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生活调查及思考
2017-06-08石艳华
石艳华
摘 要:本文以杭州市本地和外地少年儿童的语言生活为调研内容,通过分析他们的语码使用、语言习得和语言态度等情况,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城市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一是提高校园语言规范程度,为少儿学习普通话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方言资源库建设,处理好保护和传承的关系。
关键词:少年儿童 语言生活 语言生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里的常住人口和自由流动人口。根据《杭州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杭州地区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在常住人口中,0~14周岁人口为99.11万人,占11.39%。按此比例类推,外流入人口中0~14周岁的人口有26.8万左右。截至2015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超过了900万,0~14岁人口只会有增无减。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城市居民多样化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复杂,语言生活问题也较为突出。本文以杭州市本地少年儿童和外来少年儿童为例,以就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少年儿童为调研对象,通过考察他们的语言生活,探究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从2014年10月份开始至2014年12月结束,历时约3个月,考察了杭州市主城区和郊区少年儿童的语言生活状况。其中,对本地少年儿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4份;对外来少年儿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调查内容围绕“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展开,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共设计了47个问题,有封闭式问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被试者只需在给定范围内作出选择;也有开放性问答题,被试者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作答。问卷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个人背景的了解,如性别、年龄、出生地、父母亲籍贯、父母亲职业、父母亲文化程度等。第二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语言能力,了解调查对象在家庭、学校、公共场合、与邻居及家人交流、与陌生人交流等不同场合使用语言的情况,以及了解调查对象使用普通话、杭州话或家乡话的意愿和态度。第三部分了解调查对象对普通话、杭州话或家乡话的认同情况。访谈法主要用于语言能力测试,评估少年儿童的普通话水平。
二、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生活现状分析
(一)杭州市少年儿童语码使用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普通话已经成为杭州市少年儿童在不同交际场合的首选语码。不管是本地少年儿童还是外来少年儿童,他们使用普通话的比率呈现出相同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其他公共場合和家庭。本外地少年儿童在学校使用普通话的比率相差无几,高达99.4%以上,接近100%。在其他公共场合,他们使用普通话的比率也超出了90%,相比较而言,外来少年儿童比本地少年儿童使用的比率要高。在比较私密的场合——家庭,本地和外地少年儿童使用普通话的比率基本相同,分别高达87.6%和87.5%。
在面对老师、同学、杭州人、其他地方人和家庭成员等不同交际对象时,本地和外地少年儿童语码使用情况大不相同。他们在学校同老师交谈时都是使用普通话,在和同学交谈时基本使用普通话,偶尔使用家乡方言。这跟学校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和语言环境有关,普通话已基本成为课堂语言和校园交际语言。本地少年儿童有的会说杭州话,他们相互之间有时会用杭州话交流。与杭州市主城区相比较,临安、富阳、萧山等区域的少年儿童说方言的比例略高。外来少年儿童中有的来自同一个家乡,相互之间会讲一点家乡话。有的来自东北,东北话也会在同学之间使用。因为东北话的语音接近普通话,而且近年来东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东北话相比其他方言易于听懂、乐于接受。
在其他公共场合,本地和外地少年儿童使用语码的差别较大。本地少年儿童面对杭州人或者其他地方人时,有80%的人选择使用普通话交际,15%的人选择使用杭州话交际,有少数人使用普通话或杭州话两种语码交际。从地域分布来看,杭州市郊区和郊县说方言的少年儿童比主城区的比率高。外来少年儿童面对杭州人或者其他地方人时,有96%以上的人选择使用普通话跟他们交谈,很少人用家乡话跟他们交流,杭州话几乎不用。
在家庭中,本地和外地少年儿童选择使用语码的情况非常相似,随着交际对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本地少年儿童使用杭州话最多的情境是“和爷爷奶奶交谈”“和姥姥姥爷交谈”,有25%,其次是“和父母交谈”,有12.1%。类似地,外来少年儿童使用家乡话最多的情境也是“和爷爷奶奶交谈”“和姥姥姥爷交谈”,有25.1%,其次是“和父母交谈”,有12.5%。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祖辈或者父辈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影响了少年儿童对语码的选择,有的祖辈们不太会说普通话,有的父辈们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这样就使得少年儿童只能说家乡的方言。不过,总体来看,杭州市少年儿童在家庭中的普通话使用比率远远高过方言的使用比率,普通话已经取代方言成为家庭交际语码的首选。
(二)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习得情况分析
由上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普通话已经成为杭州市少年儿童的首选语码,成为他们在校园、公共场合和家庭中的日常用语。形成杭州市少年儿童现今的语言使用状态,应该归功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习得的就是普通话,而非家乡的方言。具体信息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80.6%的本地少年儿童从小习得普通话,只有19.4%的人最早习得的是杭州话和其他方言。外来少年儿童中有70.1%的人最早学会说的话是普通话,只有28.1%的人最早学会说的话是家乡话。从最后语码掌握情况来看,普通话是杭州市少年儿童“说得最好的话”,仅6.4%的本地少年儿童认为说得最好的语码是杭州话或者外地方言。
项目组还对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习得意愿进行了调研。在“你最希望提高的语言能力”这一项目的调查中,本地少年儿童中54.8%的人最希望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38.9%的人最希望提高杭州话的表达能力,还有6.3%的人最希望提高英语等其他语言能力。外来少年儿童中28.1%的人最希望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47.5%的人最希望提高说家乡话的能力,11.25%的人最希望提高说杭州话的能力。少年儿童的语言习得意愿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亲语言态度的影响。项目组通过分析本地居民语言态度调查数据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把普通话说得标准地道,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说好家乡话,继承这一源远流长的语言变体。
