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
2017-06-06王建家
王建家
[摘要]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主阵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帮助并促进学生达到认知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1204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往往会借助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境教学也是目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1.情境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当学生在相对应的情境下学习,能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根据这些理论,我们知道,创设教学情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也符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
2.情境教学能显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刺激和信息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外乎这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值得学生欣赏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思辨和感悟的能力,所以巧妙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情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情境教学能促思激趣、怡情悟理,使学生在无形中培养素养
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嘴巴说就能培养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培养。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利用朗读、表演、声控、画画、对话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知识的渗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由“我要学”“我乐学”直至“我会学”,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1.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现在人们已经明确,真实的素质教育就在课程里,就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谓语文素养,就是体现在语文学科素质上的外观,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那部分,也就是,学生可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的那部分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文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可由后天习得的那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知识全忘记了,剩下的是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完成真实的任务。教学只有跟学生的生活、周边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形成学科素养。
2.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直观的、形象的手段营造具体生动的场景,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那么,何谓情境呢?情境就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而创造的能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是語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第四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些可以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1.巧播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领悟语言建构与运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几乎没有人对音乐感到陌生。尽管有的人不懂音乐,但是对那优美的乐调都有极大的热情。教师如果借助悦耳的音乐来再现文本中的情景,那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前,可先播放歌曲《绣金匾》,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旋律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走进文本所提供的场景中,感受总理的精神实质,然后再播放总理逝世后北京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场面。这样,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画面的展示,学生不仅了解了那一段对他们来说已是陌生的历史,了解了总理,更捕捉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深情的歌唱到依依不舍的相送,再加上对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揣摩,内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借助音乐营造一种与课文相似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又如教学《丰碑》这篇文章,播放课文录音一开始所配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冰天雪地之中,狼嚎似的北风,一阵紧过一阵,漫天雪花吹打着人的脸,风雪迷住了人的眼睛……这段配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爬雪山所经历的千辛万苦,让他们感受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渲染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而且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抑制社会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至关重要。
2.借助生活显示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环境中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主要是把学生能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联,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思考、推知和感受教材,然后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妙效果。
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分析第一个诗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第二个诗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理解。笔者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搬入课堂,做了这样的引导:“我念高中的时候,母亲为我买了一件棉袄,买回家后发现袖筒脱线。她是做裁缝的,所以就在当天晚上给我缝那件棉袄。灯光下,我发现母亲眼角有明显的皱纹,一双手虽然白皙,十指纤长,但皮肤有些松弛。此刻,让我想到白天母亲到地里劳作,晚上做裁缝,为我们这八口之家日夜操劳,母亲已有些苍老了。因此我感到非常难过,不禁流下了眼泪。”学生听了以后,很快能联想到诗人就像笔者爱母亲那样爱着这块土地,而这块土地近百年来遭受种种磨难与屈辱,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这块土地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想到这些,诗人当然眼里常含泪水了。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懂得要学好语文,就要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再如我们到江边开展野炊活动时看到有人垂钓,笔者便问学生:“咱们学过什么诗句与眼前情景相似?”学生会联想到学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若是经过一农家,学生会自然而然
脱口而出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这样,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再现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领略他们能感知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中领悟课本内容,在课本知识中归纳、升华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我们经常带学生踏春、秋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春》的气息,在大自然中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在满天红霞的秋天领略秋的魂魄——《秋魂》。也可根据文本背诵相应内容的诗词,让学生真切细致地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大自然,这样既达到背诵的目的,亦达到理解的初衷。
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拓宽生活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总有些陌生的感觉。由于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情景中去,所以学生即使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那也是表面的赞赏,而并不能真正领悟文本精华。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例如《风筝》的学习,初一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的兄弟之情,为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情感导向,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有哪些感受?”学生回答:“风筝飞得越高我的心情越愉快。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自由。”正当学生的思绪像风筝一样飘着的时候,教师来了一个大转弯:“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学生马上被教师这根风筝的线紧紧地攥着,进入了文本。
