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构想

2017-06-15郭铭建肖志洪

中国蚕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蚕桑

郭铭建 肖志洪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江北400020)

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构想

郭铭建 肖志洪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江北400020)

介绍了国内及重庆市蚕种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认为,重庆市建立蚕种质量溯源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有利于实现纸质记录到可视化记录的跨越,有利于加强行业监管,有利于促进蚕种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重建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等意义。从即时信息反馈平台的构建、监管平台模块的构成、蚕种唯一性编码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论述了建立蚕种信息化平台的构想,实现对蚕种质量信息的及时跟踪和蚕种质量的全程监管。

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标准化;可视化

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茧丝绸行业准入制中的蚕茧收烘许可已经取消,蚕茧生产经营(冷藏)许可制度的取消也已经进入意见征集阶段,取消在所难免。蚕业管理部门面临着如何顺应市场化改革的大潮、更好地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严峻挑战。重庆市现有多个区(县),逐步发展多批次养蚕,传统的四季养蚕模式已被打破;随着集发种、技术指导、收茧、经营于一体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崛起,也改变了原有的蚕桑生产组织模式。原有的行业垄断消失,加快了市场资源再分配和行业整合的步伐。目前已经出现个别蚕桑专业合作社绕过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私下邮购外省(区、市)蚕种的情况,给蚕种经营监管和疫病防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家蚕一代杂交种良种繁育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出错均可能影响到蚕种后期的质量,所以由蚕种质量问题产生的纠纷较难明晰责任,给蚕种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加强对蚕种经营及蚕种质量的监管,建立一套完整、规范、可溯源的现代化蚕种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势在必行。

1 我国蚕种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已建立起系统的良种繁育体系,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完备[1-2],技术操作规范、标准。但近年来,因良繁单位改制、人员变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蚕种繁育的标准化和可溯源性并未加强,信息化水平低。在信息化极为普及的今天,原有的良种繁育文字记录的缺陷日益凸显。

2 国内及重庆市蚕种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简介

广西于2010年率先建立了蚕种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蚕种生产流程和各过程的重要信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收集汇总处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监管各地蚕种场的原种出库、家蚕一代杂交种良种繁育、蚕种送检等情况的目的[3]。该平台的客户端为蚕种生产、蚕种检疫和蚕种管理部门。平台设置“原种饲养”“出库计划查看”“原种出库信息”“出库计划信息”“报检情况”“蚕种信息填写”“公告发布”“制种情况”等模块。由蚕种冷库管理人员录入各蚕种场的原种出库信息,蚕种场工作人员录入从原种出库到养蚕和良种繁育各阶段的信息,检验人员上传检验报告。通过平台对各蚕种场繁育的每批蚕种从原种出库催青到养蚕和蚕种繁育、蚕种质量检验检疫、蚕种入库冷藏保护以及蚕种出库发放等各时期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利用该平台经授权可以查询追溯每一张蚕种的来源、质量检验检疫情况、冷藏处理情况、出库发放情况以及上一代原种来源等信息。同时,该平台可进行蚕种的出入库数据管理和蚕种的流通监测,有利于规范蚕种市场秩序,确保蚕种质量;有利于对疫病进行有效防控,确保了蚕业生产用种的安全[4-6]。

2.2 重庆市蚕种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联合茧丝绸行业协会建有行业数据统计平台,由蚕种、蚕茧2个部分构成,包括一代杂交种的繁育、出库、入库等信息模块的数据录入、审核、查询和统计内容,但重庆市茧丝绸行业数据统计平台只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并不具有监管生产的作用。另外,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也已成功运行,该平台主要是免费为蚕农、茧丝绸企业、蚕桑主管部门和市级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法规、生产技术、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控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侧重于惠农信息的发布,但缺乏信息反馈功能和监管功能。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加强对蚕种的监管,可以整合上述2个平台,同时延伸补强其监管功能,将平台建设成为联系蚕种繁育单位和蚕农的纽带,形成从蚕种良种繁育到蚕茧生产、收购的全产业链监管。

3 重庆市建设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纸质记录到可视化记录的跨越

蚕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面强有力的严格管理。近年来养蚕规模逐年下滑,重庆市的良种繁育量也逐步萎缩,繁育单位从35家减少到6家,年一代杂交种繁育能力从200万张下降到30万张。虽然重庆市的良种繁育量萎缩了,但对蚕种质量的监管不能松懈,否则就会给蚕业生产带来损失。良种繁育过程中牵涉的技术环节太多,从原蚕的饲养、蚕种繁育、蚕种冷藏(浸酸)处理到蚕种催青发种,影响蚕种质量的因素较多,要保证蚕种质量需要各个环节相关单位的相互配合,共同把关,任何一个环节微小细节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蚕种质量的下降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一旦发生蚕种质量纠纷,多因素、多环节的生产过程又很难明确相关责任,给监管问责带来极大困难。通过引入物联网相关管理体系,根据现有的国家桑蚕一代杂交种良种繁育体系规程要求,建立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利于实现蚕种生产管理由纸质记录到可视化电子记录的跨越[7]。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后,可快速查询蚕种的相关生产信息,包括各阶段温湿度调控、人工操作、检验检疫、催青发种反馈等方面的情况。相关记录信息作为质量纠纷调解的重要参考依据,约束各相关单位严格规范操作,理清责任关系。

