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情“老苏州”
——陆文夫与美食文化(十)

2017-06-09高建国

江苏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陆文夫酒楼虾仁

◎ 高建国

悲情“老苏州”
——陆文夫与美食文化(十)

◎ 高建国

一本《苏州杂志》,一座“老苏州茶酒楼”,是陆文夫传播美食文化的两个阵地。前面一章,我们介绍了杂志,这里再说说“老苏州”。1993年2月,陆文夫创办“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公司名下,又开一家饭店,名曰“老苏州茶酒楼”,坐落在苏州的十全街上。女儿陆锦,担任第一任总经理。

有了自己的饭店,再到新聚丰吃饭时,陆文夫对朱龙祥(新聚丰大厨)说:“小朱啊,我今年要给女儿捧捧场,就不到你这边来吃年夜饭了。”当时的陆文夫,身份显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这样的文化名人,下海办公司,又开了饭店,要爆破人的眼球。陆文夫从此,再一次成为“新闻人物”。

一、江南色彩

陆文夫开饭店,生意异常红火。一时间,具有江南特色的老苏州茶酒楼,宾客盈门。客人不仅来自本土,也有全国和海外朋友。苏州有很多酒店,老苏州茶酒楼的为何受到青睐?

首先,它有醒目的文人招牌。老苏州茶酒楼开张,陆文夫亲撰广告:“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言简意赅,凸显了它的特色。门脸悬挂的大招牌,用银杏木制作,撰写者杨在侯先生,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门边的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了饭店经营内容,也囊括了中国传统饮食的两个主要内容。老苏州坐落在十全街上。这样的门脸,很吻合十全街的文化氛围。这里遍布书坊画廊;叶圣陶旧居(《苏州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就在酒店后面的小巷深处。

其次,充满质朴的民间气息。老苏州的店堂,“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富丽堂皇的西式洋装饰。一旧时的曲尺柜台迎面而立,一个‘酒’字搭角而贴,柜台之上,老酒瓮、大茶壶赫然在目,粉墙之上几幅苏州传统的桃花坞木刻点缀其上,身着水乡大襟纽襻花布衫、腰系青束裙服饰的服务员小姐娉娉往来其间。朝南之处一排古式长窗,窗前可见绿荫花坛小筑。除去一间真正含义上的‘雅座’小间,便是散客自由落座的店堂间,客人入得店里,择临窗之处落座。”(陆平《陆文夫开茶馆》)此外,“店堂里深色硬木桌凳柜台后的沿墙的架上是陶瓷工艺品,二楼雅座隔墙刷成粉墙黛瓦模样,内壁上挂着斗笠、蓑衣、木制农具。从底楼到三楼,上上下下忙碌着的服务员一律穿着江苏民问特有的手工织染的白底蓝花蜡染布大襟服装。”(王之平《陆文夫和“老苏州茶酒楼”》)香港作家古剑,在老苏州吃过饭。他对老苏州的印象是:“雅间墙上挂着蓑衣,墙边放些鱼篓渔网等寻常物,素扑无华,有股乡村风味。”(古剑《远方的悼念》)

民间色彩最浓的地方,在酒店二楼。陆平《陆文夫开茶馆》描述:“拾级而上,当我们步入老苏州茶酒楼的二楼,就好像走进了苏州小巷。这里,碎石铺路(地),两侧是苏州小巷常见的那种石库门,临街窗,微微翘出的屋廊檐,‘街’边是花草小景。”二楼包厢的名称,也很别致:“陶醉”“苏畅”“灶屋”。其中“灶屋”最有特色,“完全是苏南农家常见的灶屋间布局:进得门里,一个三眼灶,上置一盏油灯(以前农家没电,常以此照明),一张八仙桌,几只杌排凳,一边有碗橱,有盛饭木桶、木水桶、扁担……墙壁之上挂着农家人以前常用的笠帽和蓑衣、竹匾、碗罩,‘屋顶’是农家房舍的那种椽子泥糊的,荡空挂着一只‘饭筲箕’……身临其境,就像走进了当年的农家房舍,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郁的田园韵味。”

