[9]。
随着社会对俄语需求增长,在塔吉克斯坦当局倡议下,《PTP—星球》 (PTP-Планета)恢复了转播,为移民及其他人士开设了俄语学习中心。
对俄关系的摇摆不定也使得乌兹别克斯坦公民在俄处境尴尬,独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俄语需求在乌兹别克斯坦官方的语言政策里被严重低估。2013年起,乌兹别克斯坦从二年级开始开设俄语,这将有助于劳动移民前往其他独联体国家就业。目前,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十八所高校培养俄语语言文学专家,保留俄语人才储备。
土库曼斯坦同样如此,土库曼斯坦公民获取资讯的主渠道是电视转播与网络资源,这恰恰是俄语传媒平台。按照交际功能需求,俄语在土库曼斯坦并非大大逊色于土库曼语,主体民族对俄语的需求一直很强烈。土库曼斯坦的儿童一年级学习俄语,二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截止2009年全国只有一所学校(普京中学)实行全系列的俄语教育。但是,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上任后,教育机构又重新引入了俄语,新增的俄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备受青睐,俄语的实际社会影响远高于其法律地位。
现实表明,在语言政策调整过程中,实际代价比改革设计者所预计的花费要大得多。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再拉丁化”所带来的后果对两国产生的影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评估。因此,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不仅要遵循政治逻辑,也要遵循经济逻辑。
其五,中亚地区的地缘重要性是俄语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中亚五国与俄罗斯共处于同一个国家空间。独立后,中亚五国作为俄罗斯的“后花园”和传统的“势力范围”,俄语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是短期内能够降低乃至消除的。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受“去俄罗斯化”的影响,俄语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的俄语学生人数都有显著下降。但是,出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中亚五国要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影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证明,俄罗斯政府对中亚五国越来越重视,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和中亚五国的人才交流,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俄罗斯的教育、人才和技术优势,援助中亚国家恢复和建立各类俄语学校,为俄罗斯人在当地的工作生活创造教育和经济条件。
俄语是超过10%的中亚地区居民的母语,是跨民族交际的工具,是各国社会生活的载体,是新国家的国际政治空间拓展的桥梁。中亚五国语言政策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过程,既有适应全球性发展的共性一面,又有适应个别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个性一面。
五、结语
中亚国家语言政策的演变和俄语地位的变迁表明,主体民族语言的政治正确与俄语的工具功能的博弈还将持续下去。一方面中亚五国把主体民族语言法定为国语,视为独立的象征。另一方面主体民族语言无力全面承担国语的任务,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务实的法定双语制(主体民族语言和俄语)。同时,在中亚居民的潜意识里,掌握俄语不仅是一技之长,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知识的渴望和攀高的竞争心理赋予俄语以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对接中,俄罗斯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和“欧亚联盟”的主导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汉语和俄语又被定为上合组织的会议语言,俄罗斯的大国形象也有利于俄语在中亚各国地位的提高。
归根结蒂,国际互联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剧了国家间的语言文化竞争。语言的传播广度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一种语言能否担当起跨境交际工具的任务,必将取决于语言母国的综合实力。必须承认,以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对中亚的战略定位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俄语作为中亚地区的跨境交际语言是其它语言所不可替代的。
[1]Докучаева Александр Викторовна. О положении русских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и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 [EB/OL] . Доклады перв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я 20 февраля 2005 по теме Геноцид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в XX-XXI веках. http://all159z.narod.ru/artic/Genocide_of_Russian/6.html.
[2]Наталия Вдовин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EB/OL]. http://nomad.su/?a=14-200809170322.
[3]К.П. Боришполец.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ом регионе [J]. 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 универ- ситета, 2014, №2(35): 63-70.
[4]П.Дятленко. Языковая политик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 ресурс развития или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гра? [EB/OL]. (2008-06-16) http://www.centrasia.ru/newsA.php?st=1213638780.
[5]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как фактор интеграции [EB/OL]. (2013-12-19) http://www.russkie.org/index.php?module=fullitem&id=31382.
[6]张宏莉,张玉艳.俄语在中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6):54-60.
[7]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俄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发展 (上)[J]. 世界教育信息 2015(7):8-12.
[8]田成鹏,海力古丽·尼牙孜.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J].新疆大学学报,2015(1):75-79.
[9]Сведения в отношении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граждан, находящихся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EB/OL].俄罗斯移民局.http://www.fms.gov.ru/about/activity/stats/Statistics/Svedenija_v_otnoshenii_inostrannih_grazh
[责任编辑 王记录]
From Ideal to Reality: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Policy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ang Li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dopted de-Rusianization language policies after their independence to realize the target that their national languages are used by the dominant ethnical group. However, restrained by various factor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se policies’intention can’t be realized because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policies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governments of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to adopt eclectic policy to varying degre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which brings a fiercer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an in the Soviet Period, they embark on a long road with heavy burden to realize their language target because of the irreversible trend that Russian will be used as trans-ethnic and cross-borde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in Central Asia.
fiv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n;Language policy;dominant ethic language;de-Rusianization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3.018
王莉(1971-),女,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教育和语言国情学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J018)
G115
A
1000-2359(2017)03-0107-07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