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2017-06-11彭舸珺董淑萍
彭舸珺 董淑萍
〔摘要〕 红色资源不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信息论为视角,促进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红色资源区自我认识不足,红色资源信息转化不系统、不完整等,迫切需要高校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明确红色资源区的定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保障红色文化的有机传承;三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红色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信息论;教师;信息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113-04
一般来说,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包括中国共产党初创、大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形成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红色资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红色精神 〔1 〕。新形势下,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其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红色资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将以信息论为视角,研究分析红色资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厘清其产生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期使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的理论阐释
1948年,美国学者克劳德·香农(C.Shannon)发表了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克劳德·香农研究了通信全过程中各种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传输的基本模型,即信源→编码→信道+噪音→译码→信宿 〔2 〕。最初,信息论主要是研究通讯领域的信息输送与接收的,之后逐渐发展、延伸,很快就扩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对于社会科学领域来讲,信息论的精髓在于“输入—输出”的过程,即如何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真”。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人群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3 〕50。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研究与探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等一系列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都离不开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事物属性、状态、内在联系与外在相互作用等之间的表征,具有间接存在性、独立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等特征 〔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會实践活动,是促使社会成员接受特定观念或规范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特定阶层的观点,还是社会自身形成的道德规范,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社会成员接受这种“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实践中,人们将信息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逐渐形成了新的研究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信息论视角下,理想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信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载体性功能。信道是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桥梁,充当着中介的角色。二是转化性功能。信道需要将教育者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编码和译码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被教育者,并且以相同的方式接收被教育者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转化,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创新性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会受到外来文化、不良价值观等影响(从信息论视角看就是“噪音”)。教育者要有效规避这些“噪音”的影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创新意识,实时更新知识、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的影响。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遗产,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高贵品格与高尚情操 〔5 〕,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而,红色资源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红色资源区自我认识不足
红色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既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功能。然而,一些红色资源区近年来出现了“唯经济”现象,忽视了彰显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等功能的开发。如很多红色资源区为吸引游客,模仿当年的建筑风格,从而造成红色资源区建筑风格的趋同等,进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红色资源虽然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但其更应发挥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性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之间的互动,但承载其互动的則是具体的信息。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其重要的信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红色资源区也加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更加注重“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治、文化等功能。一些红色资源区被其他旅游区“同化”,仅将自身视为一个旅游景点,而忽视了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出现了“载体性缺位”等问题,从而导致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时只能依靠课本、文字信息等,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立化。
(二)红色资源信息转化不系统、不完整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应该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不仅包含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的“输入—输出”过程,也应该包含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输入—输出”过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凝结 〔6 〕。运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英雄事迹、红色精神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红色资源信息转化不系统、不完整等问题。
红色资源信息转化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红色资源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反馈”环节,从而导致信息的传导难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具体来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只注重了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的信息传输,而忽视了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的信息反馈,从而造成了以下两个问题的出现:一是教育者被动地传输信息。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向大学生输送相关的红色知识,但其接收情况,教师有时并不十分了解。二是被教育者被动地接收信息。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教育者,被动地接收教师傳输的信息,有时难免会对其中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存在疑惑,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导致这种疑惑难以得到有效传输。长此以往,一些大学生就会对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导致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难以传承和弘扬。
(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
信息论认为,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源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从而导致信宿的接收出现误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源是教育者,信宿是被教育者,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主张让受育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在教学、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自主接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并通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3 〕270。笔者认为,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这是因为,红色资源的历史性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性之间存在时空偏差,高校教育者只有汲取红色资源中的精髓,辅之以时代内涵,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往缺乏创新意识。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渠道上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在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理解方面难免存在偏差,再加上网络上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时不够全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而导致的。因此,解决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创新意识不强这一问题,也是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关键。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要解决好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大学生、红色资源区三方的协同努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红色资源区定位,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可以产生思想,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 〔7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主客体的界定非常明晰,即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拥有者,教材等是知识的载体,被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是客体。之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教育活动界定为主体互动关系,弱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定位,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并要发挥被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等。从信息论视角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需要载体的连接,而红色资源作为一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承载、传导、中介、导向、养成等功能。
要想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红色资源区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使其成为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很多红色资源区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其政治宣传、文化传承的功能,从而导致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载体性缺位”等问题。要解决好以上问题,需要红色资源区积极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其载体性作用,如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红色教育等,这样不仅可以发挥红色资源区的政治宣传、文化传承等功能,而且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保障红色文化的有机传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教育活动界定为主体互动关系,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等地位。从信息论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信源的质量,也要重视信宿的反馈。从理想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的模式图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者作为信源通过载体向信宿发出信息,信宿在接收信息之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再向信源发出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进而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样,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以避免信息转化时出现问题。
具体说,在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与红色资源区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还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即高校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定期与红色资源区进行交流,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这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宏观层面。此外,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信息反馈的微观层面。教师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参与方。实践中,大学生在理解、认知红色文化时难免会产生疑问,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相关疑问,而建立相关的信息反馈渠道则是教师了解大学生疑问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信息反馈渠道,就可能出现信息传输的不完整,导致信息转化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与红色资源区不仅要及时对接,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将红色资源区的历史底蕴与高校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挖掘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代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理解有时存在差异,再加上西方错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甚至抵触、抗拒红色文化教育。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通過教育培训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笔者认为,青年教師综合素质提升了,可以有效缓解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而以青年人的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解读,更容易使大学生客观、全面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有效缓解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另外,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教师在利用红色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照本宣科、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以提升其实效性。
高校在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面临着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差异带来的挑战。红色精神形成于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并未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因此,如何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实现时代精神与红色精神的有效对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挖掘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从理论层面解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二是要在分析研究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资源板块,以期为传承红色精神搭建平台;三是要有效解决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对接问题,并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弘扬并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 考 文 献〕
〔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67-70.
〔2〕耿云亮.信息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中旬),2011(9):15-16.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杨志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8.
〔6〕李文瑞,贺新春.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困境及其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30.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