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数学三种“伪合作”现象的剖析

2017-06-13颜胤豪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剖析合作学习

颜胤豪

[摘 要] 在“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十分必要. 合作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理念,而应是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标签式、肤浅化、放养式的“伪合作”现象,旨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操作要领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 合作学习;伪合作;剖析

《数学课程标准》给初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性. 此外,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学生在较好的环境下学习,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其次,让学生之间多进行合作,在课堂中多交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效率. 合作学习有许多好处,比如能够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学习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提升. 从这个意义来看,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并且能够保证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然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有些合作学习却并没有完全达到效果,仅仅体现在表象上,并非进行了实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本文就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上三种常见的“伪合作”现象进行剖析,旨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操作要领进行重新审视.

标签式的“伪合作”——缺乏合作目标

目前,教师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 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加上自身能力问题,导致学生最后“为了合作而合作”,自身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的合作是标签式的“伪合作”.

1. 无合作需求,组建合作小组随意化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建立合作小组. 当各个小组之间分工明确之后,教师要重视成员之间的内在需求,并帮助组员体现出良好的团队意识,最终使成员之间可以密切配合,实现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由于差异化的存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当中,由于教师对合作小组的重视度不够,加上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中国特色的“大班制”,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有时只对自己的教学是否方便比较看重,在分配学习小组时,经常以学生的座位为基础,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员之间出现能力不均、兴趣不统一的问题. 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种分组方式,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反而会让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拉大,离合作学习的目的越来越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需要以“异质同组、同组异质”为原则,首先仔细调查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性格、爱好、能力等,再以此为依据,对合作小组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2. 无合作动力,开展合作讨论形式化

教师只有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并对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再去考虑进行合作学习. 然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中,许多教师过于轻视问题设置,设置问题时,并没有考虑到题目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它的探究性也缺乏正确认识. 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学习就缺乏动力. 因此,课堂上也只是教师在形式上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合作讨论.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起先一直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教学,但当教师准备结合实际,谈到生活中需要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部分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找找生活中的方程,再进行详细讨论”缺乏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虽然一部分学生也在用心思考,但更多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忽视”,甚至开始溜号,最终课程匆匆结束.

上述案例中的无效讨论和随意分组都反映了一部分教师的能力缺陷. 事实上,上述这两种合作学习是单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不符合合作学习的要求. 如果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教师在教学中就会过于程式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不但要确保自己了解组员的特点,还要把握好准备讨论的问题,确保学生对其感兴趣,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正确进行,让合作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肤浅化的“伪合作”——缺乏合作过程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教师和小组的全部成员都参与进来,进行交流与沟通.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并不时加以引导.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不太重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是让合作学习遵照原有的“提出合作、进行合作、组织反馈”的模式来进行. 久而久之,距离合作学习的本质会有所偏移,和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目标也不相符,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没有过程的,出现了肤浅化的“伪合作”现象.

1. 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剥夺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思考的同时,不能忽视交流与分享的重要性,因为交流与分享能促使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然而,在实践当中,许多教师过于急躁,等不及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就开始进行讨论,久而久之,爱思考的同学会得到更多发言的机会,不爱思考的同学因为长期得不到表扬,无法和其他同学通过沟通实现互利互进,与其他同学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例如,某位教师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展示了几个一元二次方程,之后提问: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是教学的重点,很适合进行合作学习. 但随后,教师并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而是在黑板上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研究后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終发言的人数并不多,许多学生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这种合作学习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 学生数学探究被弱化

数学教学有自己的主要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当学生可以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时,教师的教学课程也就取得了成功.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确数学教育的目的,并深入分析探究式合作学习的意义,用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 然而,从目前的课堂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还不太理解合作学习的目的.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把学生随机分为几组;其次,按照小组成员的特点,把他们进行分工,并让组员画出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图形之间位置关系的特点展开讨论;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教师说出学习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体现出了合作关系,然而,我们很难看出“学习”的存在. 事实上,教师只是僵化地按照合作学习的固定模式对学生提出要求,并没有在里面体现出数学探究的精神,最终合作学习只体现出了“合作”,而没有“学习”,而且比较程式化,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会经常得到应用,如果其中缺少数学思考和数学探究,数学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融入数学思考和数学探究,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放羊式的“伪合作”——缺乏合作指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重要,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以重视.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教师仍旧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虽然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就要丧失主动权,放任自流,而是要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合作交流,从而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然而,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合作学习既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自己做主,导致初中数学课堂经常有放养式的“伪合作”现象存在.

1. 缺少合作过程的指导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居于主导地位,并以学生为主体,过于忽视任何一方,都不会达到新课标的标准. 事实上,只要我们对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经常有一些偏离要求的现象出现.

例如,某位教师在开展“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学中,先展示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再让学生合作学习,比如讨论哪些参数决定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有四人,相互讨论. 由于是自发分组,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自发地聚在了一起,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便随机分组. 最后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在台上端坐,学生在台下喧闹. 无论是成绩好的小组还是成绩不好的小组,都比较喧闹. 一节课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结束了.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开始时分组合理,并适当加以引导,将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2. 缺少合作结果的评价

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进入初中后,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此时,教师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及时得知自己的学习情况、优点与缺点,从而能够取长补短.

在日常教学中,有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合作学习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只有一个或几个人表现比较突出,他的观点就代表了其他人的观点,也就是说,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承担了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如果教师对这个问题不加以重视,过于看重个人的发挥,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就会丧失积极性,不再主动和他人进行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加以引导,重视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合作学习能够对教学有所促進.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避免合作学习中出现上文中提到的“伪合作”现象;其次,促进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沟通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保证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剖析合作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主谓一致”剖析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一次函数错解剖析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