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
2017-06-06李章勇左娅菲娜王岫鑫
常 硕 李章勇 左娅菲娜 王岫鑫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
“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
常 硕 李章勇 左娅菲娜 王岫鑫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
“双一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创新”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关键。现以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创新驱动·学教相长”的科研班育人模式为范例,从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教育提升路径探寻、显著育人效果体现等三个方面切入,对“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突破方向及方式提出部分合理性建议。
双一流;创新驱动;学教相长;科研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摸索中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新时期,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五大建设任务阐述中连续22次提到“创新”,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深入分析这一趋势,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科研班等平台为载体,以多项创新教育教学重点课题为依托,与“双创”号召、 “互联网+”思维等紧密结合,在创新育人目标、创新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效果等基本科学问题上,开展了系统性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部分成果,对在“双一流”视野下探究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打造以创新为内核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创新育人为核心,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三个重要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养设计、培养过程、培养考核、培养反馈中更加凸显创新的首要位置。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成为创新能力指导下的有力支撑,并最终服务于创新能力提升。三者有机融合于学生个体的培养中,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己在专业知识基础、专业兴趣方向、社会实践经验、家庭地域背景等方面的独有特点,进行团队选择、菜单定制、梯级调整,在自主和自助中完成提升,实现精准育人。
(二)以动静结合为方法,建立“三梯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静是指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从宏观角度出发,遵循“分类、分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三梯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以专业素质拓展为第一梯级,围绕专业前沿热点和科研入门知识,开设以科技文献检索、科技项目研发、科技论文写作及专业关联知识等为内容的专业拓展讲堂、学科前沿讲座、小组式主题沙龙,旨在夯实拓展学生专业素质;以创新实践提升为第二梯级,依托“1135”(1名导师+1个科技项目+3至5名学员)的团队构架,开展技术开发训练、课题研究训练、论文写作训练、科技赛事训练等,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以个性发展飞跃为第三梯级,聚焦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创新、岗位创新、国际创新和创业创新,旨在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在不断完善以“三梯级”为主线的静态培养框架的同时,该模式还将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又一个的动态点进行跟踪,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人才培养的个性协调机制。一方面,围绕“创新驱动·学教相长”育人模式建立的各项基本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会主动根据不同年级入校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时代社会属性和个性发展特征进行调整深化。另一方面,导师制的模式特点使得以个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即同一年级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可以
(三)以追求卓越为靶点,取得优势明显的人才培养效果
近五年,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科研班模式所覆盖学生的科研项目参与率达到100%,学术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覆盖率达到100%,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创新竞赛中获奖54项、217人次,升学、求职后得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的良好信息反馈。该育人模式在校内逐步推广,在到访交流中得到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同行的认可、支持,并在《重庆时报》、新浪网、华龙网等主流媒体上获得题为“重邮有个科研班”的专版报道。
二、探寻以创新为基点的教育提升路径
(一)通过充实、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创新实践,并建立二者互补反馈机制,解决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体现在理论教学轻实际、实践教学轻操作、课后创新实践平台缺失等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基于上述关键点,一方面,解决理论知识检验和应用的问题,主要是指以创新为核心要素,搭建了覆盖行业技术开发、学术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研究、科技竞赛参与、创业项目孵化等板块的实践操作平台,同时每一个板块还根据年级、能力等差异采取了一定的分层分级措施,由此构筑形成多维度、多层级的创新实践体系,保证不同特性、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立体网络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应用去加深认识、发现不足;另一方面,解决充实和改善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指基于学生创新实践的实际情况通过本体评价、导师评价、成果评价等方式真正实现对专业教育效果的测评反馈,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补充和完善。如此,“理论-实践-再理论”、“学习-检验-再学习”的循环互补反馈机制得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链条也得以有效衔接。
(二)通过建立内容板块完整、实战实效性强的创新实践体系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象定位,解决教育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缺乏与社会实际密切关联的创新实践平台,二是创新实践培养的对象呈现少数化、精英化趋势。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基于这两个要点,一方面,在创新实践体系的打造上,不论是基地实践、技术研发、论文写作还是项目研究、竞赛打造、活动推广都直接与学科发展前沿、社会热点问题、行业现实需求接轨,避免模拟式的“温室训练”,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迸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充分依托创新实践体系打造中多维度、多层级的优势特点,对学生个体进行坐标式定位,即横向的多维度特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发展需求进行个体匹配,而纵向的多层次特征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阶段、不同能力阶段进行个体匹配,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
