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尝试性合作,让学习更有底气

2017-06-11陶肖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预学引导小组合作

陶肖锋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是老话题再一次推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进到小学数学课堂,在这里以《沏茶问题》一课为例阐述了在数学广角这类课堂中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性应用,通过利用学生讨论的有价值的资源,进一步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走向深刻,让学习更有底气。

关键词:预学 小组合作 引导

一、本文缘起

笔者代表学校参加镇优质课评比活动。现在做下来细细体会,发现这堂课能够成功,也是因为有几点做得比较成功,所以课堂才会这样的活跃,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我行故我秀,好的课不需要特殊的设计

本课我从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让学生感知简单的统筹,尝试着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加深理解,体会优化的策略,提炼升华,理解统筹法的意义和作用;再由解决问题,应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筹方法应用于生活的好处。最后学生总结,提高认识,教师补充数学文化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上午小明家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请同学们举手发言

谁来说说“尽快”在这里的具体含义?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2)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能说给大家听。(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说图意 )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3)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完成导学作业‘我尝试)。

教师巡视全班,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设计,通过小组共同合作探索,找到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在组中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结合发放的卡片,摆一摆各自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找到小组中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学生交流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到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由学生开展讨论找出最合理的安排。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3.解决问题,应用实践。

师:转眼就到中午了,妈妈要做饭来招待李阿姨,做饭时需要做这些事情:(课件演示)

洗电饭锅(1分钟)  煮饭(30分钟) 烧鱼(10分钟)  洗菜(5分钟)

淘米放水(3分钟) 切菜(5分钟)  炒青菜(3分钟)   烧汤(6分钟)

師:这里的洗菜包括洗鱼、洗汤料。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帮助妈妈安排这些事情,才能用最少的时间让李阿姨吃上饭呢?

学生独立安排做饭过程并计算所需时间(完成作业纸“我解答”)

完成后小组讨论,找出组内的最佳方案,教师巡视。

进行组间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案,并让学生述说设计过程找出妈妈安排这些事情,才能用最少的时间让李阿姨吃上饭的方案。

4.学生总结,提高认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优化问题,也就是被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称作“统筹安排”的问题,它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用处。(课件出示华罗庚在上海炼油厂统筹安排节约时间和成本的故事)

现在反思本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教学设计很朴素,没有人云亦云的高大上,没有专家真知灼见的指引,课堂环节的布局也很简单。我想好的课,不一定要特殊的设计,朴素中才能出精彩!

三、我思故我在,好的学习方式就让学生自己做主

1.导入方式的转变,让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我认为这节课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能根据“沏茶问题”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所以我认为直接引入课本的情景让学生的目标性更明确,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沏茶问题”进行探究,而不会因情景的变化去揣摩老师的意图。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直接出示李阿姨到小明家作客的场景。

2.反馈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空间。

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堂反馈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转变成一问多答式、学生对答式。也就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多个学生争着回答,一个学生回答后不用老师提醒其他同学就积极的进行补充。或者当学生提出疑问时不用老师回答,其他同学就会主动的进行讲解,进行补充。本节课的两次讨论都是以这种方式展开的:

(1)[组内讨论]:

师: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设计,通过小组共同合作探索,找到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在组中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结合发放的卡片,摆一摆各自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找到小组中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①其中有一个B小组的讨论是这样的(这是我听到的比较好的小组):

生1:我的方法是先洗水壶、再接水、然后烧水,在烧水的同时其找茶叶、洗茶杯,最后沏茶。这样11分钟就够了。

生2:我的方法和你差不多,就是再烧水的同时先洗茶杯再找茶叶。这样也是11分钟就能让李阿姨喝上茶。

生3:啊呀!我是一步一步来的先洗水壶、再接水、然后烧水,烧好水后再去找茶叶、洗茶杯最后沏茶。

生2:你这样慢多了,还不如我们的好。

②还有I小组(就是由四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男生组成的小组)的讨论是这样的:

生1:我的方法是先洗水壶、再接水、然后烧水,烧好水后洗茶杯、找茶叶最后沏茶。一共要14分钟

生2:我是先洗水壶,再洗茶杯,接着接水、烧水然后找茶叶,最后沏茶,也是14分钟。

生3:我和你们差不多,也是14分钟。

这个小组是讨论最快的,所以我特意过去询问他们,他们把讨论的过程向我重复了一遍,还让我看了他们小组四人的预学作业,四个人的想法真的差不多,我也轻声地问他们:“你们小组认为这样的方法是最好的吗?”他们都点点头。我又问:“那你们小组谁敢上去汇报?”其中有三名同学举手表示愿意把自己小组的想法展示给其他小组。

(2)[组间讨论]:

生1(I组第一发言人):我们小组有几种方法结果都是需要14分钟,我的方法是先洗水壶、再接水、然后烧水,烧好水后洗茶杯、找茶叶最后沏茶。

生2(B组第一发言人):我们小组不是这样的,我是先洗茶壶、再接水、然后烧水,再烧水的同时其找茶叶、洗茶杯,最后沏茶。這样11分钟就够了。

生2: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是先洗水壶、再接水、然后烧水,在烧水的同时其找茶叶、洗茶杯,最后沏茶。这样11分钟也够了。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有些学生摇摇头,有几个学生在下面说:我们也有和第一种方法差不多的就是把洗茶杯和找茶叶放到烧水的前面,这种方法在小组讨论时就被枪毙掉了。(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对比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让李阿姨尽快的喝上茶?

