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时期瞿秋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7-06-12张梦云
张梦云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民众,为广大民众接受和实践的过程。从政治传播的视角来观照瞿秋白五卅时期的实践活动,不仅对于探究瞿秋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梳理五卅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瞿秋白 五卅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政治传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重视政治传播的开展,并将政治传播作为发展组织、开展革命的重要手段。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活动过程、影响受传播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1]p25。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瞿秋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撰写了大量通俗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党在五卅时期思想宣传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作为中共中央局委员的瞿秋白迅速投入斗争。他参加中央和江浙区委会议,商讨方针策略,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瞿秋白既亲临前线,又深入不同群体,借由不同的传播渠道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工人运动,推动五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第一,以党报党刊为宣传阵地。瞿秋白为了宣传党的主张,及时正确地报道全国民众反帝斗争的情况,批判帝国主义的造谣诬蔑。他支持党中央创办《热血日报》的决定,并担任主编。瞿秋白在《热血日报》上连续发表文章,及时报道五卅工人运动的状况,引领工人群体进行斗争。他发表的社论,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动员和指导革命群众向敌人进行战斗的檄文,其立论的依据和论证的思想内容,既蕴涵党性原则,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社论严格按照党的告全国同胞书的精神,宣传口径与党中央的主张和政策相吻合,结集各阶层群众于共产党的旗帜下。《热血日报》能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于是成为党领导五卅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第二,与戴季陶论战。戴季陶是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作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長的他,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瞿秋白先后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等文章,痛斥“戴季陶主义”的反动性,一针见血地指出“戴季陶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改良主义。瞿秋白通过论战和批判,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打击了资产阶级新右派的进攻。
第三,深入工人群体。瞿秋白特别重视联系群众,了解工人的生活疾苦和真实思想,经常亲自找工人谈话,核对材料。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工作,他还经常深入工人生活区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更好地为工人发声。
第四,发表演说。1925年12月,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作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报告,开宗明义,指出这“是全国人都注意的问题。而且这不单是学理上的问题,是实际的问题”[2]p225。报告分析当前的政治形势,揭露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的活动。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阐述当前斗争的重要意义。
二、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瞿秋白在他的文章中深刻分析五卅运动发展的形势,及时提出斗争任务和策略,总结运动的经验教训,抨击用心险恶的阶级敌人。这些传播内容是他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实践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战斗性及指导意义。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敌友的问题。五卅运动发生后,很多人还分不清斗争的敌友,于是瞿秋白撰写社论《谁是敌谁是友?》指出,英、美、日等帝国主义都是中国人民的国外敌人,国内的敌人是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因此要对他们丢掉幻想。瞿秋白指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朋友只能是同样受压迫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农民以及受到列强压迫的其他弱小民族。
第二,指明工人运动的策略和方针。从日本纱厂工人罢工开始,瞿秋白就一再揭露和抨击日本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压迫剥削。同时,他根据日本资本家采取关厂抵制的政策,提出使工人经济斗争转变为反帝民族斗争,同当时正在兴起的反帝运动相汇合。瞿秋白以大量具体事实,彻底揭穿了帝国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指出五卅事件的政治实质和根本解决之道——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极大地帮助群众认清事件的真相,继续坚持斗争。瞿秋白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社论,揭穿帝国主义的阴谋,明确五卅运动的斗争方向和目标,不断依据时局的变化情况指导群众斗争。
第三,宣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权。瞿秋白在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具体阐明革命要由无产阶级而非资产阶级来领导的真正原因。他认为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同时处在最受压迫的地位,所以不但要改善这一群体本身的经济地位,而且要代表其他劳动阶级的利益。瞿秋白还分析了无产阶级具有的优点,例如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观念,因而能够成为民族革命的领导者。
三、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成果
当时对于群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陌生的外来文化,瞿秋白十分重视将枯燥的理论观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群众基础。瞿秋白的传播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明显带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革命的学说为己所用,因为时代迫切需要能够解释现实、引导普通大众的思想学说。瞿秋白非常重视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实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瞿秋白不仅在党报党刊发表社论、文章,还利用大学讲演等渠道,多方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扩大五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瞿秋白作为传播者,充分了解不同对象的关注点和需要,在传播活动中积极接受反馈。这些都为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注重传播的通俗化,顾及受众的文化差异。通俗化不是庸俗化,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贴近群众的生活语言。五卅惨案爆发后,为了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瞿秋白积极深入工人群众,贴近工人生活,在报道工人运动时使用通俗白话即工人听得懂的语言。在编辑《热血日报》时,瞿秋白还巧妙地运用民间文学形式,比如孟姜女调《救国十二花名》,叙述五卅运动时期工人群众的抗争史,呼吁工人群众团结一心御敌。○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钱伟长主编.上大讲演录(1922—1927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