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探析
2017-06-12魏海涛
魏海涛
[摘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化价值观。毛泽东文化价值观具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便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真正解决了文化到底为什么人的问题。当前,研究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文化价值观 价值取向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力求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以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价值观,他的文化价值观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研究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方向,坚定无产阶级文化立场,抵制西方各国文化价值观侵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文化价值观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其中价值取向是区分文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封建主义的文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为地主阶级服务,资本主义的文化当然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诉求,而我们的文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p848。毛泽东指出: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只有搞清楚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才能明确文化前进的方向,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主张一切文化为着人民大众,“它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p708。我们的文化是为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只有体现人民大众的愿望和诉求才是正确的,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就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去思考如何建设我国的文化至关重要。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服务。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得出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大众。“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p855,他们就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服务的对象,文化发展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反映他们内心的真实诉求。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是毛泽东将人民主体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p863我国所要建设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文化要真正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2]p522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大众放在最高位置,思考和处理问题要判断是对人民有益还是有害,要把人民真正当做文化表现的主体。共产党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注意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文艺创作也不例外,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坚定方向,满足人民大众实实在在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如何去服务。“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创造的。”[3]p39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多姿多彩文化。但历史上人民大众却没有文化,剥削阶级利用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来反对人民大众,成为剥削压榨人民的精神枷锁。人民大众必须占有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成为文化表现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创作要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描述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展现人民大众的优良品质。文艺创作不仅要在形式上展示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大众。“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1]p860-861人民大众是我国文化艺术创作的真正来源,要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虚心向他们学习,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从他们的劳动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讴歌他们的艰苦奋斗的品质,创作人民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真实展现人民大众诉求的作品。
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的来源
毛泽东把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正确和理性的选择,也是他崇高的无产阶级理想和信念的验证。毛泽东正是以此为方针领导我国文化建设,致力于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和社会基础。
1.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是历史创造者,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之前,人们奉行的大多是英雄史观,突出某些英雄人物的作用,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淹没在历史发展的表象中,在英雄史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p860我国的文艺创作需要到人民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和依据,要扎根人民的生活开展创作,文艺创作一旦离开人民,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根之萍。一切从群众中来,最终也必然回到群众中去。文化也不例外,文学艺术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最终也必然为人民大众所服务。英雄史观坚持文化是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的,人民大众不应该占有文化。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采用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内容,生产创造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来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中国历史上出现多个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1]p1094。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共产党人绝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因为他们本是没有任何私利可图的,他们的使命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教训,深知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密切联系,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只有真心关怀人民的现实生活,帮助人民促生产,让人民有地种、有粮吃、有房住,真正成为为人民谋福利的组织者,人民才会自觉地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群众至上的群众观点,力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强调文学艺术也一样,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热情,深入人民群众,而不应当脱离人民群众。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认为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3.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其人生经历有关。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的农民家庭,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精神文化生活便无从谈起。毛泽东通过阅读《盛世危言》,认识到国家社会处于危難之中,激起毛泽东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亲身经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剥夺农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欺压百姓。他对此深恶痛绝。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就曾多次到各地农村考察研究,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是创造文化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然而他们的文化是十分落后的,当时的封建主义文化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地主阶级合理化剥削农民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在自己家乡举办农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同蔡和森、萧子升等在工人夜校讲课,向广大工人传播科学知识。并向广大知识分子传播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深信只有满足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利益,人民才会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更加坚持文化建设必须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在全社会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的当代意义
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是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其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指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且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从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角度出发,探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借鉴毛泽东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些文化工作者和媒体深受影响,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文化创作形式上追求怪异和古怪的风格、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一些影视创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风气盛行,严重危害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我国的文化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立场上发生动摇,否则我国的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生命力。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应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越喜闻乐见的文化越有生命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先进的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为少数人服务,满足极少数人需求的文化是不会长久发展下去的。文化人要不断深入群众,扎根于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虚心向人民请教,创作大量讴歌人民伟大实践、讴歌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精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实践指导。毛泽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当前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多彩,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引导文化走向群众,为人民服务。在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让群众足不出户接受优秀文化作品的陶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良性互动,以服务群众为改革目标,推动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落后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因而,应注重文化资源和建设向这些地区倾斜,在偏远地区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开展电影、戏剧等文化下乡活动,力争民众每月欣赏一部电影,每季度观看一台戏剧演出。继承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引导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民众真实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创造人民满意的优秀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