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017-06-07罗雪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语文教学

罗雪蓉

[摘 要]从让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两方面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和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质疑问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问难;敢问;会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21-02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怀疑精神,懂得“疑”才真正会思考,才真正会学习。巴甫洛夫说:“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就会积极主动去观察、去想象、去思考,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明灯,是点燃学生探索热情的火种,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同时它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质疑问难的前提是要“敢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营造“敢问”的氛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思敢问的习惯。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质疑问难习惯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消除疑虑,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要放下架子,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问难、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如教学《木兰诗》,在范读课文时我把衣裳(cháng)读成平时的衣裳(sháng)了,一个学生给我指出来,并拿着字典让我看,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都读成“sháng”是错的。现在学生指出问题,趁势我告诉大家:“老师也有出错的时候,‘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提出很多我可能不能立刻回答的问题,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看谁能把老师难住,这样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这样给了学生提问的胆量。接下来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后,本课的内容也基本讲完了,收效很好。可见,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营造特定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及时评价,给学生“敢问”多加鼓励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幼稚的,还是复杂的、天马行空的,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给刚冒起的“敢问”之风加温。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多鼓励,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之词。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不符合自己意愿的问题就批评训斥学生,要知道,一旦压抑或挫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敢问”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只有对所學内容有感情、好奇,才会对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问:“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大部分学生说能,我首先表扬了这些学生很大胆,紧接着又问,“请动动脑筋看怎样才能使罗布泊重现往日的生机?”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提问,还提出了很多办法。再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从微雕入手,介绍了各种神奇的微雕作品:杨其鹏大师在一片2.1厘米×1.5厘米的象牙片上,雕刻唐诗三百首;书画家金银华把美国历届42位总统的肖像都雕刻在一根11毫米长、直径0.09毫米的头发丝上。学生听了之后惊讶不已,情不自禁地质疑道:这怎么可能!是怎么做到的?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质疑问难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4.大胆放手,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

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还是课中教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们发问,并留给他们时间。学生在课中质疑问难,有助于深入文章,培养其思维深刻性。如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中,分析句子“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时,就有学生“嗖”地站了起来,表示了对这句话的否定:“我不认同作者的说法,按照他这么说,那我们校运会比赛时,设第二、第三名的奖项来干吗?”此话一出,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对斯科特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体会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感受到的。

二、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是“会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如从已知中去找问题,从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去找问题等,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久而久之,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1.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问难

教师教学课文之前,安排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并在课文研学案中的预习部分留出空白,让学生将在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待到上课的时候就会因为有准备而积极质疑问难了。

2.在课文题目处质疑问难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课文题目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呀?”这样发问既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问道:“你们从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他们回答:“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我又问:“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吗?”他们立刻炸开了锅:“阿长是谁?为什么要写她?她跟《山海经》有什么关系?”所问的这些问题正好是学习这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因此,我立刻趁势表扬鼓励学生:“问得好,问得很精准,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搞懂这些问题吧。”

3.在课文矛盾处质疑问难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这么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我就问学生:“这里又‘似乎又‘确凿的,是不是矛盾呢?” 等到再学习《孔乙己》时,立马就有学生质疑课文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有矛盾吗?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并进行发问,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4.通过自身体验质疑问难

讲《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漂浮的云彩,提问: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讲《我的母亲》一文时,让学生想想对母亲了解多少,有感恩之心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深,也乐意提出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河中石兽》时,我问道:“石兽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自身的体验,又还没有学习物理,所以怎么都不理解。这时有个平常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这是不是与我打人,不但只是他痛,我也会感觉到痛的道理一样?”其他学生听了有所领悟。然后我再配以简图说明,他们就很清楚明白了。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提出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它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和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伺机指导,随机应变,不断创新,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和营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其质疑问难的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的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语文教学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