再次,它有别致的苏州情调。陆文夫开的饭店,取名“老苏州”,正含此意。陆文夫原先,只想开一座茶馆,曾对记者说:“他的茶馆(要)开在苏州的十全街,名字叫‘老苏州茶馆’。……要弄得考究一点,力求体现老苏州的特点,茶馆里要有茶、有点心,请名家说书,恢复老茶馆的社交场所、信息中心的作用。边上还要有个‘老苏州菜馆’,请苏州特级厨师来做地道的苏州菜。到时挂这样一副对联:‘无川味、无广味、无洋味、地道苏州风味’、‘有传统、有特色,有新意,绝不千篇一律。’”(佚名《作家陆文夫开“老苏州茶馆”》)现在,茶楼和酒楼,合二为一,算是实现了理想。但陆文夫不满足,还要在饮食环境上,做得考究一点,体现出“情调”。陆文夫认为,“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说,吃喝应当求一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所以他主张,饮食饭店一定要讲究环境、气氛,只有环境幽雅,气氛浓郁,食客吃起来才会有兴致,吃得舒服,吃得开心。”(程明《要命也要酒的陆文夫》)苏州是水乡,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环境。坐在老苏州的包厢里,便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酒店有一个“三面厅”,氤氲着浓浓的书卷气。陆平《陆文夫开茶馆》说,“若是品酒论诗文,这里可以算得一个设宴席之处,因为靠南首摆得一张宴席桌。若是吟诗读画,纵论诗赋文章,这里又可称得上是一个书房,因为北面置有一只书橱,书刊排列其中,一张仿红木的大画案上,古典雅致的文房四宝俱全,尽可泼墨挥毫,赋诗作画。‘三面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正如门上的一副对联:‘好书下酒,妙笔生花’,这种氛围是多高档的楼堂场所和休闲形式也不可能替代的。自开张以来,‘三面厅’里已经接待过许许多多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物,还留下不少墨宝。而慕名而来的外国旅游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样多的文化功能,在同等酒店中,真还不多。

二、清炒虾仁

环境是外在因素,老苏州的美味佳肴,更吸引人。采访过老苏州茶酒楼的记者,体会更深:“旧时苏州人,素有早晨孵茶馆之习惯,此时此处(老苏州茶酒楼)正是饮早茶的好去处,茶客们谈天说地,天文地理、新闻轶事,海阔天空聊一番,待到吃罢早茶,自有各式苏帮早点供选用,汤包、小笼馒头、糯米烧卖、青团子、焐熟藕、方糕、酒酿圆子、粽子、馄饨、汤圆……还有常见的苏式面点焖肉面,爆鱼面,鳝丝面等等。岂止是早点如此,凡老苏州茶酒楼所有之菜肴、点心,无不突出鲜明的苏州地方特色。……老苏州茶酒楼的特色所在,就在于一个苏式,正宗的苏帮菜肴,正宗的苏州点心和小吃。”(陆平《陆文夫开茶馆》)香港作家古剑,作客老苏州之后,他的最大体会就是:“那晚第一次尝到的叶圣陶先生念念不忘的蒓羹,满碗翠绿,嫩滑鲜美,还有那盘炒虾仁的鲜嫩,至今仍在眼前和心中。”(古剑《远方的悼念》)古先生提到“清炒虾仁”,下面重点说说这道菜。

在苏州开饭店,“清炒虾仁”是杆秤,能测出饭店的水平。老苏州茶酒楼开张后,它烹制的“清炒虾仁”,很快被评为“江苏省著名菜肴”。可见,陆文夫善于经营。那么,清炒虾仁在苏州,何以受到如此重视?理由有四。

一是寓意美妙。蒋洪先生是苏州吴江的美食作家,他说,“苏帮菜中虾仁是顶顶重要的菜,看《美食家》,虾仁似乎代表阳春白雪,而白菜炒肉丝好像是下里巴人。可见苏州人骨子里面对虾仁的重视,虾仁在吴语中近‘乎宁’音,而‘乎宁’听起来又是吴音‘欢迎’,于是见面的第一道热菜理所当然地上虾仁了。”(蒋洪《盗关子》)烹饪大师华永根,也说,“苏州人一直喜欢把炒虾仁作为头道菜奉献给宾客,说道:虾仁与吴语中‘欢迎’同音,因此把炒虾仁作为宴请、会友的头道菜以示欢迎,从中不难看出苏州人热忱之处。”(华永根《苏州人吃虾》)清炒虾仁在苏州餐桌上的地位,由此可见。

