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到清晰的美丽转身
2017-06-09李霞
李霞
[摘 要] 小学阶段每一学期都有统计单元教学,总觉得统计内容“好教”,教学没有“压力”,可是在每次教学之后,总觉得似乎还缺少些什么,教师教的模糊,学生的学习就像飘浮在空中一样。结合近年的教学、听课记录,选取一些课堂的精彩片段肤浅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教学片断 感悟 模糊 清晰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一学期都有统计单元。对于统计内容,学生的普遍反应是“好学”。内容很容易懂,就是数一数数据,画一画图之类的,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可是在每次教学之后,我总觉得似乎还缺少些什么,教师教的模糊,学生的学习就像飘浮在空中一样。“学习统计有什么作用吗?自己在生活中能用到统计知识吗?……”结合近年的教学、听课记录,选取一些课堂的精彩片段肤浅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环节一
1.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中的片段描述
教师先出示“某同学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成绩测试统计表”,进行了简单而快速的提问,直接引导“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学制成一张统计图”,就直接出示统计图,学生根据预习和生活的经验知道这是折线统计图,接着就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剖析。
2.感悟
这个环节非常快,直切入题,不脱离带水,更不会把学生的思维往如何出示折线统计图上引。而执教者这样做,也建立了表与图之间的联系,从表到图,从已知到未知,这是学习的一种常见模式。这样做,比引导半天,学生得出更有价值。从这个环节,我感悟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类比、探索才能出示,可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
二、环节二
1.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中的片段描述
刚和学生一起比较结束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列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心跳图、股市分析图和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接着就直接用列举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进行分析巩固。
2.感悟
这是一个非常流畅的过渡,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就像重叠式的缝针一样,非常的扎实。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就环节讲环节的状态,学生也觉得很清晰,所以这部分的回答非常的出色。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把知识分环节出示,那在这出示的过程中,我们有考虑怎样把他们紧密的衔接,而不出现断节的感觉吗?似乎没有,就我自己的常态课总是一个环节结束,立刻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很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都不清楚我讲解的内容,这部分值得我好好学习。
三、环节三
1.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中的片段描述
最后进行轻松式的练习时,教师先出示了“冰天雪地、冬暖夏凉、骄阳似火和四季如春”四个成语,并让学生读了一遍。接着就出示了三张不同温度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判断用哪个成语来说明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合适,并让学生猜猜这个成语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城市。
2.感悟
就这种练习,我是第一次见,非常的有创意,不仅达到对折线统计图分析的目的,还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分析中多方面的掌握知识。听课时,我頓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做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更让数学学习丰富化,诗意化,还渗入了一些灵性。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比任何中间环节都重要。
四、环节四
1.第二课时《选择统计图》中的片段描述
全课总结的三个问题:问题一,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问题二,如果满分是10分,你可以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几分?问题三,如果老师想知道每位同学课上的表现,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2.感悟
这样的总结,不免是生动而又精彩的,不再是简单的提问,问题层层深入,不仅很好的让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还检查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考虑非常的入微,让课堂有了一个精彩的总结。而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也在最后掀起了一个高潮,真是让人为之惊叹。因为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的回答才能非常的精彩,很多学生的观点与分析全面而到位,甚至连我们老师都不如。听了这样的课堂,你能说无动于衷,而不热血沸腾吗?
自此,自己也生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为什么第二课时在讲解如何选择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时不花一些时间复习一下这两种统计图的组成要素呢?因为我发现,在教师投影的两次条形统计图中,学生都没有在纸条上标上数据,这难道还能算是正确的吗?我想如果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画这两幅统计图时问一下,应该不用花很多时间,也可以对这两种图进行复习和强调,因为毕竟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了较长时间,学生不免对它的组成有所遗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目标,但也不可或缺,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
笔尖在游走,思维在涌动,我又收获了一份成长的营养剂,对《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的认识更清晰,我会让它被我的思维消化与吸收,出现在我真实的课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