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验中前行

2017-06-09尹亚萍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李晓明个数次数

尹亚萍

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也就是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 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让他们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体验、亲历和实践,从中获得感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规律建构知识。

一、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获得体验

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将知识融入情境中,能显示活力和美感。恰如其分的情境,能够为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学习的转换中找到一个过渡的“阶梯”,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产生体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对“345-99、310-201”类似的习题,学生由于受等值变形中“99 =100-1,201= 200+1”强信息的干扰,解题时常常出现“345-99=345-100-1=244、310-201=310-200+1=111”这样的错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时,我们结合“买卖东西中付钱收钱”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来获得体验。

减法的简便算法,让学生理解如减去201,就相当于要付出201元钱。然后创设“买东西付钱”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你会怎样付出201元?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想到先付2张100元的,再付1元,教师及时引导:付出200元就是先减去200,再付1元就是再减去1。列成算式就是:310-201=310-200-1=109。最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310减了200后还要再减1?让学生加深“少减了要再减”的切身体验,较好地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而一个数减去99,简便算时为什么要把这个数先减去100后再加上1呢?结合前面的经验,学生会认识到:减去99相当于要付出99元,一般要先付1张100元的,再拿回找给的1元,也就是先要减去100,然后再加上1。通过情景帮助学生较好了理解了“多减了要加”的简便算法。

同理加上一个数创设“收进钱”的情境。如加上201,相当于收进201元钱。一般先收进2张100元的,再收进1元的,也就是先加上200,再加上1;而加上99,相当于收进99元钱,如果收进一张100元的,还得找给顾客1元,也就是先要加上100,再减去1。

把枯燥的加减运算知识置入学生熟悉的“付钱收钱”情境中,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简便计算的内心需要,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较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在实践操作中丰富学生的体验

操作实践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策略之一,“做是学的中心”。数学课堂,就是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 “做”数学中,不断丰富对知识的体验,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审视数学知识,逐步走向数学的本质。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时,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

第一次:出示例题,下表粗线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兩个数的和各不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2个小方格组成的长方形框,要求学生自己框一框。开始学生随意框出两个数, 并求出各自的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能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出所有不同的和来?学生在框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只要用长方形框依次向右平移一格,就可以得到一种和,一共向右平移了8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第二次:出示下题,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由于上一题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没有必要算出每一个具体的和,只要用由三个方格组成的长方形框在列表中移一移,就可找到答案,学生通过平移很快得到:向右平移了7次,可以得到8个不同的和。

第三次:继续出示问题,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或5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要求学生不动手在脑中想想移移,学生通过想象发现,每次框出4个数,右边还剩下6个数,每次向右平移1格,可以平移6次,就得到7个不同和;同样每次框出5个数,右边剩5个数,可以向右平移5次,得到6个不同的和。

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学生由凌乱到逐渐有序,既丰富了对规律的感知,又为发现并概括规律积累了必不可少的素材。最后由手指实践到脑中的想象,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逐步走向知识的本质,一共有10个数,每次框出几个,框后面剩下的数与平移的次数一一对应,也就是平移的次数,即:平移的次数=总个数—每次框出的数,而第一次框出的没有平移,但也是一种不同的和,所以平移的次数+1=不同和的个数。

三、在追问反思中让学生的体验走向深入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了体验,才能建构知识,理解知识。学生对知识体验越深刻,掌握就越牢固。而深刻体验的关键就是反思,在反思中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

五年级下册教材68页有这样一题:

解答此题时,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马上得出:李晓明、赵强和陈冬冬投中的次数各占总次数的710 、58 和79 ,随后解决谁投得准一些,学生晓宇马上脱口得出,陈冬冬投得准一些。学生之前学习的是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这里的三个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如果用前面所学的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大小,要迅速找出10、9和8的公分母并正确通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710 = 7×3610×36 =252360 58 = 5×458×45 =225360 79 = 7×409×40 =280360 ,

因为280360 ﹥ 252360 ﹥ 225360 ,所以79 ﹥ 710 ﹥58 ,陈冬冬投得准一些。

在我惊讶于这位学生判断的正确快速时,我让他说说得出这一答案的思考过程。学生晓宇怯怯地说,李晓明投了10个,中了7个,有 3个不中,赵强不中的也有3个,而陈冬冬只有2个不中,所以陈冬冬投得准一些。

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没有投中的个数少,意味着投中的次数多,也就是命中率高,晓宇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也让班上的学生一下子舒展出了明白后的笑容。

如果教学停留在此处,学生对这题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给学生认识上的触动,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来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争鸣。

我追问:没有投中的分别有3个、3个和2个,是不是因为2个最少他就一定投得准呢?

一阵沉默后,学生似乎回过神来,如果投2个不中2个,那命中率就是0了,谁投得准不能只看不中的个数,还得看投的总个数。

我提醒学生运用题中的数据再想一想。学生很快得到:李晓明投10个,不中3个,而赵强投了8个,投的个数少了,但不中的也是3个,显然李晓明投的准一些。李晓明再和陈冬冬比较,同样投中了7个,但李晓明是10个中中了7个,而陈冬冬是9个中中了7个,可以得出陈冬冬又比李晓明投得准一些。

我继续追问:你说的是先将李晓明和赵强比,再将胜出的李晓明和陈冬冬比,也就是分别将哪两个分数比?随后,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板书如下:

710 ﹥58 ,79 ﹥ 710 ,所以陈冬冬投得准一些。

学生利用生活直观经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生活经验“数学化”不能理解为生活与数学的简单链接。上述案例中,教师的两次追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层层剥离生活原型中的非数学因素,将具体直观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促使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断走向深入。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当孩子们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地给予,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猜你喜欢

李晓明个数次数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Effect of entanglement embedded in environment on quantum non-Markovianity based on collision model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难忘的生日会
A new acyclic peroxide from Aspergillus nidulans SD-531, a Fungus Obtained from the Deep-sea Sediment of Cold Sp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南雄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