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承德佛教造像的材质演变
2017-06-09许佳
【摘要】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佛教造像艺术水平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其中最为明显的改进就是佛像材质的使用。在承德外八庙中现存的佛像中有石质、木质、泥塑、金属、绘画等各种材质,从不同材质的佛像可以看出,材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工艺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佛教造像;材质;演变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事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佛教造像艺术水平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改进和提高表现在多方面,诸如工艺水平、造型、不同材质的应用等,其中最为明显的改进就是佛像材质的使用,佛像材质有石质、木质、泥塑、金属等,在承德外八庙中现存的佛像中有石质、木质、泥塑、金属、绘画等各种材质,从不同材质的佛像可以看出,材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工艺和表现手法。
一、石质佛像——历史久远,广泛使用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当时生产力极为有限,显而易见,最早的佛像质地是石质,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应用石质进行不同用途的制造。近年来,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佛教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印度鹿野苑的石雕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阿育王石柱等石刻艺术品完成于公元前3世纪,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由于石材便于取得,且石质适合雕刻,易于保存,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得以广泛应用,时至今日。现存的石质佛像数量众多,在南亚、中亚各国都广有分布,著名者有印度鹿野苑石刻、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等。在我国,石刻佛像更是难以计数,有体量巨大的乐山大佛,开凿于北魏年间的云冈石窟;也有体量微小,但选用名贵石料的小佛像。承德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宝山寺就有石刻佛像。如吉祥天女①、米拉日巴②等。这些佛像雕刻精细,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自然。石质佛像的题材也很广泛,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从有的石质佛像也可以看出造像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与工艺技术水平。
二、木质佛像——多种材质,造型多样
木质佛像的出现应该很早,但由于木材易于制作,但不易长期保存,早期的木质佛像现存极少,现存较早的有唐代的木雕作品。木材柔软的质地使之更易雕刻,配合适当的表面处理,比较石材雕刻,木雕更能够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各种姿态与表情,表达出信仰者真挚的宗教感情。根据木材的材质不同,还需要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紫檀、楠木一类的名贵硬木,雕刻完成后为保持其原有的天然颜色和纹理,一般不需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只是对其表面进行打磨、抛光;普通木材制成的雕像为防虫、防腐,也是为创作,一般都要进行表面处理。我国现存寺院中保存下来的木质佛像数量也很多,大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最多。承德外八庙藏有多种风格的木质佛像,既有体现汉地佛教风格的罗汉像、三世佛③等,又有藏传佛教风格的各种护法神像。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堪称世界之最的最大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普宁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由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建造而成,重量达100多吨。而普佑寺的五百罗汉像,现仅存187尊,这批罗汉像体量与真人相仿,成造于乾隆三十七年,使用江南优质香樟木,表面贴金处理,二百多年以来,历经磨难,但仍然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三、泥塑佛像——制作复杂,审美独特
泥塑取材更为方便,泥塑造像自宋元以后颇为盛行,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历代都出现了很多艺术水平高超的珍品。承德外八庙也藏有许多泥塑彩绘佛像的优秀之作,现存殊像寺门殿的乾隆年“哼哈二将”、普乐寺的“四大天王”像保存非常完好。此外外八庙还藏有许多藏传佛教风格的泥塑彩绘佛像,须弥福寿之庙藏有七尊祖师像,这七尊造像艺术风格与我们常见的汉地造像迥然不同,肌肉力度体现得十分到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泥塑佛像的制作过程复杂,要经过多道工序,先是搭骨架,然后是上泥,泥的制作过程也很讲究,第一遍是上粗泥,粗泥是黏土中掺入草、麻等和制而成,粗泥成型后要在其表面上细泥,细泥阶段要精致地刻画出表情、神态,最后还要在表面糊上宣纸进行彩绘。泥塑的佛像比之石、木雕像应用更为广泛。
四、金属佛像——稀有贵重,等级明显
随着金属器具的出现与发展,藏传佛教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泥塑佛像“嚓嚓”佛,“嚓嚓”佛是指一种用金属模具印制而成的小型雕塑,多以浮雕、线刻的形式表现佛教造像内容;也有用圆锥形式表现的。在须弥福寿之庙就有数以万计的嚓嚓佛。作为一种独特的佛教美术门类,“嚓嚓”佛有其特定的宗教功能,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审美价值取向。
过去,金属制品较为昂贵,信佛者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大量地使用金、银、铜进行佛教艺术造像,金铜佛像是佛像中的一大类,汉地与西藏佛教中都广有流传。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被统治阶级认可、利用之后,对佛教的支持与投入增多,使得僧团组织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可以制造出昂贵的金铜佛像,也有大量的金铜佛像就是封建皇帝或达官贵人本人制造的。
金铜造像的主要材料是铜,纯金、纯银的佛像也有,但数量极少。其实铜是一种通称,按金属元素的组成分为不同的种类,如黄铜、红铜、青铜、白铜、紫铜等。承德外八庙颇具特色有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和银鎏金无量寿佛。种类一般从铜造像躯体颜色上能够表现出来,所以它们的名称都带有颜色上的明显标志。
五、绘画造像——题材多样,精美绝伦
外八庙的佛教绘画造像艺术有壁画、纸质文本和唐卡。诸如,在安远庙普渡殿上下三层均绘着精美的壁画,这类壁画是将纸裱糊在墙壁上,然后画在纸上的。现存的许多纸质文本造像都是艺术的珍品,像释迦牟尼画像、关公像。唐卡是藏传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题材以宗教画为主,也有关于风土人情、医学等方面的作品,并且在不同时期唐卡的风格也不相同。如須弥福寿之庙群楼二楼西殿展出的二十四幅唐卡,色泽明丽鲜艳,形态生动鲜活,惟妙惟肖,从图像上看,即有表情平静,四肢正常的寂静尊,又有多手、多眼、多头、张牙舞爪的忿怒尊。不同的形象表达着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传说。
佛像的材质使用非常广泛,不同的材质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征。承德外八庙是封建时代最后的王朝清代最大规模的寺庙建筑群,就寺庙佛像的造像来说,不仅取材多样,造型丰富,就其雕刻与绘制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是研究佛像造像艺术不可多得的精品。
【注释】
[1]吉祥天女,又称骡子天王,藏语称“班达拉姆”,是藏密中一个重要的女性护法神。在西藏,吉祥天母非常受崇奉,影响深远,她是拉萨城的护法神,达赖喇嘛的保护神。
[2]米拉日巴,是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形象是苦行僧模样,披着长发,上身袒露,左手于脐前持颅碗,右手放于耳后发际旁,表示他正在苦苦思索各种教理,他右膝竖起,左腿盘坐在莲座上。
[3]三世佛,三世佛分为横三世和竖三世,承德外八庙普乐寺宗印殿,内供横三世佛。依次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方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作者简介:许佳,男,1984年出生,河北承德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助理文博馆员。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藏品的保护与管理、佛教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