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们”与“同学们”使用分析

2017-06-08管盼盼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4期

管盼盼

摘 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使用当中的“同学们”与“学生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在同样的语境中,“同学们”是一种规范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同学们” “学生们” 规范表达

语言是人类用来思考和交际的工具。语言符号包括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可以由相同的形式表达,也可以由不同的形式表达。同理,不同的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但是一般来说,不同的形式在意义表达上总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在现代汉语中,“同学们”与“学生们”是一组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汇。这两个词从语法功能上来看,都可以作为一般名词使用。但是,从其意义和表达上来看,“同学们”还可以作为称谓名词使用,而“学生们”作称谓名词似乎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当这两个词表达相同或者相似意思的时候,“同学们”更符合规范。然而,如今“学生们”一词却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对此作了分析。

一、“学生”与“同学”释义分析

“同学们”和“学生们”分别是用来表达“同学”“学生”的复数形式。要对二者做出详细的分析,首先得对“同学”和“学生”两个词有简单的了解。因为“们”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极其常见的词缀,它是与单数人称代词结合起来,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所以,我们要对其单数的区别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汉语大词典》,“同学”这个短语至今沿用的语义有三种:①为同师授业的人。《汉书·萧望之传》:“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②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③对在校学生的通称。刘心武《班主任》:“尹老师忽然想起,赶紧告诉张老师: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谢惠敏跟石红吵了一架。”

“学生”也有三种语义:①在校学习的人。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馆学生三百人。”②借指向别人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③“晚辈”的意思。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学生》:“陈省华对客,子尧叟等列侍,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侍,常也。”

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同学”和“学生”都有“在学校一起学习的人”义,“同学”侧重表达的是“同时学习”之义,而“学生”则强调的是一方向另一方学习,在学习对象上有所差异。

可见,表复数的“同学们”与“学生们”也存在以上用法。

二、“学生们”与“同学们”的使用现状

一个具体的词形可以表达一个具体的词义。“同学们”和“学生们”都可以表达具体的意思,但是就概括性而言,“同学们”应当比“学生们”的运用范围更广。

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简称CCL语料库)显示,“学生们”一共有5077条引例,而“同学们”仅有3603条。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学生们”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名人名家的作品里,表示“同学”或者“学生”这一概念的复数意义时,通常用“同学们”或者“这些学生”来表达。

(1)“同学们”欢呼着,往外搬行李,毛线围脖的纱儿前后左右地摆动,像撒欢时的狗尾巴:“过年见了,张!”……“同学们”走净,他一定会病倒的;无心中摸了摸袋中的钱——不够买换一点舒适……(老舍《新韩穆烈德》)

(2)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鲁迅《头发的故事》)

(3)长馨年少好事,哪里理会得?歇了些时,偶然与“同学们”说起这件事,恰巧那同学有个表叔新从德国留学回来,也是北方人。(张爱玲《金锁记》)

(4)讨论很多妇女问题、社会问题。教员很少同情她们,“同学们”大多数赞成她们。我很佩服其中的两个同学:杨代诚和王剑虹。(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在上述语境中,“同学们”多是表达“在校学生”的意思,可以在同学和同学之间称呼,但是大部分都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除了这样的表达形式外,还可以在“学生”的前面加上不同的指示代词来表示复数意义,比如“这些同学”。

(5)要是有了自己的书场,他就可以办个艺校,收上几个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他的调教,会成为出色的演员,而不是普通的艺人了。(老舍《鼓书艺人》)

(6)论理学素乏研究,手边又没有参考,虽然努力准备,并不感觉兴趣。“这些学生”来上他的课压根儿为了学分。(钱钟书《围城》)

(7)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钱钟书《围城》)

(8)做了乞丐,还是一味孝顺祖母,自己情愿饿肚子。但是你们“这些学生”那里知道这些,肆无忌惮,将来只好像那光棍……(魯迅《肥皂》)

(9)满脸满手白粉,胳膊酸半天,这都值得,至少以后不会早退。不过“这些学生”作笔记不大上劲,往往他讲得十分费力,有几个人坐着一字不写。(钱钟书《围城》)

无论是“同学们”还是“这些同学”,都是为了表示“整体多数”义。所谓“整体”,就是“同学们”这个整体是由多个个体组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成员。所以,无论是从用法上还是语法功能上来说,这种表达都是规范的。但是到了当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这样的用法来取代“同学们”,并且其使用次数已经大大超过了“同学们”。

(10)几乎每个男生女生都有自己的异性朋友。美院在这方面管理得较松,“学生”都很开放,所以如果你去过美院,便会看到这样一副景象……(《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1)在例行会议上,“学生们”必须向客户委员会的专家们解释他们的投资理念,“学生们”必须依据既定的投资理念,针对所选择的投资组合……(《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12)宋蔼龄这么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夫人到来,更使他们躁动不安。教师和“学生们”费尽心机,把校长公馆作了刻意装饰,把学校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宋氏家族全传》)

(13)每年的外国艺术节,饭店都为首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们”开一次免费专场,让大“学生们”得到锻炼英语能力和身临其境了解域外艺术的宝贵机会。(《1994年报刊精选》)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学生们”的滥用多出现在新闻报道和人物传记中,作者的身份多为华裔,或者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三、“学生们”一词滥用的原因探析

“学生们”一词的滥用并非一朝一夕,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生、发展起来的。

由于语言结构本身就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词义会发生变化。其中,语音的有限性和任意性同语义的无限性、理据性有矛盾。一种语音形式可以同时表达多种有联系的意义,一种语义义也可以由多种相关联的语音形式来表达。

语言的使用及传播与作者的年龄、地位、职业、性别、经历和其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特征,作者的社会文化特征也会反作用于语言,并影响和制约语言的使用。《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这部书中,较为频繁地使用了“学生们”一词。作者描述的是主人公在外国怎样度过一系列的困难,比如语言困难、社交苦难、就业困难、发展困难等等,以及他在金融界如何立足的真实故事。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国外,特殊的语言环境使其在汉语的使用上不够规范和严谨,对这二词的使用缺乏思考,对近义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没有做到仔细甄别。

另外,“同学们”与“学生们”这样的词汇常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称呼学生,可以使用“同学们”。例如老师关心学生:“同学们,最新冷空气就要来了,大家注意保暖!”这里的“同学们”并非作为一般名词使用,而是称谓名词。并且,这里只能用“同学们”,而不能用“学生们”。老师称学生为“同学们”除了表达关心、以示亲切之外,还体现出老师的谦虚态度,有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之意。從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师称呼“同学们”,体现了教师努力追求与学生之间地位平等,符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因此,当“同学们”被“学生们”一词取代时,恰恰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一种不平衡关系,两者之间仿佛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缺失。在同样的语境中,使用“同学们”是一种规范的语言表达。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辞典编纂处.汉语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7.

[2]王兴国.汉语成语大词典[Z].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彭晓辉.现代汉语“们”字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

报,2012,(3).

[5]陈小红.论“们”的语法意义和“N们”的指称特点[J].中山大

学学报论丛,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