3.2 有利于加强行业监管

蚕种良种繁育环节从原种出库、原蚕饲养、种茧收购、削茧、鉴蛹、发蛾、投蛾、配对、拆对、杀蛾、母蛾抽样送检,到保种、蚕种入库、冷藏、浴消、比选装盒、浸酸、出库,再到一代杂交蚕种的催青、发种、饲育情况调查,蚕种繁育环节繁多,稍有失误就会出现蚕种质量事故。通过在生产房、冷库、浸酸场、催青室、检验检疫等场所加装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摄像头、自动温控装置及记录仪等,在严格遵守良种繁育规程的条件下,实现对蚕种繁育操作的全程可视化记录,达到对蚕种良种繁育的有效监管。

3.3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

可视化记录虽然已在金融、安保、交通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8-10],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蚕桑生产中应用还不普遍,不利于蚕桑生产管理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重庆市曾经发生过多起蚕种质量纠纷[11-12],事后也进行了严格的调查,但难点在于环节和影响因子太多,相关的证明材料缺乏,无法明确责任,相关单位推诿扯皮,使监管问责无法顺利进行。产生蚕种质量事故的原因究竟是繁育单位卵质差、还是冷藏侵酸后期处理失误、或是催青处理不当、再或者是运输环节出现过失等都无法明确判定。如果有可视化监控系统则可在相关方授权下通过查阅可视化记录,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同时可视化监控系统又可约束各蚕种繁育单位严格规范操作,努力提高蚕种质量。通过可视化监控系统的监管,可督促相关单位树立精品思想,加强自我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3.4 有利于重建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蚕桑产业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早期完备的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但是,由于体制改革、相关产业部门变动、人员调整等多方面的原因,现有的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变得支离破碎,导致蚕桑产业出现上下级部门不对口、信息交流不畅等弊端,重庆市的状况更为突出。经过多次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改革,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变动大,人员流失严重,特别是蚕桑作为一个特色产业,真正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的专职科技人员已廖廖无几。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可将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作为蚕桑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蚕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桑树栽培技术、科学养蚕技术、市场供需情报等蚕桑技术智能咨询信息等纳入平台的建设,借鉴和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专家科技资源,重建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加强蚕桑技术服务职能;建立市、县(区)、镇(乡)、村四级服务体系,重点镇(乡)配备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的重点指导,编织蚕桑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理顺体制,健全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利用短信、QQ、微信、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解决蚕桑技术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达到创新蚕桑技术服务组织模式、科学指导蚕桑生产的目的。

4 重庆市建立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想

据我们调查,重庆市曾发生过一起蚕种质量纠纷,影响很大。用户在3龄蚕期时反映收蚁不齐,蚕种手写标签有更改的痕迹,用户怀疑该批次蚕种有质量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得到信息后,虽然及时查阅了相关生产档案、检验检疫记录等资料,调查同批次其他养蚕户饲养情况,初步得出该批次蚕种无质量问题,但极少数用户并不认可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总结此次质量纠纷处理时出现的情况,认为与蚕种质量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运输、领种等相关多个环节关键信息缺失,使调查无法获得有效的证明材料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建立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蚕种质量的有效监管。

4.1 即时信息反馈平台的构建

一代杂交蚕种良种繁育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及其运输、蚕种质量的信息反馈在蚕种质量溯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代杂交蚕种良种繁育大体上可分为原蚕饲养及一代杂交蚕种良种繁育、冷藏浸酸处理、检验检疫监督、催青及发种等4个主要环节。而这几大环节又是监管部门监管的盲区,构建可溯源质量管理平台,对了解蚕种在各环节之间的流转及信息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一套这样的监管系统并不复杂。我们可借鉴物流网络的相关经验进行建设,例如应用唯一性编码系统对物流信息进行跟踪查询,跟踪查询所发放蚕种的孵化结果及饲养状况等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平台中引入天气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以确定蚕种流通过程中是否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引起蚕种质量事故的原因。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及时收集蚕农反馈的蚕种发种以后的孵化、收蚁等信息,从而完成对蚕种良种繁育流通链的全程信息化可控可溯源化监管。