二是食虾习俗。陆文夫便有此好。华永根回忆,“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爱吃虾仁。总是用匙,舀上几粒,说道:‘尝尝味道。’”即使普通的苏州百姓,对虾也情有独钟。“苏州人有的专吃虾脑,有的喜食虾尾,吃凤尾虾,有的喜食糟香虾,有的喜欢炸着吃虾,做成虾球、虾饼、虾松、虾圆等等,花色繁多,吃出个人情趣。”而且,“苏州一些老吃客不喜欢吃大虾仁,喜食中小虾仁,另外备有小碟醋,蘸着吃虾仁,慢慢品吃。”在狮子林度过童年的贝聿铭,是世界建筑大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华永根透露,贝聿铭“特别钟爱吃苏州虾,他在建造苏州博物馆时,应邀到‘苏州烹饪技能大师工作室’作客就餐时说道:‘看不厌的苏州美景,吃不厌的苏州虾。’”(华永根《苏州人吃虾》)受地域文化影响,毗邻苏州的上海人,也爱吃太湖虾。华永根说,“上海人到苏州最喜吃虾仁,清水大虾仁要清炒的,与上海水晶大虾仁(海虾)口味截然不同,鲜中带糯、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平生最爱吃苏州虾仁、响油鳝糊等菜。一次在苏州美罗商城逸飞品牌服装开幕式,我经画家杨明义介绍认识逸飞先生,他一直抱怨在上海吃不到正宗苏州虾仁、鳝糊。经过多次约谈,我市烹饪协会还派出一位厨师专程为他作了一次服务。他一直说:‘苏州菜是我最爱,菜品清淡中带有甜味、软糯中带有鲜味,真是不同凡响。’”(华永根《苏州人吃虾》)

三是食材丰富。太湖盛产水产,鱼虾不断。台湾美食作家逮耀东说,“苏州的清炒虾仁,用的是太湖的白虾,《太湖考略》云:‘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乃洁白。大抵出江湖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青。’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晚上去吃以透明,略见斑纹,两眼突出,剥出虾仁清炒起来,个个晶莹似拇指大的羊脂白玉球,真是天下美味。”(逮耀东《多谢石家》)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也有记载,“白虾,色白而壳软薄,梅雨后有子有膏更美。”王稼句《姑苏食话·白虾》说,“惟太湖白虾,与白鱼、银鱼并称‘太湖三宝’。”

四是擅长烹制。苏帮菜做工精细,远近闻名。“清炒虾仁”是一个代表。逮耀东说,作为“一席姑苏仲春的时鲜,为首的就碧螺虾仁了。碧螺虾仁以缥缈峰下新焙茶叶,取其二泡茶汁与新鲜的虾仁同烹,并以碾碎的碧螺春粉末拌盘,点而食之。和杭州的龙井虾仁不同,杭州的龙井虾仁以发妥的龙井炒虾仁,虾仁黏着茶叶,我在杭州吃过,不似此处的碧螺虾仁清雅脱俗。”(逮耀东《多谢石家》)苏州的虾仁,以“清雅脱俗”胜过杭州,与其独特的烹制技巧,不无关系。烹饪大师华永根认为,关键是“手剥虾仁”。“苏州的虾仁是对虾去头去尾挤捏出虾仁来的,吴语称‘出虾仁’,因此是一件费工、费时的手工活。苏州的炒虾仁做法精到,把虾仁挤干、放盐、上浆、醒透,下油锅拨炒,起锅即成。这款菜看似简单,操作时一步不能马虎,不然虾仁脱壳、渗水、淡然无味,亦是考验厨师基本功的一道菜。”(华永根《苏州人吃虾》)

