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7-06-14李娟
李娟
摘 要:结合社会对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亟须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中,高职院校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材体系滞后需求、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等。构建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模式应建立技能型人才多样性教育平台,建立教师合作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面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深化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资源共享,通过学分互联互通深化高职人才培育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43-02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甚至关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以及学生在择业过程存在的观念及定位等因素,就业难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改革工作持续深化,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2015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对于缓解学生就业难题、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教育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实践中,高职教育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主要可以从国家经济改革的需求、企业实习发展的需求、人才价值实现的需求等方面理解:
1.国家经济改革的需求。我国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高职院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才能为国家发展创造人才红利,国家经济改革的需要形成了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
2.企业实现发展的需求。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实下最迫切的需求。从企业角度分析,要求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具有涉外项目商业谈判等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是企业对人才最重要的需求,企业实现发展的需求形成了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
3.人才价值实现的需求。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实现不仅在于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就业,更在于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进行创业,人才价值实现的需求形成了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
二、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现状
实践中,高职院校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材体系滞后需求、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育模式缺乏多样、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等问题:
1.高职院校教材滞后需求。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既要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商业谈判、金融财务、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教材体系在商务类教育方面的教材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英语、企业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的教育相对滞后,加之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外贸英语实务的从业经验,也缺乏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材更新的内在需求机制。
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受高职院校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例如,我国高职院校等成人教育院校中教授的比例不足5%,远低于普通高校中教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超过10%的平均水平;又如,高职院校由于难以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普遍采取聘用高校在读研究生兼职授课的形式解决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教师任用的模式造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约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
3.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形式主要还是依托传统的课堂式教育形式,这种授课模式建立在教师本位的基础上,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集中授课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集中授课模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4.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渠道不畅。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背景下,高职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高职教育院校受自身相关学位授予权和学习机会提供能力的限制,包括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在内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机会。因此,继续教育渠道不畅是制约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关键瓶颈问题。
三、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模式应从建立技能型人才多样性教育平台、建立教师合作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面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深化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资源共享、通过学分互联互通深化高职人才培育机制:
1.建立技能型人才多样性教育平台。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单一性问题,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多样性的教育平台:一方面,结合各种移动媒介的高度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并利用网络的特征提高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人才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2.建立教师合作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绩效的基础,教师培育的过程需要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培育的相关方要严格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打造“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此为平台,对教师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教师的教育实习教师研修、教育教学成果推广与教育教学咨询等方面的整合,形成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合作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推进面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以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匹配新时期教育需要为基础,以实现教师本人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面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将教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导思想转化为可实施的评价准则和指标,利用评价准则体系的引导功能形成对教师自主学习、继续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内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性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教师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发展职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4.深化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性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东部地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占我国拥有正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总量的60%,远高于西部地区20%的水平。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本身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开放能够发挥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软件资源的溢出效应,从而发挥高层次研究和教学高校向低层次高校的带动力,也能够形成研究和教学相对薄弱高校的后发优势。深化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校际之间资源开放,一方面,应建立校际之间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的互通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校际之间人才互通平台,从而带动知识资源和管理理念的开放性。
5.通过学分互连互通深化高职人才培育机制。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应打破高职人才培育机制方面的约束,通过学分互联互通深化高职人才培育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校际之间学分银行的形式实现高校之间的互连互通,通过学分银行形式,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并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学分银行的形式,能够实现不同学校之间人才培养的互通,延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四、结语
实践中,高职院校英语函电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材体系滞后需求、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育模式缺乏多样、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等方面。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人才的教育模式应从建立技能型人才多样性教育平台、建立教师合作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面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深化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资源共享、通过学分互联互通深化高职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耕,包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构建——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327-329.
[2] 王帅,汤斌,饶懿,罗曼曼.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利转化协同创业的校内沟通机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3):5-6.
[3] 李英,韦嘉,邹巍.理工农科大学生创业态度现状调查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3,(2):142-146.
[責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