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6-07温良
温良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的教学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推动课改进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生物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思维;现代科技
新课改要求教师革新教学观念,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建促学的教学情境,提升生物的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问题情境导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要求生物教师能够创建引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导学生不应满足于现状学习,应当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开拓进取,寻找生物知识的“新大陆”,帮助学生贯彻“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学习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住各种教学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天性活泼、思维敏捷、对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生物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课前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巧妙融合,创建引趣促学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将课前准备的有关鸟类的影音和PPT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播放小鸟从蛋壳中出生的瞬间,进行情境导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我们如何能顺利了解鸟卵的结构特点呢?”此问题一出,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变得活躍起来。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结合生活中最常见的鸡卵来进行认识”。这学生说完之后,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其他学生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一次小小的思维跃动,为学习打开了思路。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鸟类是如何适应陆生环境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情景模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标准来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当摒弃单向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完成系统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板块内容时,假如,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含义以及各组分之间的联系时,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本课时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一时间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这时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生活入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可以用“新楼房、购买楼房的客户、二手房业主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代替,接着生物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游戏中帮助学生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境界“寓教于乐”。
三、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辅助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随着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校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现代实验室的引入学校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生物教师应当发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一段优美的音乐、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一段震撼人心的影片都可以成为教师用来导入情境的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开展直观教学,将课本上一些抽象化的概念、理论,更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一些微观的运动、现象、生物的内部结构等更加抽象化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在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激发学生的潜能,“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鸟卵的结构等。利用实验探索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掌握相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