既然炒虾仁如此重要,老苏州茶酒楼又是怎样烹制的?陆文夫的方法,一是虚心请教。老苏州茶酒楼“开业之时,他把退休在家的吴涌根、屈群根、刘学家等老前辈聘为顾问,请到店里指导,一时生意兴隆。那一段时间老苏州茶酒楼成为苏帮菜传统菜研发基地,也成为苏州杂志另一张‘好吃’的名片。”(华永根《陆文夫与苏州菜》)二是改良技艺。烹饪大师朱龙祥说,“陆(文夫)老师吃菜比较精细,而且相当‘讲究’,……吃过之后还要动脑筋研究‘名堂’。陆老与我交流‘苏帮菜’的各种话题,他问我:‘你炒三虾中的虾籽是如何处理的?’我告诉他,我们的虾籽是用绷筛过滤的,再小的虾壳虾脚都要拣干净的,所以炒出来虾籽清清爽爽的。他听了非常赞同,说:‘这样做就道地哉,不管是炒三虾还是三虾豆腐,虾脑、虾籽、虾仁三样原料一定要新鲜,吃起来才有味道!’我当时就很感动,陆文夫不仅懂吃,还‘钻研’食品的加工过程,难怪他吃出‘深谋远虑’——写出了诸如《美食家》这样的天下好文章。”(朱龙祥《饭店与吃客》)三是请来了烹饪高手。华永根说,“陆老到新聚丰,专门要求毕建民大师为他烧菜。他最爱吃新聚丰的母油鸭、酱方、蟹粉豆腐。毕大师以最传统的烧法、正宗的苏帮风味征服了陆老。后来毕大师被招聘到苏州杂志社,专为陆老服务;后转入老苏州茶酒楼当主厨。”(华永根《陆文夫与苏州菜》)四是坚持活虾手剥,保证食材的新鲜。作家范小青,经常光顾老苏州,体会最深。她说,老苏州的“虾仁都是当天上来的新鲜河虾,从来不进冰箱,而且是那种很小的小虾,老苏州饭店每天请两位老阿姨,从早晨开始,坐在那里慢慢地将虾仁挤出来,虾仁极富弹性,通体透明,真是粒粒皆辛苦,颗颗见功夫。”(范小青《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清炒虾仁”这盘菜,可见老苏州茶酒楼的菜品质量。这样的酒楼,想不成功都难。

三、贵客盈门

老话说,主雅客来勤。老苏州茶酒楼自从开张,文人墨客来了不少。古剑、吴泰昌、何镇邦、王蒙、冯骥才、叶文玲、高缨、李晓、潘向黎、陈丰、程秋生等文坛友人,笔下都写过老苏州。作家黄恽说,“知道点中国文化的法国人都知道苏州有个陆文夫,以致有许多法国人来中国苏州,总会慕名到他女儿开办的‘老苏州茶酒楼’‘撮一顿’。”(黄恽《往事有余悲》)可见,老苏州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有了客人,陆文夫暗喜。因为在他眼里,老苏州茶酒楼就是一个推广苏帮菜的平台。

(一)他把老苏州,当成了美食创新的实验基地。苏帮菜魅力很大,但推广力度,一直不够,全国很难见到“苏帮菜馆”。陆文夫想借此平台,广为传播苏帮菜。所以一有机会,便把苏帮菜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客人。有时候,连菜单都要亲自设计。华永根大师说,陆文夫在世时,“全国各地文艺界名人到苏州来都会在陆老的老苏州茶酒楼晌饭、聚会。有一次全国作协、文联领导来苏开会,陆文夫在老苏州茶酒楼设宴款待同行。那时该店技术力量雄厚,烹饪大师技艺超群,精于烹调,他们当时准备了一桌正宗苏州时令菜肴,由陆老亲自设计菜单,其菜品有:冷菜:兰花茭白、油爆虾、酱鸭、藕片、白鸡、雪菜蘑菇、熏鱼、酒菜;热菜:清熘虾仁、雪花蟹斗、红菱鱼片、油润茄子、响油鳝糊、蜜汁火方、生煸菜心、天下第一菜;大菜:清蒸鳜鱼、砂锅三件子;点心:虾仁烧卖、苏式船点、枣泥拉糕、盒子油酥。陆文夫在宴请之前对这桌菜点作介绍,与会者也深知陆老是一位美食家,又在自己店里宴请,大厨们精心准备,菜品色、香、味、形俱佳,来宾们品尝到了正宗苏州菜,吃得称心满意。”(华永根《陆文夫与苏州菜》)借助这样的机会,展示苏帮菜的魅力,效果远比广告好。