(三)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态度分析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使用价值的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对语言使用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外地少年儿童都认为普通话比方言好听、有用,从小就开始使用,交流起来方便,对普通话的认同度高,这也正是杭州市少年儿童喜欢说和喜欢听普通话的主要原因。本外地少年儿童都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表达起来亲切自然,有群体认同感,这是他们希望说好家乡话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外来少年儿童使用杭州话的原因则是为了尽快融入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找到身份认同感。
三、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策略思考
(一)提高校园语言规范程度,为少儿学习普通话创造条件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把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作为主要任务。到2015年,普通话在城市基本普及,在农村以教师、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重点基本普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杭州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达到了国家语委和省语委预定的目标,而且杭州市主城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普通话已经成为公共场合的交际语言。在新的语言生活状况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语言文字工作的工作目标是否需要作出调整,为少年儿童营造更好的学习普通话和使用普通话的环境。
通过分析杭州市少年儿童语言习得途径调研数据,结果显示100%的少年儿童主要是通过学校习得普通话。其中,98%以上的调查对象都接受过学前教育,上过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这表明他们很早就接受了正规的语言教育。相比家庭和广播电视媒体,学校是普通话习得的最重要场所。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浙江省语委和杭州市语委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积极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把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窗口,各个学校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推普周等活动促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少中小学校都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示范性单位。各中小学校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普及普通话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中,纳入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评聘的条件之中,渗透到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之中。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了相关部门所要求的等级证书,即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其他学科教师达到二级乙等,但是这样的等级要求已经很难满足杭州市少年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要求。对于初学普通话的孩子来说,一定要为他们提供标准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授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一级以上的话,那么他们的语音语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导致孩子们习得的是很地道的地方普通话。因此,我们需要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例如,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语言培训,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规范标准。如果能够在少年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学好普通话,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二)加强杭州话资源库建设,处理好保护和传承的关系
项目组在调研杭州市市民语言生活时发现,市民们的语码选择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且呈现出“趋高避低”的特点,社会声望高的普通话获得普遍使用,这种现象在少年儿童中尤为突出。不管是本地的少年儿童,还是外来的少年儿童,他们在学校使用普通话的比率接近100%,而在家庭中使用杭州话或家乡话的意愿很低,仅有10%的学生主动用方言跟家长交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习惯了说普通话,他们希望在不同场合使用普通话交流,继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其二是有些少年儿童是“无方言群体”成员,如果父母不是同乡成婚,家庭语言只能是普通话,或者是混合的地方普通话。长期发展下去,“纯正”的杭州方言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学习杭州方言的场所也越来越少。杭州话作为一种方言,需要保护,作为杭州文化的载体之一,需要传承。
在2004年杭州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在《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中,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在校外和家长、同学交流时使用杭州话。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在市民和专家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其人。有专家认为,这与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是相冲突的。也有学者说,作为杭州人,对杭州话抱有特殊的情感完全是正常的,但也需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从文化保留的角度看,确实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将杭州话保存下来,如进行完整的录音、录像,并在博物馆等场所展示。
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少年儿童表示,希望学习和掌握杭州话。毕竟,在杭州地区,杭州话的使用仅次于普通话。他们希望掌握好杭州話,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所以,我们建议为学习杭州话提供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建立杭州话网络学习资源,为更多的少年儿童学习杭州话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鼓励在中小学开设杭州话选修课。例如,杭州地区的省府路小学、笕桥小学、饮马井巷小学、春芽实验学校等都开设了杭州话课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章太.关注中国语言生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2]冯广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语言生态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
2008,(4).
[3]付义荣.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赵沁平.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J].语言
文字应用,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