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11徐耀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6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做法项目管理

徐耀辉

摘要涉农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实行項目分级管理的背景下,以海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为例,介绍了基本做法,剖析了存在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展开思考,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项目管理;做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244-02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Cultivate Project Management of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XU Yaohui

(Haimen Agricultural Cadres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Haimen,Jiangsu 226100)

AbstractIn the agricultural project management deleg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taking Haime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e project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practic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ng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New professional farmer;Project management;Practice;Problem;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八以来,江苏省涉农项目政策和管理办法不断适应财税体制改革与简政放权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项目立项审批权限下放,逐步建立起以市县为主体的项目分级管理体系。江苏省海门市在涉农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实行项目分级管理的背景下,积极适应涉农项目改革,强化主体意识,接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权下放权限,切实履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的主体担当,认真抓好组织领导、资金使用、台账档案、验收考核等关键管理环节,项目管理不断向“操作规范、管理严密、绩效提升”方向深化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的做法

1.1健全培训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海门市委、市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由市农业局总体负责,农干校作为培训主阵地具体负责培训工作开展,镇村二级负责遴选学员,配备一名联系员,协助农干校开展培训工作,全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顺利实施,市、镇两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市级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镇级由分管镇长任组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进行调整。健全的培训组织体系,领导的参与和重视,是开展好培育工作,提高培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1.2参透文件精神,制订工作方案

每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下发后,市农干校都组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找出省级方案中与往年不同的要求、提法并加以研究。必要时,电话请示省农广校领导。在参透省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动手制订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例如2016年江苏省农委18号文件出台前,海门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每期3天,5月份18号文件正式下发后,发现同一个文件上,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是“集中培训24学时”,而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要求是5天,于是及时请示省农广校,提出了培训时间不宜精准到学时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领导否决后,秉持实事求是和底线思维,立马进行整改,将培训天数改为4天,每天6个学时,确保培训总学时数不缩水,防止因为课时不足而出现被有关部门追究工作失职的可能。新常态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1.3规范台帐整理,体现培训过程

台帐资料不仅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质量优劣的真实体现,也是事后项目检查时的有力依据,有时可能还是规避风险的救命稻草。为此,专门对全体农干校教师、工作人员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台帐资料整理培訓班,对培育工程台帐资料规范整理作了系统培训。同时整合兄弟县市整理台帐资料的经验,印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台帐资料整理要求》,发给全体教师、工作人员遵照执行。比如,对拍摄新型职业农民现场培训照片的要求,就要求照片必须反映出“参训学员、培训讲师、培训横幅”三要素。对培训课程安排表的要求,做到课时具体,课题明确,讲师亮明单位、职务、职称。

1.4制订工作职责,认真开展考核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考核的一个指标,海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纳入对各镇(园区)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签订工作责任状,实行问责制。市镇二级培训部门都细化内部分工,每个培训环节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全市各镇都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纳入对村干部的目标考核内容,并与村干部年终报酬挂钩。市农业局也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入对镇农业服务中心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农干校每年对农民培训讲师、联络员开展评优工作。问责制的实施、考核与报酬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也确保了培训质量。

1.5编制资金预算,严格经费开支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制订过程中,将培训资金进行详细而周到的预算,做到培训工作与资金使用相互衔接。一个好的资金预算,既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培训资金阳光使用的要求。每年农干校班子都逐字逐句研读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中对经费使用的要求,集体讨论制订培训资金预算方案,资金使用严格控制在省文件要求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将编制的资金预算方案交农业局党组讨论通过后,再交财政局把关。财政局通过后,以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发文下发。培训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必须严格按照资金预算开支,在预算围内的资金结报,就不需要和财政部门另行沟通解释,同时减轻了项目实施单位法人的责任。

1.6规范报账程序,建立财政核算

海门市财政已实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在海门市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经费建立一个专门帐页,实行财政结报制,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资金报账时,采取“过四关”报账程序。第一关是校长关,校长对票据审核,重点审核发票是否真实,单据及附件是否完整,资金是否有预算,报销人、证明人等手续是否齐全;第二关是分管局长关,请分管副局长签字审核把关;第三关是分管财务局长关,分管财务局长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和会计制度,对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批;对所有超过5 000元的经费,还要实行大额费用事先申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由一把手局长审批。最后一关去财政局支付中心实行财政报账,支付中心会对报销费用进行对照核实,在年初资金预算范围内的,才给予结报。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少数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牵制镇、村干部大量精力,少数镇、村干部组织发动力度不大,宣传不够深入,导致需要培训的农民接收不到培训通知而错失培训机会;部分农民自由散漫,不服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管理,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授课,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2.2重复培训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培训对象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培训对象多次参加培训,而有的培训对象一次培训也没有参加;有的村有许多部门去培训,而有的村一个部门也不去培训;一项技术培训多次,而其他相关技术则不涉及;甚至出现了“教师培训的知识技能用不上,想学的知识没有人来培训”的现象。

