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2017-06-07李凤敏通讯作者张照兰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5期
关键词:腹水乙肝病机

李凤敏 通讯作者:张照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李凤敏1通讯作者:张照兰2

肝硬化腹水;中药口服;中药封包;灌肠

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瘕”“癖”“痞”“积”“鼓胀”范畴,以腹部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主要特征,是一种慢性疑难性疾病。该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15年1—8月在我科就诊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均符合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肝硬化中西医结核诊疗共识》诊断标准,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腹水程度分级符合2级或2级以上(表1)。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制定。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45.7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2年;首次出现腹水者10例,再次出现腹水者20例。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6.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首次出现腹水者13例,再次出现腹水者17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60例患者腹水程度分级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凡具备乙肝肝硬化腹水西医诊断标准者。③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艾滋病者。②同时采用其他中药或者免疫调节剂或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③妊娠、精神病、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④遗传代谢性疾病、酒精及药物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⑤肝癌、心源性、肾源性、结核性等其他性质腹水。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方法,包括抗病毒、补充白蛋白及血浆、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①中药内服:肝郁脾虚证采用逍遥散和五苓散加减,药物:柴胡6 g,当归12 g,炒白芍15 g,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5 g,桂枝15 g,炒白术15 g,附子9 g,人参15 g,桔梗10 g,炙甘草6 g,随症加减。具体用法:将上药先浸泡半小时,然后水煎至200 mL,煎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用200 mL。②中药肝脾区封包治疗,用自制中药消胀利水方,药物组成:甘遂30 g,砂仁15 g,牵牛子30 g,汉防己30 g,葶苈子30 g,肉桂10 g,木香30 g,大黄20 g,枳实25 g,冰片10 g,泽漆20 g。具体用法:将上药粉碎后用蜂蜜调和,贴于肝脾区域。③自拟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药物组成:茵陈30 g,茯苓30 g,赤芍20 g,薏苡仁30 g,儿茶6 g,紫草10 g,大黄15 g,白芍30 g。具体方法:取上述灌肠方1剂浓煎取汁200 mL,保留灌肠,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综合疗效。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腹水消退,肝功能及血浆白蛋白恢复正常,B超提示腹水消失。有效:主要症状改善,腹水减量,肝功能改善,血浆白蛋白有不同程度提高,B超提示腹水部分消失。无效:各种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B超腹水不减或增加。

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讨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腑肿。”《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风气流行,脾上受邪,民病满腹。”《诸病源候论》记载:“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全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归纳肝硬化腹水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虫毒感染、酒食不节、情志所伤、病后续发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指出:“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丹溪心法·鼓胀论》指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洁,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经曰鼓胀是也。”治疗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综上所述,其病机主要归纳为脾失运化、肝脾不调、脾肾两虚、邪阻肝络等,各个医家的侧重点不同。现代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病机认识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李佃贵等[2]认为肝硬化病因病机尤其强调浊、毒、虚共同致病,并认为“浊邪”在整个致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既是病因又为病果,肝硬化由正气虚衰、浊毒内侵所致。高宪虹[3]认为肝硬化大多由湿热邪毒、虫毒、酒毒等侵犯肝脏日久,导致肝、脾、肾三脏受病,气滞、血瘀、水蓄而成,是本虚标实之证。李普[4]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气、血、水搏结为标,肝、脾、肾亏虚为本,“气虚血瘀,脾土衰败”是其基本病机。邢登洲[5]认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体内湿热长期稽留、饮食失调、肝气郁滞、瘀血内阻、肝脾肾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尽管现代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病因主要为湿热、酒、虫、瘀、毒,病机为湿热瘀毒久酿、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气滞血瘀、瘀血痰凝阻络。病理性质为气滞、血瘀、水湿、毒瘀,属本虚标实,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既突出表现了中医药治疗之优势,又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多途径综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笔者有以下体会:①辨证论治,三焦同治。治疗肝硬化腹水,应从三焦论治,不可拘泥于单治中焦肝、胆、脾、胃。方中加桔梗以宣肺利气,宣通上焦之气,加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加附子、人参温补肾阳,三焦同治,效果显著。②实脾柔肝,贯穿始终。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此可见,肝有病,脾胃首当其冲。腹水的形成源于精微不得转输,清浊相混,故治疗腹水应分清泌浊,有赖于脾胃健运。脾土营木,肝木疏土,肝木条达,脾胃健运,精微得以转输,水消胀减。故实脾调肝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根本,并贯穿始终。③应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本病患者腹部胀大,气、血、水壅塞,治疗每用祛邪消胀诸法。本病邪实而正虚,在使用行气活血、利水攻逐等方法时,常需配合使用扶正药物。有时还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以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④腹水消退后但脾胃正气未复,气滞血瘀,经络不畅,腹水很可能再起,此时应抓住时机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补正气,并进行善后调理,以巩固疗效。

本观察表明,采用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说明中医综合疗法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李佃贵,李刚,刘金里,等.李佃贵以“浊毒”立论治疗肝硬化经验[J].陕西中医,2006,27(11):1394-1395.

[3]高宪虹.肝硬化辨证分型论治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1):54-55.

[4]李素领.李普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验案举隅[J]. 四川中医,2009,27(4):3-4.

[5]邢登洲.肝硬化中医辨治的临床体会[J].甘肃医药,2008,27(3):26-27.

2016-07-15)

猜你喜欢

腹水乙肝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肉鸡腹水咋防治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