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精神养老问题研究
2017-06-10李勇樊美玲陈秋蓉徐文凯林宗洋
李勇+樊美玲+陈秋蓉+徐文凯+林宗洋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中部崛起正在大力推进。与此同时,我国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相较于物质赡养,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且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鉴于此,亟需探究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精神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农村精神养老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部地区 农村老人 精神养老
养老有两重基本涵义:一是物质供奉老人,二是年老体衰后的闲居需求。目前,学界关于精神养老还未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国内不乏关于精神养老研究的学者。陈昫认为精神养老应包含着老年人获得的精神支持,具体包含亲情的支持、友情的支持、社会规范驱动性的支持。申喜连、张云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体现在亲情、人文关怀、知识教育、文化娱乐、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周绍斌认为精神保障机制是指重视、引导老人的精神需求,并尽量对其愿望需求予以合理满足。韩振燕、李东林认为与一般年轻人的需求不同,老龄群体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基于他们身体衰老,其表现为主观的心态失衡、尊严需求等方面。这些文献对精神养老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并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使本文对农村精神养老研究很受启发。本文把精神养老定义为:与经济赡养相比,一种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情感慰藉、人格尊重等精神需求方面满足的养老方式。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成为社会及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中部地区农村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探究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蚌埠市普通公众对农村精神养老的相关看法。
个别访谈法:对蚌埠市农村老年人和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蚌埠市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现状,获得最真实最直观的的资料。
文献研究:查看关于蚌埠市农村精神养老研究的相关文献,上网查取相关资料,了解蚌埠市农村精神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农村精神养老的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15.87%的人认为他们对农村精神养老较为了解,14.29%的人认为他们对农村精神养老基本了解,47.62 %的人认为他们对农村精神养老较不了解,22.22%的人则认为他们完全没有听说过农村精神养老。在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养老政策熟悉程度的调查中,1.5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熟悉,3.17%的受訪者表示较为熟悉,26.98%的人认为基本熟悉,30.16%的人认为他们较不熟悉,38.1%的人认为他们完全不熟悉。从这两组数据中,很容易的发现公众对农村精神养老的认识严重不足。
(二)传统家庭精神养老方式弱化
一直以来,子女是中国农村老人精神养老的支柱,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围绕着子女展开。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子女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虽然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传统家庭精神养老方式明显弱化,传统农村家庭所承担的经济赡养、精神慰藉等方面功能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农村精神养老方面扮演角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缺乏法规制度和相关的精神养老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部分农村至今存在虐老现象,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缺乏有力保障。与城市老年人比较,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具体方式非常单一,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娱乐工具。调查显示,73%受访老人通过打牌、下棋、听戏等常见的娱乐形式安排晚年生活,42%受访老人还要继续参加生产劳动,减轻儿女经济负担,26%的受访老人表示无所事事,经常待在家中,活动非常少。可见,政府在农村精神养老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还是比较欠缺的。
(四)社区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较低
与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社区和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数量较少,水平较低,而中部地区农村的社区和社会组织服务更加欠缺,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中的参与程度很低,未能较好的弥补政府和家庭在农村精神养老方面的服务缺口。调查发现,只有22%的受访者认为社区和社会组织应该在农村精神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可知,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方面可参与的空间还有很大。
四、成因分析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社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和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大量农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在家照看孩子和种田。由于孩子上学、结婚、购买住房的开支较大,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是很重,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家庭有人患有严重疾病,巨额医疗费用很有可能导致倾家荡产。随着老年人体质的衰退,患病的风险也越大,而老人一旦生病,丧失活动能力,就会成为家庭负担,子女一方面要花钱来治疗,还要抽时间照看老人,这无疑会加重老人的精神负担。
(二)政府对农村精神养老的投入欠缺
正是由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方面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农村老年的精神养老问题,认识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力、精力有限,对农村精神养老的支持较少。政府较多的关注见效快、效果明显的政绩工程,这关系到官员的升迁,因此精力主要放在经济建设领域,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工作见效慢,成果不明显,而且农村的情况复杂,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政府因此缺乏推进农村精神养老的动力。
(三)传统孝道文化衰落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传统的敬老爱老的文化日渐衰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也更多的经济方面考量,人的自私自利的心态暴露的十分明显,一些农村存在着弃老、虐老现象,还有一部分人除了给老人物质上的保障之外,对其他方面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孝道文化严重缺失带来的问题。
五、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加速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中部地区农村精神养老问题的根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加速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提高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引进更多的企业到中部地区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岗位,引导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就近就业,让子女照顾老人的更加方便。
(二)政府加大对农村精神养老支持力度
政府首先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村精神养老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建立健全相關养老法律法规,2015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子女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推动政策细化落实。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精神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应设立农村精神养老专项资金,由专门机构负责资金使用的监督,完善休假探亲制度,为子女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提供客观条件;建立并完善相关奖惩制度,对于在精神养老方面做得较好的子女,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不孝敬老人甚至是虐待老人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惩罚,同时在媒体上曝光。要加快精神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设精神养老服务相关的院校专业,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留守的健康劳动力,特别是中年和低龄老人,为他们安排定期的精神养老相关的培训,提高老年人自我服务技能。
(三)引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神养老
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农村精神养老中,社区和社会组织作为活跃于最基层的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精神养老服务中拥有非常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精神养老服务,促进精神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大力推动农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倡导为老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的志愿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服务中来,为志愿者提供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四)加强宣传教育,弘扬传统孝道文化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推动农村精神养老的发展,必须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同时,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文化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涵。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敬老爱老先进人物事迹,引导舆论广泛关注农村精神养老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各种形式,让孩子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精神养老发展较晚,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我们必须立足中部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精神养老经验,才能为解决好中部地区农村精神养老找到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彭忠益,高琦.基于消费视角的农村精神养老公共政策选择 [J].消费经济,2015,(1).
[2]陈昫.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申喜连,张云.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 [J].中国行政管理,2017,(1).
[4]周绍斌.构建和谐社会与老年人精神保障[J].西北人口,2005,(6).
[5]韩振燕,李东林. 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