(二)他把老苏州,当成了美食理念的实践基地。陆文夫热爱美食文化,钻研起来,颇似学者,对美食的来源、历史、烹饪、经营、品尝等,形成一整套理念,也写了不少美食文章。他还言传身教,常对身边朋友,传播他的美食理念。陈丰女士,是《美食家》的法文翻译,陆文夫邀她到老苏州做客,也有这项内容。陈丰说,“1993年我博士论文答辩后回国休假,陆(文夫)先生邀请我和家母到苏州玩3天。……他把我们带到苏州文联的饭馆(老苏州茶酒楼)里,说哪里也不用去了,就在这里用餐。因为大师傅是他亲自调教出来的,不但菜烧得到家,而且懂得配菜。每次吃饭,陆先生只点两三样主菜,其余由厨师配。精致、鲜美的小菜盛在玲珑的器皿里,餐餐丰富而有节制,3天时间里基本上没吃过重样的菜,我粗粗地统计了一下,这3天里尝过5 0多种苏州菜。每顿饭都吃得舒心,没有浪费。他说这叫‘看人下菜碟’,宴请客人得知道客人的性别、身份、教养和生活习惯,估计出人家的饭量和口味,没吃够固然不好,大鱼大肉吃撑倒胃口也不好。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决定只给我们吃稀饭就萝卜干等几碟咸菜,他说再好吃的东西连续吃也没味道了,要调整一下肠胃和味觉。那顿饭清淡而舒心。……这三天对我来说是一次微型苏州美食文化节。此前此后我都没有机会如此尽兴地体会过苏州的人文景观的魅力和美食的精致。以后也不会有了。”(陈丰《〈美食家〉在法国》)这一段话中,包含“尊重厨师、看人下菜、调整肠胃”等美食消费观念。陆文夫在《吃喝之道》《人之于味》等文章中,均有详细阐述。

(三)他把老苏州,当成了美食创新的检验基地。苏帮菜要走向广袤市场,必须坚持创新。陆文夫想用老苏州平台,弘扬苏菜文化。效果如何,通过酒店客人的满意度,就能得到检验。记者写过一件事,可证明老苏州的菜肴,魅力到底有多大:某日,一位老将军来到苏州,指名要会会“小老弟”陆文夫。他年事已高,却是谈兴甚足;虽为武将出身,谈起当代文学来头头是道,高论灼见迭出,一聊就聊到了中午一点多。陆文夫挽留其在老苏州茶酒楼用餐。谁知老将军一口回绝,坚拒宴请,执意要回下榻之处用餐。最后因拗不过陆文夫父女的盛情相邀,虽然答应留下用餐,却正色明言:只许两菜一汤。还是陆文夫之女(老苏州茶酒楼经理陆锦)有办法,席间,两道菜吃光,又换两道菜,反复上了多道苏帮菜肴,但餐桌上,始终保持着两只菜。老将军饭后,笑对陆锦道:“你可是上了好几个‘两道菜’啊!不过,这里的菜、茶和点心确实很好吃。”记者感叹,“很好吃,就此一句,对于老苏州茶酒楼而言,足矣!”(陆平《陆文夫开茶馆》)此事可见,老苏州菜肴的美味,客人很难拒绝。说明陆文夫的美食创新,在此通过了检验。正因此,老苏州的菜肴质量,一度成为苏帮菜标杆。它对吴地美食的形象提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祸从天降

老苏州茶酒楼,经营得顺风顺水,与总经理陆锦的管理,不无关系。陆文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陆绮学法律,供职于中国政法大学;陆锦是陆文夫二女儿。何镇邦《我所认识的陆文夫——送文夫兄》说,“20世纪50年代,两个女儿还小,他在作品中多次写到他们;80年代的中篇小说《毕业了》是写家庭改革的,也写到两个女儿。对两个女儿,他是寄托很深的感情的。因此,对广大读者来说,陆文夫是位好作家;对朋友来说,陆文夫是位好朋友;而对他的两个女儿来说,陆文夫又是好父亲。”