这时候学生就讨论开了。

学生们纷纷举手,生1和同组的学生也举手了,我想听听他们的声音,于是就让生1回答问题。

生1:我觉得我们的方法不如其他同学的,我的方法需要14分钟,他们的方法都只要11分钟。能让李阿姨更快的喝上茶。但是我不明白他们都在烧水的同时去洗茶杯、找茶叶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节约时间的。

我看着其他的学生不作回答。

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纷纷举手。于是我请生2来自圆其说。

生2:烧水的同时去洗茶杯、找茶叶就是一边烧水一边去找茶叶、洗茶杯。这样就不用另外花时间了。

生1为什么一边烧水一边就可以洗茶杯、找茶叶,找茶叶的时候怎么洗茶杯。

生2:说不上来了。

生3(B组第二发言人):因为烧水的时候比较长,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去洗茶杯,再去找茶叶。

生4(A组其他成员):烧水需要等待8分钟,但是洗茶杯、找茶叶只要3分钟,这两件事情做好后水还没有开,所以可以在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这两件事情那件先做都没有关系,但不能同时做

生1(一副晃然大悟的样子):能不能把洗水壶接水也在烧水的同时一起完成,时间不是更快了吗?

生2:你搞错了,洗水壶、接水都是要在烧水之前完成的,不然你怎么烧水?(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4:烧水泡茶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洗水壶、接水一定是在烧水的前面的。

师:原来是这样的啊,这几个同学真不错,表扬他们(鼓掌)现在我明白了,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学生们纷纷点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擦出无数的火花,形成思维的爆炸,从而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讨论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导A的使用,让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

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要让学生经历预学的过程,只有充分的预学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有讨论的目标和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讨论,所以前面的预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导A的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如果说数学课堂是黑火药的话,那么导A就是其中的硝酸钾,学生和数学知识就是木炭和硫磺。只有硝酸钾分解放出氧气,才能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发生爆炸。而导A就起到了这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导A的观察理解和解答,对沏茶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这位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4.作业的呈现,让学生的发言更有说服力。

在找到尽快让李阿姨喝上茶的方案后,我还请那几位和黑板上摆放最优化方案在表达方式上有差异,但实际结果相同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去摆一摆,说一说

在第二次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就让学生直接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方案

生1:我是先洗锅,然后淘米放水,再煮饭,在煮饭的同时洗菜、切菜、炒青菜、烧鱼、烧汤。共要34分钟。

生2:我和他的过程一样,只是写的方法不一样。

生3:我和他们也差不多,只是觉得烧菜的顺序没有什么关系可以交换位置。

生4:我觉得应该把烧鱼放在最后,我妈妈说鱼有腥味,先烧的话后面的菜就会有腥味。

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到投影上去展示,学生还要诉说自己的想法,这已经把所学的知识从内化传到外显,学生只有真正的把握了这些知识,才敢有条不紊的到实物投影前进行诉说,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们共享。

四、再次反思

笔者以为尝试性合作学习是在学生没有接触合作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合作学习的初级尝试。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因为小组的组员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固有模式,弱化了组长和副组长在小组讨论中的主体地位,组员在讨论时没有精神负担,可以放开手脚和其他组员进行讨论争辩,是小组讨论真正落到实处,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为后面的组间讨论提供扎实的素材,是组建讨论更加精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当然这不是没有基础的昙花一现,是建立在下面几点的基础上的。

1.吃透教材的教学精义是合作学习的基石所撑

为了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观看了许多的录像课,是我对“沏茶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课的内容是结合沏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的作用。以家里来了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合理安排各种事情的顺序,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喝上茶为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沏茶的各个环节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其中“合理”“省时”是优化沏茶各程序的思考角度。

2.摸透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合作学习的底气所在

生活经验是数学知识的土壤和根基,数学知识是生活经验的繁衍和延续。任何忽略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前,我对本校四年级两个班72名同学进行前测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沏茶的工序还是比较了解的,对与沏茶过程只有二、三步的15名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是把沏茶看成了简单的泡茶只要拿出杯子,放上茶叶,冲上水就可以了。开水都是家长早上就准备好的,茶杯、茶叶都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一看就能拿到。能写出完整工序及过程的学生也进行了交谈发现这些学生都是自学了课本的内容或在其他的数学练习中发现的。结合调查和谈话,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沏茶的各个工序和沏茶的一般过程还是了解的,所以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寻找最优的策略上。

3.合作学习,要将从“尝试性”向“常态化”转变

通过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性教学,我得到一定的启发:在尝试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和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小组的讨论探究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邵汉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下[M]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3]《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预学引导小组合作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作文评改“五步曲”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