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探析
2017-06-11薛光远
薛光远
〔摘要〕 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又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创新发展。它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统一、坚持唯物论和运用辩证法相统一、坚持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具有问题导向的时代意识、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四个理论特质,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理论创新;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013-03
对当代中国而言,理论创新是最大最重要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新发展理念的聚焦点。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又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创新发展。它不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原则,还提供了捕捉新问题、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一、习近平理论创新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动力
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习近平理论创新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指明发展方向,提供行动指南
习近平强调:“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愈发复杂多变,国内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如何协调区域、城乡共同发展,如何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民生幸福,如何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都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脱离实际,而应以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出发点和目的,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风潮的必然之举。
(二)理论在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不断进步
实践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理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明确地看到,直面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带动基本理论创新,构成每一次理论创新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价值。当前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化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仍在不断深化之中,实践呼唤和要求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理论的发展需要实践为其提供素材,检验真伪;另一方面,理论具有超越实践的特殊价值,即可以产生对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承担为新的实践提供引导的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提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论断说明,理论创新既要以实践发展为动力,又要遵循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中迎来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崭新飞跃。
二、习近平理论创新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時代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推进。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统一,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和前提,必须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2 〕14。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既要能够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又要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预见。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3 〕。树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典范,不但需要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对理论、实践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准确的预测,形成切实可行的理论发展对策,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前进。
(二)坚持唯物论和运用辩证法相统一
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准确理解和掌握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此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充分认识改革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地处理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同时,习近平又注重对辩证法的自觉运用。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他提醒全党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問题的本领” 〔2 〕280,解决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其根本在于坚持用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眼光观察事物,坚持用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真正做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自觉统一,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前行。
(三)坚持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相统一
理论创新既要根据国情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世界潮流,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直面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看待和分析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够从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中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各种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具备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事件,决不能仅仅关注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而应从世界历史范围内予以把握和理解。尤其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理论的创新发展既要把握时代主题,统筹国内外局势,更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科学合理地吸收域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形成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习近平理论创新方法论的理论特质
(一)问题导向的时代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能够对时代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理论创新发展才能有所指向,才能用以指导实践。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习近平理论创新就是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大问题中不断发展的。一方面,问题之中就包含问题的答案,但它并非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理论思考和实践检验,才能予以回答。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提供的是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应对中国当下改革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问题中就包含有回答问题的答案,这种答案不是直观的、信手拈来的,而必须从现实的实践中得来,并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阻碍改革、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出时代、问题和方法的交映。
(二)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理论创新的辩证思维体现在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尤其是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整体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结合。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必然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上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同时,要避免和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重点突破,把总体部署和具体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地推进改革发展。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凸显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潮流的大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破解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改革创新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以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大潮。同时,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中国开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为应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复杂局面和深层矛盾而提出的新思路、新方略,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实践创新的主体,也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发展必须依托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重视并善于科学分析、合理吸收人民群众提出的创造性建议或意见。习近平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4 〕,真正在思想方法和实际行动中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另一方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去,切实保障、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必须把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困难有机结合起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习近平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不断充实、跃升和完善的。
(四)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依靠和带领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義,一方面,必须深刻阐释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真总结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解答说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重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加快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道路作出一种理论范式上的诠释;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理阐释和体系建构,提炼升华出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话语体系,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用新的话语体系向全球展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加强同西方理论的对话、交流、交锋的同时,展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愿意尊重中国声音、关心中国故事、认同中国道路、学习中国经验。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8.
〔2〕习近平總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4〕习近平.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EB/OL〕.(2014-
12-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02/c_11134926
26.htm.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