大女儿远在北京,患过肺癌,陆文夫牵挂最多。凡晓旺《定格在人生最美好的一天》说,“晚上,是陆文夫最悠闲的时光。小外孙女绕膝,老夫人陪伴,一起看电视。温馨的时刻,他常常会牵记远在京城的大女儿一家。好在,身旁的电话可以随时拨通北京,满足他听到大外孙女聪聪大喊‘爷爷’的顽皮稚音。”凡晓旺说,1993年的春节,对陆文夫来说非同往年,是一个难得尽享天伦之乐的“全家福”春节。“大女儿陆绮一家三口又从北京回苏州团聚过年了,而上一次是在五年前。况且那会儿,正是才三十出头好年华的绮绮动手术不久的疗养期间,一切都如同她大病的消息那样来得突然,均处在不可预见之中。五年终于一天又一天顺利过去了,聪颖开朗,快人快语的绮绮以越来越健康的体魄,慰藉着陆文夫曾经忧患无比的慈父心。”

与关心大女儿相比,陆文夫对二女儿,寄寓厚望。老苏州茶酒楼一开张,便选定陆锦,出任总经理。理由有三:第一,陆锦擅长烹饪,属于“专业对口”。何镇邦《我所认识的陆文夫——送文夫兄》,写过陆锦的烹饪手艺:“1986年五六月间,我先在上海参加母校复旦大学的校庆活动,然后又去了苏州,为的是到苏州大学讲点课混顿饭吃,同时也想到陆文夫处把编就的《艺海入潜记》送给他过目。于是,老陆请我在家里小酌。那时他还住在善家巷的旧房里,他吩咐小女儿锦锦准备的饭,我记得主要有一小盘刚出锅的叉烧肉,还有几瓶啤酒。但这顿饭也吃后久久难以忘怀的。叉烧肉的水平相当高,一口气吃了三斤多,以至于锦锦笑着说要收我的伙食费,更主要的是边吃边聊各种美食,来了胃口,使我们吃得来了精神。”第二,陆锦有社交能力,深得陆文夫欣赏。何镇邦说,“1984年初冬,(我)由闽返京路过苏州,他(陆文夫)陪我游网师园,游后上了茶楼,要到两杯绿澄澄芳香四溢的碧螺春,一喝果然沁人心脾,解人疲劳,茶楼的服务员小姐称他为‘锦锦他爸爸’,特别关照,茶好,水也续得勤。锦锦是文夫二女儿陆锦,当时在园林部门搞旅游,因此公园里的人认得锦锦,并不认识名作家陆文夫,在那里,女儿的名气比他还大。”(何镇邦《我所认识的陆文夫——送文夫兄》)第三,陆锦会当家。晚年陆文夫不能饮酒,陆锦监督父亲,非常严格。潘向黎《梅花与才子不老——陆文夫先生印象》,讲过一个场景:“有一次,记不清是陆老师还是(范)小青姐姐请我们在老苏州茶酒楼吃饭,陆老师的女儿(陆锦)就是那里的总经理,楼上楼下地热情张罗,顺便监督陆老师。她真是一丝不苟,每次来,目光都首先扫向陆老师面前的酒杯,后来还干脆把那个空杯端走了,我眼睁睁看着陆老师不动声色地黯然销魂。酒过三巡,好个范小青,趁人不注意,把满满一杯酒往陆老师眼前一放,陆老师对着这杯天外来酒,眼睛一亮,依然低着头,眼光左右各扫半圏,动作幅度很小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轻轻放下,那个动作颇有武林高手暗发内力的高深感。小青一边热情地招呼其他人‘吃啊,趁热吃!’一边眼明手快地把那个杯子端回自己面前。不一会儿,陆老师的女儿又上来了,小青大声说:‘没喝,他没喝!你放心吧!’没有说话的陆老师,脸上掠过一缕笑意,春水涟漪似的。看他们师徒俩合作的默契我能肯定:这样的事情,肯定发生了许多次。这不仅仅是一个爱酒人对另一爱酒人的体谅,这里面包含了对人真正的理解和爱护。我一向反对上了年纪的人讲清规戒律,赞成让他们随心所欲。后来陆老师走了,我不止一次地想:还好小青‘作弊’了!总算让陆老师多喝了几杯!”

