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CT应用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临床价值探析

2017-06-12余松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31期
关键词:状位符合率椎间盘

余松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应用16排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6例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并以MRI检查为诊断标准,分析16排CT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本组76例患者经16排CT诊断为突出型27例,Schmorl结节15例,膨隆型20例,脱垂游离型8例。16排CT诊断结果与MRI诊断结果对比,有70例诊断相符,符合率达到了92.11%。结论 应用16排CT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价值;16排CT;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1..01

腰椎间盘突出,俗称为“富贵病”,主要因腰椎纤维破坏、椎间盘并行或刺激神经根所致,在中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一旦发病,腰椎部位疼痛剧烈,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对该疾病及时进行准确诊治极为重要,为了解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76例,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5.9±6.1)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4.2±1.8)年。

1.2 诊断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所使用仪器型号为QptimaCT520PRO,由美国GE公司所生产。主要参数设置为:250 mA/Sec,螺距2.0,扫描层厚与间隔均为10 mm,扫描矩阵为512×512,重建参数与重建间隔分别为1.25 mm和1.0 mm。从L3椎体弓下缘至S1椎体椎弓上缘进行连续扫描,获得轴状位、矢状位以及冠状位图像,由专业影像学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将诊断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MRI检查诊断为突出型28例,膨隆型22例,16例Schmorl结节,10例为脱垂游离型。通过对这76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共有70例患者被准确诊断出来,其中27例诊断为突出型,15例Schmorl结节,膨隆型和脱垂游离型分别为20例和8例,其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2.11%(70/76)。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该部位的发病率达到了90%以上[1]。椎间盘退行性变化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因素,由于患者无法及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日常生活中反复的扭转变动很容易造成腰椎间损伤,从而加剧其退行性改变[2]。腰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以及其他诱发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和给予有效治疗的关键。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主要将其分为膨隆型、Schmorl结节、突出型以及脱垂游离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在治疗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腰椎间盘突出分型进行准确诊断极为重要[3]。目前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方法较多,如X线平片、CT、椎管造影以及MRI等,各种诊断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普通CT能够较好地显示患者椎间盘突出情况和骨性椎管形态,但是在多个椎间隙都发生了病变时难以准确进行判断,其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16排CT在轴状位扫描的基础上,增加了矢状位与冠状位扫描与三维重建,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患者的椎间盘病变情况,能够有效弥补普通CT的不足,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中,通过对所选取的76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27例诊断为突出型,20例膨隆型,15例Schmorl结节,8例脱垂游离型,通过将诊断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2.11%,证实了16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应用16排CT诊断,诊断符合率较高,是较为理想的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耀辉.16排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4):726-727,730.

[2] 李伶娟,王婷伟,张珊珊,等.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16排螺旋CT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01):63.

[3] 辛立旭,姚立正,李 新,等.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6):5129-5130.

[4] 庞 勇,何崇保,杨 平.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4,20(09):1678-1680.

[5] 王浩然.16排CT在腰椎間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02):139-140.

本文编辑:刘帅帅

猜你喜欢

状位符合率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颈椎矢状位形态与颈椎退变性疾病关系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