4.2 监管平台模块的构成

我们打算将整个平台划分为外调入市蚕种、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和市内繁育蚕种等三大模块。其中,外调入市蚕种又设已检备案模块(已经过具有省级以上认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合格)和外调入市蚕种监督检验待检模块(未经过具有省级以上认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合格);市内繁育蚕种又设蚕种繁育单位、冷藏(浸酸)处理单位、用种单位3个分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根据工作分工,设置不同管理权限,平台建成后平台管理单位对平台信息承担严格保密的义务,必须严格保守其中的信息秘密,确保平台信息仅用于产业监管,不得外泄。蚕种生产单位完成原种领取、原蚕饲育、种茧收购、发蛾预知检查、带毒淘汰、母蛾送检等要素的输入;冷藏(浸酸)处理单位完成入库保种、冷藏处理、比选装盒、浸酸处理、出库申报等要素的输入;用种单位完成催青孵化情况、饲育收茧调查统计结果等的输入。重庆市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负责蚕种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疫结果通报、调运许可证的发放、编码管理以及蚕种管理执法等的输入(图1)。

4.3 蚕种唯一性编码制度的建立

图1 监管平台模块的构成及信息要素输入的构想

重庆市蚕种唯一性编码制度涵盖在重庆市内生产的和不在重庆市内生产却在重庆市内销售的所有蚕种,通过将每盒蚕种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相关基本要素信息全部录入,包括冷藏的时间、温度、湿度等信息,浸酸的浓度、温度、时间等信息,催青的时间、温度、湿度等信息;同时结合可视化信息采集平台的建设,采集可视化信息,实现对良种繁育全程质量的可视化溯源。对外调入市的蚕种应从入市必检到入市必报,因为蚕茧经营许可的放开导致少部分蚕桑专业合作社绕开蚕种监管部门的监管,甚至通过快递从外地购入蚕种,给蚕种的监管带来隐患;再加上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又无疫病防治意识,在传统的港口、机场、汽车站已不能完全控制蚕种的有序流通,使得对外调入市蚕种的监管存在盲区。对外调入市蚕种实行入市必报,检验检疫结果互认,通过编码制度,可使重庆市市场流通的蚕种都能得到有效监管。将蚕种的原始编码以蚕种的原种蚕连纸号、品种、批次等信息为基础进行编码,再参考削茧、发蛾、投蛾、杀蛾、保种、浴消、比选装盒、浸酸等过程的信息后根据批次划分生成二次编码,从而实现对重庆市市场流通蚕种的溯源监管。

5 小结和展望

随着蚕种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蚕种的省(区、市)际间的流动将日益频繁,甚至出现跨国流动。蚕种的质量不仅关系到蚕种繁育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新战略背景下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形象和信誉。同时由于蚕种的跨省(区、市)委托繁育、联合繁育等新的生产形式的出现,也要求蚕种监管部门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蚕种监管的水平,更好地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服务[13-14]。建立类似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显得极为必要,建议在建成重庆市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运行后,根据运行效果及全国各蚕桑主产区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提请国家主管部门(如农业部等)组织协调进行全国联网,逐步建成全国范围的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最终将各个分散独立的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合并形成全国性的蚕种质量溯源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蚕种在省(区、市)际间的流动,加强省(区、市)级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对蚕种市场的规范化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28)[2006-07-03].http:// www.gov.cn/ziliao/flfg/2006-07/03/content_324018.htm.

[3]李乙,蒋满贵,汤庆坤,等.广西蚕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广西蚕业,2012,49(3):58-63.

[4]肖丽萍,祁广军,黄红燕,等.广西蚕业信息网构建与数据库开发应用[J].广西蚕业,2014,51(3):60-65.

[5]肖丽萍,祁广军,莫嘉凌,等.信息化技术在蚕业上的开发应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76-278.

[6]肖丽萍,祁广军,韦素萍,等.广西蚕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农学报,2013,28(3):77-80.

[7]齐永红.加强蚕种质量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J].中国蚕业,2006,27(3):69-70.

[8]王梦晗.数据中心三维监控系统安全可靠性设计[J].青年时代,2016(9):122.

[9]许紫薇,潘鹏,张鹏,等.可视化智能交通体系对货运车辆运营的优化[J].中国市场,2016(23):157-158.

[10]董沅.可视化综合安防平台——所见即所得[J].中国安防,2015(5):96-98.

[11]杨希哲,付图强.我场近10年来各次蚕种事故浅析[J].蚕学通讯,1994,14(1):32-36.

[12]肖志洪.越年蚕种成品不良卵超标原因分析[J].蚕学通讯,1999,19(2):24-26.

[13]承建平.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确保三级原种质量[J].中国蚕业,2006,27(2):84-85.

[14]王彦文,牟志美,吴绪东,等.蚕业信息化初探[J].中国蚕业,2005,26(2):15-17.

[S88-9]

C

1007-0982(2017)02-0067-05

10.16839/j.cnki.zgcy.2017.02.014

2016-12-14;接受日期:2017-03-21

信息:郭铭建(1984—),男,重庆永川,本科,农艺师。Tel:023-67632916,E-mail:290778626@qq.com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蚕桑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