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2017-06-06蒋国平曹君乾��
蒋国平+曹君乾��
[摘要]在历史课堂试行并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生学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维度的拓展,落实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302
在新课改形势下,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陈旧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形成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积极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要适当延长放宽,并且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点拨启发,使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能够围绕学习目标畅所欲言,鼓励有个性的发言。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参与积极性,又可实现团队协作,由个人自学到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互动,形成生生互动。而教师在其中更多地起到导的作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帮助学生完成历史课堂学习目标。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实际,总结出些许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技巧,供同仁们参佐,希冀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更紧凑,效果更突显。
一、根据学生特点分组,为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奠基
依据学生性别、特长、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将全班学生划分为7-8个合作学习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设计组名、确定口号等等,组内合理分工,确权明责。每小组设组长一人,组长需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副组长一人,管理纪律、卫生、组员日常行为等;学科委员每科一人,主管本学科的学习(收发讲学稿,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科任教师反映等),学科委员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积
极性;记录员一人,负责把小组讨论情况登记在册。课堂上的学习以合作小组形式开展,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先由各小组展示他们收集的成果,然后笔者设问“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独特的高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并要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根据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角度探究原因,并形成思维导图,下面的图二、图三就是选取其中的两组。最后教师又根据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虽然学生的思维导图有稚嫩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明白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文化”这一道理,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方法。
二、根据不同课型对合作小组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模式
下面以新授课为例谈谈操作流程。新授课操作流
程:明晰教学目标、学案索导、合作小组自主学习、呈现问题(10分钟)→小组合作剖析、成果展示、点评升华(20分钟)→达标考核、当堂整理并小结(10分钟)。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投影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合作小组自主学习,反馈问题。学生就课前教师批阅的导学案中预习部分的错误内容开展小组讨论,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同时递交无法解决的问题给教师。
3.合作研讨,成果展示。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开展小组研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然后由各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4.点评深化。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解决提出的部分问题,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展示进行概括提炼,不断展现教学内容,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步步深入,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深层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5.达标检测、课堂小结。对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活动设计,或进行及时的检测训练,达到当场巩固的目的。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小结,并反馈学生目标达成度,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要预留小组合作的空間
科学合理的学科作业既能夯实课程标准,又能适度延展学生的社会属性。预留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作业,形式多样;预设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作业,诸如指导合作小组学生在节假日对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汲集、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调查等等,使学生触摸历史,感受历史不光是宏大叙事,历史与每个个体休戚相关,是人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悟历史中的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塑型。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层次的作业,使学生看问题时能够角度多元、宽度无垠。
四、为小组合作学习增效的几点思考
1.务必制定出合作小组可操作的评判激励机制。课堂上教师从讲学稿反馈、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观点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把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同时各个方面量化赋分,对于在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现卓越,抑或达成良好效果且得到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同的,额外加分。对于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个别谈心,消除戒虑,诱导他们流露真实的想法,给予其人文关怀,消除歧视的不良心态。在小组活动中以过程性评判为主,量化赋分为辅,人文感化为助,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互助合作的热情,实现生生跟进、组组精进、班级猛进的良性教育教学态势。
2.拓宽小组合作学习的渠道,使学生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小组内的组长、副组长、学科委员、记录员等是变量,要进行时段性调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对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职责意识、合作效率大有裨益。
3.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应以教材为出发点,既贴合课程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小组探讨的内容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史可依、有理可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教材问题和多层次审视历史现象。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抗日战争中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呈现由日本昭和天皇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哪些内容与史实不符,会对日本在二战历史反省方面造成哪些极右的认识。该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递交一致性的团队答案,言之成理均可。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展示终极答案,以便让学生有发散思维的空间。当然在小组合作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独立思考,集体和个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小组讨论有所收获。
4.教师因小组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而对自身学科素养有了更高要求。小组讨论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问,使学生讨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这需要教师课前重视问题和作业的设计,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科素养,时常反思和调整。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预防几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
1.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其表,流于形式,没有课堂实效。下列两种最常见的情况需警惕:①课堂上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有的埋头作业,有的讲空话,有的沉默发呆,这些现象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丧失;②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后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或自认为问题简单就马上让学生讨论展示,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烈,但因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导致讨论不能深入,很难达到合作效果最大化。
2.教师预设给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模糊,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有些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开展小组活动,误认为课堂中小组活动越多越好,从而进入极端的教学误区。另外,课堂问题设计至关紧要,如若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和整体性,太易或太难,就会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小组讨论组织不力,甚至出现无序现象。开展小组活动时,学生只是形式上围坐一圈,却各行其是,以至于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即使讨论也是七嘴八舌,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和达成教学目标。有些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没有充分参与,没有充分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学习的主宰者转变。
在新课改浪潮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日益凸显比传统教学教育模式更科学的规训化、数据化效能,只要历史教师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教材、年级等进行大数据化解析,不断调整优化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细节,必能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