2.3出现“不想要项目,不想管项目”倾向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巡视工作的持续开展,上级部门对涉农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越来越严,对项目绩效考核越来越认真。一些基层部门和单位开始不接项目、不管项目,以不干事来保证不出事,影响了项目的接地生根。

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时特别指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没有人种地,种子再好、肥料再多、机械设备再先进,也是不行的”。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首先是要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1]。因此,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1遴选培育对象

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摸底调研,掌握培育对象的产业规模、从业年限、技能水平、培训需求、政策需求等信息,优选专门从事农业、有培育需求、有创业愿望的职业农民,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主、返乡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2],分期分批分专题开展培育。劝阻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农民前来培训,不能以人头充数;坚决杜绝重复培训,避免出现培训专业户,浪费项目资金;严禁各类“搭车”培训,真正将项目资金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2选好师资队伍

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健全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知识更新培训,建立高效精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把既熟悉现代农业,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乡土人才纳入师资库,避免出现教师“讲了不讲一个样”,农民“听了不听一个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的现象。选准、选好教师,做到先课程后教师,而不是以教师定课程,切实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经营管理、销售融资等各环节的培训需求。

3.3精心设置课程

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农业生产周期,加强需求调研[3],强化分类指导,认真设置集中培训、考察学习、现代媒体教学等课程方案,做到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协调,主题课程与辅修课程兼顾。分段培训、集中授课,课程课时不能缩水,主要环节不能减少,规定动作不能走样。实训实践、产业指导、跟踪服务次数要有保证,质量要有保障。要依托具有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设施条件好、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校,真正发挥其示范引领、体验参与、观摩实训方面的作用[4]。

3.4严管资金使用

要严格按照部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做好资金使用与财务管理,特别是项目开支管理。项目补助资金要确保全部用于与农民培育直接相关事项,坚决杜绝发生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项目报账程序方面,财政或农业部门要建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专账,报账要规范,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项目实施单位需建立项目辅助账。项目账务资料单证要齐全,开支具明细,最核心的是要全程留痕。项目资金使用须经得起审计,经得起检查,经得起社会各界监督[5]。

3.5建好项目档案

按照“实事求是、应归尽归”的原则,注重台账资料收集,建立规范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档案。归档要坚持“三个性”:一是坚持真实性,坚决杜绝学员造假、课时造假、财务造假等现象发生;二是坚持规范性,明确按培训班次集中建档,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易追根可溯源的台账资料;三是坚持完整性,不能仅有培训方案,缺少办班通知,或是仅有日程课表,缺少讲授课件等。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和财政涉农投入管理文件要求,认真做好真实、规范、完整的台账档案[6]。

3.6严格验收考核

坚持按程序、严标准、高要求,做好验收考核工作[7]。验收评估要坚持从严管理,以实施方案为依据,全面、准确地验收培育任务、资金使用和绩效情况等内

容。采用多样化评估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引入第三方实施专业鉴证。对通过验收的,要按规定及时兑付财政補助资金;对不通过验收的,要限期整改,项目单位不愿或无法整改到位的,要终止项目收回财政补助资金,不要拖而不决。进一步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全面深入地开展项目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绩效目标。

3.7构建长效机制

从政策设计、体制机制入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协作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单位分割和行业界线,优化部门职能设置,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强化统筹协调,解决财政资金拨款滞缓的问题。二是建立制约监督机制。实行部门内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将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监督等职责交由不同单位管理部门,加强风险防控,强化制约监督。三是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切实解决“怕要项目、管不好项目”的问题,对项目管理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追责[3]。

4结语

全面从严治党,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海门市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突出关口前移導向、突出问题警示导向、突出风险防控导向,强化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法治思维,围绕项目管理链条,推动了项目的痕迹化管理,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的质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吴沛良.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J].江苏农村经济,2015(11):4-7.

[2] 张志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及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336.

[3] 张大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6(9):10-11.

[4] 严东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52-60.

[5] 王定友,程平.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706-707.

[6] 周健,马志香.庐江县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显成效[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5(1):43.

[7] 张蕾.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202-204.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做法项目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