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作文教学之写实和虚构
2017-06-14黄新宇
黄新宇
一、新课标下的语文“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概念
面对教育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尴尬,面对教育人才在社会中举步维艰的困境,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个人实现目标生活所需要的素质”;联合国经合组织以为“核心素养就是社会健康运行所需要的个人或集体应有的素质”;欧盟将核心素养视之为“由知识、技能、态度组成的集合体”;我国大陆地区对“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主要有三种阐释:其一是品格说,核心素养是在教育中发展起来的对个人和社会有用的品格,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不可或缺;其二是基础说,核心就是基础,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建构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态度、基础方法;其三是技能说,核心素养便是应用技能。
2.語文核心素养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征,自然也就可以塑造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相关素质。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便是通过语文教育,建构学生的这些素质。
(1)积累与应用语言。
语言能力的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学生需要能够灵活应用语言进行表达。然而,积累却是应用的前提,所谓跬步不积,千里难致,小流不聚,江河不成。学生需要在对文学的阅读中,在日常的交流实践中,对语言的特征与应用规律进行整合,建立成系统的结构,然后形成自身的语言能力,与其他对象进行良好沟通。
(2)发展与丰富思维。
语言与思维是内与外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语言的发展丰富思维,鉴于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便是思维的提高。学生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发展想象思维,基于文学中大量的写实与虚构,了解想象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学生也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批判思维,对文学作品甚至文学评论都具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发展想象思维与批判思维,形成创造思维。
(3)鉴赏与创造美。
不仅仅音乐与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程也具有如此功能,不过是从语言的感悟中建立图画和节奏,间接审美,此外,美也可以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获得,喜怒哀乐,只要情感共鸣,皆是情美。积累了美的体验后,学生便可以通过语言来创造美,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风景、韵律和激情。
(4)传承与发扬文化。
语文学科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形成学生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情,因此,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要包括传承与发扬文化的方面。学生需要形成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强化民族自信心;学生也需要对外来文化持有审慎的态度,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赋予民族文化新鲜的生命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这些方面,需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的多种形式形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新作文教学,采用全新教学思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九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写实与虚构为例,探究一下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二、写实与虚构
文学的本质,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虚构,纯粹现实的文学少之又少,完全虚构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刘师培先生有言“史传固应纯粹写实,却也不乏虚构成分;诗词歌赋联想为主,却也有写实掺杂其间”。无论是写实文学还是非写实文学,虚构不过是呈现现实的一种媒介而已,表现现实才是最终目标。只有将写实与虚构完美融合的文学,才是优秀的文学。
1.文学以写实作为基础
所有作家的创作都应基于对现实的精细观察和领悟,只有以写实作为基础,作品才会具有神奇的魔力。要想描写大海,仅仅使用蔚蓝或波澜壮阔等笼统的词汇,并不能给读者以多深的印象,这是因为这并不是实际,渤海是草绿的,在阴天会变得灰蒙蒙,南海是一片湛蓝,在阳光下清亮而明丽,其他的海也各有不同,因时因地因明暗呈现出变化。
2.文学需要必要的想象
作品需要以写实作为基础,然而,仅仅是写实却是不够的,作品也需要必要的想象与虚构:一是因为很多事情无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只能依靠现有材料的线索进行合理的推测,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二是因为有必要借托虚幻的世界,如果写得确确实实,可能不为当权者所容;三是因为作者和读者有想象和审美的需求,需要借助虚构进行抽象。对于作品来说,虚构与现实同样重要。纵观盛誉斐然的文学作品,皆少不了虚构的成分,《史记》中免不了司马迁的一些牢骚,即使是采访类的文章,也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
写实与虚构,在作家的创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写在现实基础上的作品往往发人深思,且虚构需要现实的经验,是现实经验的重新组合。作者在写作中也需要创造,没有创造的艺术是乏善可陈的,在想象上写功夫与在证据上下功夫可以相媲美。举例来说,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需要学生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几个人物特点进行分析与揣摩。本身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想象虚构的,但是对于其中细致的描写又是站在写实的角度进行刻画的。在描写夏洛克对白的台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把我的生命和财产一同拿去了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这段台词能够非常清晰地表达出对于夏洛克来讲金钱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也就能够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顽固形象。初中学生的写作自然需要借鉴这一点,或者在写实上耕耘,或者在虚构上琢磨。
三、初中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1.进行经验的积累,夯实基础
写作想要感人肺腑、发人省醒,并不在华丽的语言,而在真情实感,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之外,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把事情或人物描写得感人。
首先,多让学生写纪实性的文章,比如游记、访谈、记叙文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关于写事,学生需要观察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等要素,然后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关于状物,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然后选择利于自己思想表达的角度来写作。以学习《音乐之声》这篇节选为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描写优美的风景和美妙的歌声来尽情地在大脑中描绘当时的场景,同时揣摩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并且去探索作者这样写能够侧面的烘托出怎么样的人物形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多种修辞手法,還能够学会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景托于人,情景交融。
其次,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的强化训练,这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最好应用上课文的一些写作手法,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心得表达得有板有眼且流畅、雅致。比如,在学习《枣儿》这篇课文时,全文以“枣儿”为线索,让老人与男孩儿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甚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巧男孩对于自己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联系。因此“枣儿”也是全文发展的线索,也是一个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大致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学生摸索清楚这一点后就可以运用到日常的写作过程中,重点围绕一个主线或者线索去展开情节,这样既不会走题,还能够深化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内容饱满而不空洞。
最后,教导学生如何虚构,要选择合适的题材,训练学生在写实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作文虚构一般包括架空背景、拟造人物、推测心理活动、夸张语言或动作四个部分,至于故事情节,一般而言是真实的取材,即使是童话寓言等体裁,故事也源于生活,《削足适履》之人再不可思议的蠢,也是因为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故事,《豌豆公主》娇气超乎常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娇小姐存在。为实现这一主旨,作家使用了种种特异的笔法,实现作者的创作主旨。在学生们掌握了虚构的一些方法之后,教师选择一些题材练习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扩写古诗词的故事以及续写寓言、童话故事等。
2.关注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注重训练学生写而疏忽了评价过程,或者是不予评价,或者是草草评价,这严重弱化了评价的激励和修正功能。教师需要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倡导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写作成果如何,教师不能用简单的好、不好、还可以进行敷衍,需要对学生的写作内容作出多维度的具体的评价以及提出可操作的修改意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一般来说,教师的评价应该从中心、结构、语言、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中心是否明确或者能够概括出来;结构是否有条理,增之则肥减之则瘦。教师也应该写出具体的引导意见,举例子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自我修改:如何写故事才能把平凡写得不平凡,哪些地方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哪些细节是可以删掉的;哪些地方融入了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否合理,或者哪些地方可以融入学生的一些想象等等。
其次,注意升华学生的立意,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写作也会局限在一定的层次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升文章立意,同样是针对《枣儿》这篇所选课文进行研究,整篇课文在叙事过程中突出的一个总的大意是“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在领会这一层寓意的时侯学生也就可以体会到要想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一定要将文章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伴随阅读的进程层层展示给读者,不断地升华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掌握写作的精髓之处,创作出一篇真实、动人的作品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对国民素质进行提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应该重视与研究的一个范畴。我国也关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本篇课题站在语文技巧的角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方案,这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且逐渐提高综合应变能力,希望在未来对于初中教学领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登上崭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