陆锦到老苏州茶酒楼上任后,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她把酒店管理得井然有序,声誉日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老苏州茶酒楼运营到第9年,陆锦被查出患肺癌。次年5月,最终没能战胜病魔,去世时只有49岁。陆文夫为此,受到沉重打击。陆锦生病期间,他几乎放下所有工作,为女儿寻医问药,日夜操心。作家白桦说,“前些年文夫给我电话、发电子邮件是因为他的小女儿锦锦患了癌症,向我探询一些药物的性能和采购,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年迈的父母为年轻儿女的生命担忧,恐怕是世上最为不幸的事了!不久,死神还是把文夫的小女儿从他手中生生夺了去,我真不敢想,文夫要承受多么大的悲哀啊!很久我都不忍心给他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因为任何形式的安慰都会触动他的创痛。噩耗传来,显得特别难受。”(白桦《我将一直猜度着……——送别陆文夫》)作家韩小蕙,也是陆文夫寻医问药的对象,彼此有过许多通信。陆文夫逝世后,在《北京纪事》月刊上,韩小蕙发表了《和陆文夫先生的通信》。陆文夫在信中,这样表达他的心情:“我的小女儿在五月份不幸去世,这对我们全家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消失,我的老伴更是悲痛不已,我还要控制着自己去抚慰她。我曾经经历过多种灾难,不过,那些灾难并没有能使我对生的希望破灭。许多老朋友处我也没有提起,老朋友们知道了也不提,任何安慰都会是引起伤悲。没有办法,人生都是以悲剧来收场的。几十年前我就明白到这一点。”

陆文夫此时,心情很悲观,但他尽量释怀。老伴比他更痛苦,他必须控制自己去抚慰她。韩小蕙读到陆文夫的信,为之心痛。她能做的事,只有宽慰老人家。写信给陆文夫说,“我有个观点,想请您夫人听听有无道理。走到天堂的人是幸福的,只有我们留在人间的人才是痛苦的,在这个意义上,生不如死,死胜于生。所以,请她不要过于悲伤。”(韩小蕙《和陆文夫先生的通信》)宽慰的作用,自然有限。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人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何镇邦说,陆文夫“老来多病,尤其是2003年春,小女儿锦锦病故之后,其悲凉状况是可以想见的。每与朋友论及此事,都为老陆唏嘘叹息。”(何镇邦《我所认识的陆文夫——送文夫兄》)台湾美食作家逯耀东,曾登门老苏州茶酒楼,造访陆文夫。这样写他们分别的情景:“谈到中午时分,告辞,他(陆文夫)手扶廊壁送我们出门,门外骄阳正毒,我回首看他站在廊下阴影里,向我们挥手,那身影显得落寞、孤独,甚至有些微苍凉……”(逯耀东《知味者——陆文夫》)这是女儿逝世后,陆文夫形象的真实写照。

女儿走后第三年,陆文夫溘然长逝,从此永别倾注心血打造的老苏州茶酒楼。行文至此,扼腕叹息。想到范小青说过的一段话:“陆文夫写过《美食家》,他很懂吃,能说出各种饮食的道理来。他作品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苏州文化,特别是苏州的饮食文化。现在苏州的饮食界人士表示,缅怀陆先生的最好方式就应该是把苏州美食发扬光大,特别是现在的一些老字号更应该保留传统,不应该失去原生的味道。”(曹锋《一生留下感动无数 陆文夫遗体告别在苏州举行》)这些“老字号”,是不是也应当包括,陆文夫创办的老苏州茶酒楼?

猜你喜欢

陆文夫酒楼虾仁
陆文夫《故事法》的故事(主持人语)
茅盾与陆文夫
到酒楼就餐车辆被盗,谁该为此负责
西湖龙井虾仁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滑熘虾仁
酒楼失火案
番茄虾仁
一碗清粥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