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虹吸效应”视域下的阅读与写作漫谈

2017-06-09邹小千

关键词:写作阅读

邹小千

摘 要:“整本书”阅读和“经典性”阅读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以“抽夺”的方式吸纳过来并整理融合,积淀下来,产生比原先的知识能量更大的效应,即具有“写作虹吸效应”;“碎片化”的读写、“消遣性”的读写,因为不具有相互联系性,因而不能相互影响,也就不具备“虹吸效应”。

关键词:虹吸效应;阅读;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它们各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互不为“附庸”。阅读与写作还有一种关系,那就是“写作虹吸效应”。所谓“写作虹吸效应”,指的是写作时的表达,其实是一种与读书时的“吸收”反向的、正效应的、“抽夺”式的“倾吐”,而这种“倾吐”的内容,就是“吸纳了(读书时)相关的知识,把‘碎片化的知识整理融合后成为一种可以积淀下来的关于‘写作思维的比其他知识能量更大的核心知识”[1]。以下笔者主要谈谈关于阅读与写作中“写作虹吸效应”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一、“碎片化”的读写与“整本书”的读写

“碎片化”阅读,只能带来支离破碎的写,形不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读写能力。只有“整本书”的读写,才能建构起读写知识与读写能力的框架,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较高的读写能力。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阅读“完整性不够”,呈现出“碎片化”的不良现象。较大部分的青少年,由于“应试”的原因,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初、高中生课外阅读篇目(包括整本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并不热心,有的甚至反感。他们“两耳‘尽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段子书”,他们关心的是互联网和手机里的海量信息,大量阅读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互不关联的信息,一些好笑的段子,一些奇崛的短语,一些机智的跟帖,等等”。[2]他们有时也“逢场作戏”,凑凑热闹,亲力亲为,发送自己 “创作”( 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的段子和笑话,从事着这样“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这些看似“创作”的支离破碎的读与写,并没有如读与写一篇文章、一本书那样,以其结构、内容、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整体示人,而是仅仅展现出文章、书籍的一鳞半爪。长此以往,他们的读与写最多也只能在“玻璃缸里航行”,而不能在辽阔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在他们的眼里,沧海、巫山至多只能是水和云,而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样的眼光,这也导致他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读与写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对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乃至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蒋军晶认为,“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会迁移到孩子对整个事物的把握能力的缺失,这“不仅危害了语文本身,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3]

那么,怎样矫正“碎片化”的读写带来的弊病呢?特级教师于树泉认为,应引导学生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他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去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里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4] 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曾经针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抄写作文,规定必须看完一句甚至一段后默写下来,绝不允许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现在想来,其中也蕴含着“拒绝碎片化的写,倡导写作的完整性”的道理,并且不失为一种方法。

二、“消遣性”的读写与“经典性”的读写

“消遣性”阅读,只能是“快餐式”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写,形不成真正的读写能力。只有“经典性”的读,才能带来有完整的、有长度的和有纵深的思考的写,从而形成真正的、较高的读写能力。有一项读者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阅读“消遣性”有余而“经典性不够”,有人以阅读作为消遣已经实属不易为由,拒绝“经典性”的阅读,认为没有必要深究读什么书。[4]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经典性”阅读,“实际上是指要读经典的精神,去体味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提高文化上的修养”[4]。经典作品,即便是只读片段,也是有价值的,因为片段式阅读不是“碎片化”阅读,它有相对的完整性,是整本书的具体而微,而且还有“召唤效应”“远期效应”:“经典名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读过片段,有了印象后,便想去看整本书,可见其魅力。”[4]

怎样摒弃“消遣性”的写,着力“经典性”的写?首先,要对写作有全新的认识。“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其次,“要用文学的石子激活作文这潭死水”。“应该让孩子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进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4]

三、“一般表达”与“特殊表达”

“一般表达”是与“特殊表达”相对而言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它以能够传达信息为目的,具有隨意性大、场景性强、语序不规范、纠偏性灵活、易于操作等特点。“特殊表达”,指的是文章形式的“书面化”的表达,它须借助一套公共性的词法、句法和文法。“书面化” 的表达,并不一定跟天然的语言能力成正比。它是后天习得的,甚至,它往往是对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的“扭曲”,是以特殊的修辞手段,强行塞进一个特定的篇幅、体裁和文体的文章模式当中。这种“扭曲”的表达,是需要训练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需要特别强调文章意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完整。仿写、续写和默写(指的是默写典范的文章片段或者全文) 都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和讲究“规范性”,其标准是:所有的书面表达,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都要做到彼此之间有联系,意义要完整,小的段落也应该是长文的具体而微。

质而言之,“整本书”阅读和“经典性”阅读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以“抽夺”的方式吸纳过来并整理融合,积淀下来,就产生比原先的知识能量更大的效应,所以具有“写作虹吸效应”。这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效的,也是具有完整的持续性的。而“碎片化”的读写、“ 消遣性”的读写,因为它们不具有相互联系性,因而不能相互影响,也就不具备“虹吸效应”。同理,“一般表达”不具“虹吸效应”,而“特殊表达”则具有“虹吸效应”。

参考文献:

[1]叶开.写作是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6-12-12(05).

[2]张闳.作文是一种特殊表达[J].上海采风,2016(05):8-9.

[3]樊未星.国人平均每年读一本书[N].中国青年报,2015-05-02(3).

[4]叶楠.经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21(11).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