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7-06-07王稼伟
王稼伟
【摘要】详细分析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及智慧校园建设四方面分析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内涵发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23-03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具有独特的学制优势:它通过对人才培养系统的设计规划,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瞩目的办学业绩,也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时至今日,五年制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进入全面内涵发展阶段,回顾、总结、审视其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
一、标准是基点——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
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标准驱动的时代”,质量标准已成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各领域密切相关、必要且重要的元素。要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不仅是题中之意,更是应有之举。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标准”将引领五年制高职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容,增强学校的治理能力和办学特色,承载并表达属于五年制高职特有的教育哲学;“标准”将规范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行为,树立学校改革发展的信心,规避学校发展中的失谐与偏越,推动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围绕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五年制高职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形成合理的发展期待,并在充分研究借鉴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适合自身、规范科学的质量标准系统。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吸引五年制高职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要鼓励和邀请教师员工、学生家长、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到学校质量标准的研制中。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标准”指导性与操作性、连续性与应用性的关系,并以“标准”为依据完善、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校系统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应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全面了解区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及高新技術等产业的用人需求,根据调研情况绘制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度图表,并分析对比专业岗位与学校教学间的差异,依托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制定。建设中要以重点专业为抓手,围绕专业标准进行重点建设,并在优势累积中形成特色。学校与企业都作为办学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及配套校本教材,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并构建与之适配的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体系。
二、课程是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抓紧课程这一“核心”。实际办学中,对五年制高职长学制优势的认识模糊不清,对五年制高职办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深,致使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以课程为核心,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认识与发挥五年一贯长学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五年一贯长学制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江苏五年制高职以初中毕业生为教育起点,五年连续的学习时间为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职业素养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学制也能够有效延长技能训练的时间,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较复杂的技术技能。五年一贯的长学制也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校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五年一贯制能够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便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加有效教学时间,避免教学过程中无效的淘汰选拔、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造成的学时浪费,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提高对“五年一贯制”的认识,加强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系统总结五年制高职育人经验,建立与五年一贯制相适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常规,并在实践中走向规范、形成特色。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专业与课程建设特色化的方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要求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学院要从整体出发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优化升级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在工学结合与产教融合中促进专业与课程的品牌化发展。应牢牢抓住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培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中高职有机衔接、多元互通的要求,体现文化与技能并重的方向。在学习吸收国外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着力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情境化”五年制高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行动导向,以情境教学带动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同时要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使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展开。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校外实习基地“领校进企”,通过实境育人,校企融合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师资是关键——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团队
如何推进师资建设是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五年制高职在师资培养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也取得不少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反思。比如,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相对薄弱,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仍需加强,师资培训的有效性尚待提高,教师个性化发展及学校特色发展的关联度还需加强等。
破解这些师资建设中的难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院联合办学优势,依托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平台,加强协作交流,提升学术素养,打通职称评审瓶颈。第二,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内培为主,外育并舉”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育。通过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研讨班、学术会议,参加五年制高职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事业,提升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第三,通过创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等活动,积极发挥名师与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第四,加强师资建设研究探讨,基于“终身发展”理念、构建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吻合、与学院品质发展适配的长效校本培育机制。
具体的做法:依托学院搭建的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方针,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各分院应完善骨干教师培养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引导骨干教师参与部、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在课堂和车间的“两栖”状态中打造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分院、学院、市、省各层级“名师工作室”,使其成为承担行业内技术攻关、技能研发、成果转化、传艺带徒、技能培训等重任的重要载体,把工作室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热点问题研究的中心、优质资源整合的基地、优秀成果展示的舞台。制订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意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引进能工巧匠,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并采取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的方式,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实现优秀教学团队的“借梯攀升,快速成长”。
四、智慧校园是推手——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深层变革
2015年首届“泛雅杯”全国教师慕课教学大赛与“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将MOOC与微课推至前台,也标志着五年制高职MOOC建设的蓬勃发展。而与之相关的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大数据浪潮中推动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科研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五年制高职智慧校园建设基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是五年制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五年制高职智慧校园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它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教学相互融合优化,共同提升学校的工作效率与科研实力,共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应运用系统思维对五年制高职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将智慧校园的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战略,根据“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围绕“教育应用”这一中心,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集成,通过“数据平台”“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平台”等一系列统一平台的构建完善,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实现学院数据的共享互通,促成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围绕“物联网、云计算、无线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五年制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建设五年制高职智慧校园顺畅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构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及教学资源,进行富有专业特色的学习空间、智慧实训和在线学习模式等建设,使五年制高职教育“处处能学、时时能学”。我们要构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资源与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并围绕智慧校园建设促进师生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估研究,推进五年制高职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