(三)通过建立学生自主自助选择和导师跟踪分析指导的双向互动,解决教育教学中个性化精准培养的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以创新实践体系和导师制、团队式的培养结构为基础,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方向、发展需求甚至是导师授课方式喜好、团队成员结构喜好,在项目菜单和团队菜单中自主选择适合的团队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着重激发导师的能动性,运用专业指导能力,全方位、全过程的对团队内为数不多的成员进行精细化分析,并对他们自主规划的创新培养路线和内容进行合理引导和适时调整,突出个性化、体验化、灵活化和生活化,采取全程学习跟踪、个性多元推荐、实时反馈监测等方式,营造“学教相长”的活跃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取得以创新为目标的显著育人成果
(一)专业能力扎实,八项指标一流
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应用,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学生整体的专业平均绩点、英语过级率、计算机过级率、毕业率、授位率、升学率、就业率、出国率等专业能力观测指标逐年攀升并且始终居于全校前茅。特别是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研究生录取人数、腾讯华为等行业知名企业就职人数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名校深造人数,在近五年内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该模式在夯实学生专业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能力优异,双向突破显著
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应用,一方面,学院着力与科研机构、地方单位、企业厂矿对接拓展创新实践平台,相继申报创建了医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智慧医疗”创新团体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创新研究中心,开辟了重庆市数字医疗仪器产业基地等18个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与西山科技集团等27家企业达成创新实践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院着力依托以上平台拓展创新实践项目,近五年,累计组织四千余人次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实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学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45131小时,在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和文体赛事中获得国家级荣誉173项、省部级荣誉139项。
(三)创新能力突出,四类成绩斐然
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应用,一是学生科技学术竞赛获奖率逐年攀升,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22项、省部级奖项31项;二是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数量和参与率逐年攀升,近五年,共有44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吸引学生参与研究并结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EEG认知脑网络分析系统研究”、“FSK-Based SSVEP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等。三是学生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近五年,共有37人次学生在《四川大学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25篇,其中SCI、EI收录 22篇。四是学生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逐年攀升,近五年共有“一种数字X光机自动曝光控制方法及装置”、“可控粒径高纯碳酸锶的制备方法”等31项专利提交专利申请书,其中7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四、思考与建议
(一)“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锁定个性化的精准定位,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动态需求高度契合
该模式能够深入运行的关键在于紧密把握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归纳总结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等我国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特色,结合国内外对本专业人才核心关注指标的系统分析,清醒地认识到“走创新型、个性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并将其贯穿创新教育目标确立、定位分析、框架搭建、具体实施、更新优化的全过程。
(二)“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积极有效地整合资源,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思维指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设计和应用实践
该模式能够取得实效的要领在于聚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突出特点,建立了对象覆盖全面、内容层次多元、实操性强的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充分利用“1名导师+1个科研项目+3至5名学员”团队结构灵活、精悍的特点,将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平台资源和科研项目资源进行高密度整合,全时段、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在创新育人的立体网络中自主规划、自由成长,迸发强大的创新造血功能。
(三)“双一流”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个性精准培养等重要问题,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实用价值
该模式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卓越的人才培养效果得到学校的认可和推广,大力倡导科研团队吸纳本科生进入,并建立专项科研训练计划,真正实现 “学教相长”,进而被其他同行高校借鉴、应用。这一点至关重要,毕竟地方高校面临着人才、资金、平台等方面的局限,能够在实践摸索中完成具有规模推广效应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而在加强校际合作中完成地方高校集群的提质提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2]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刘焕彬.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
[4]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
[5]张志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山东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7,(3-4).
[6]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
[责任编辑:姚青群]
G 640
A
1008-7346(2017)02-0015-04
2017-02-25
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02014)、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2001)、2011年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Y201101)的阶段性成果。
常硕,男,重庆梁平人,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辅导员,助教。李章勇,男,重庆潼南人,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左娅菲娜,女,四川绵阳人,重庆邮电大学党委组织部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