3.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广播音响、教学挂图等设备或自备资料,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抓住课文内容与展示的音像等相似之处,使用对比、点拨、设疑、启发等方法,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琢磨画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细细品味文字,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礼。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重在研讨通过人物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鲁达拳打郑屠的片断,让学生从画面提供的情境中去欣赏鲁达令人拍手称快的三拳,再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三拳的句子,图文合一,启发学生体验感悟鲁达刚强勇猛、疾恶如仇的个性。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么一句感慨之言:“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其实这句话说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其领悟能力比較强,课堂上教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悟到。更主要的是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教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进行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还有的学生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果学生学习从兴趣或者责任出发,师生能够愉快交往,共同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这会给学生内心增添愉悦,这是角色扮演带来的幸福体验。教师应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看待,去体验,去充实,去完善。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有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它会使学生体验到文本的快乐,感受到文本的幸福。当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时,会感到兴奋,会因课程而感到生命的精彩、充实、快乐,诗意地行走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中。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皇帝”的独断专行、语调傲慢、神情自负,“骗子”的油腔滑调、阿谀奉承,“老大臣”的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等神情姿态、语气语调展现得活灵活现。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切身感受到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提高了理解能力、情感素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并有效激发了合作探究精神和再创造精神。
师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在叙事类作品中可运用。例如《变色龙》场景单一,人物不多,可把课文改成独幕剧来表演。《最后一课》《孔乙己》《故乡》这些小说的场景、人物富有变化,可以编排多幕剧加以表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传承和理解中华文化,达到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5.语言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实践语文思维和方法
对话教学是一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倾向,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情境,使学生在呈现独特的个人经验、感受、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中提升语文素养。
(1)对白创设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实践语文对话
文本是存在于教育世界的除去师生之外的一切人、事、物等,它既是理解对象,又是理解主体。课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对话。要弱化教师中心言说者的地位,弱化教材的权威性,追求一种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语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与文本之间达到“面对面”的相遇,共同享受课程所带来的生活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例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轻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笔者做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营造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生本对话交流从相遇走向融合。
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相互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单向地灌输知识,师生也不能机械地盲从权威,唱独角戏,所能做的只能是真诚、平等地对话交流。
(2)语言描述情境,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欣赏氛围
课堂,不应该是“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知识大纲”的一览表,而是实际创造的学习经验,还有随之生成的教学经验,它是师生共同实践创造的场所。课堂的本质在于生成,而这种生成源于课堂的实践与创造,围绕着学习内容,创造生成许多作与阅读教学。
(一)仿写文本,让文章有序起来
作为一名乡镇学校的语文教师,学生写作中最令笔者苦恼的一件事是他们写作基础差,班级里超过一半的学生写作文没有文体意识,很多学生的作文杂乱无章,结构混乱,废话连篇,甚至文不对题,因此很有必要将写作教学贯穿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课文的结构、写法、语言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结构模仿
如模仿朱自清《春》中严谨精美的谋篇布局,仿照《春》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以《秋》为题,按照“秋草图、秋树图、秋风图、秋雨图、秋收图”的结构进行写作。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让学生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结构写一段景物描写,整齐别致。
2.写法模仿
如《绿色蝈蝈》中“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段昆虫外形的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十分生动。于是笔者就找来一幅蝴蝶的图片,要求学生模仿课本里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蝴蝶外形的话。有学生写道“它身穿雪白的衣裳,头上长着两根细而长的触角,像两根小辫子,真神气。它扇动着两对洁白的翅膀飞来飞去,跳着优美欢快的舞蹈,那洁白轻盈的身影就像一片片雪花在空中飘舞”,较之课前对蝈蝈的描写,很显然这一次的描写生动多了。
又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有学生也写了一篇《秋天的怀念》,文章开头写道“萧萧秋风”,结尾写道“又至秋天,校园里的桂花仿佛一夜间全部盛开,花香满园,在那金灿灿的花簇间,眼前幻出您的模样”,这是模仿了原文中的景物描寫,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完整,结尾点睛之笔又升华了主题。通过这种写法的积累与运用,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当然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的文章变得有序起来,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二)以读促写,让语言灵动起来
教师同时应该采取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整合优秀的资源,让学生主动运用这些丰富的语言和素材,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如《绿色蝈蝈》一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看一幅蝈蝈的图片,围绕图片写一段介绍文字,其中有个学生写道:“蝈蝈有一寸多长,腹部是嫩绿的,长着四条小腿,两条大腿,背部和四片翅膀都是翠绿的,头上有硬壳,长着两根又长又细的触角。”笔者引导学生和原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生发现,文章用“嫩绿”“丝带”“苗条”等词来描摹蝈蝈,不单写出了蝈蝈的外形,而且突出了蝈蝈的神韵,作者笔下的绿色蝈蝈简直就是位轻盈的美少女。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中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之美,并对“盼望着”“欣欣然”“偷偷地”“钻”等词语进行品析,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时用心揣摩语言的重要性,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化用文本,让思维跃动起来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学生写作缺乏想象力,其实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想想看现在的学生在繁忙的功课压力下哪里还会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他们脑子里装的全是学科知识,思维如何能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学习文本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扩充、改写、续写文本等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
1.扩充文本
如《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小短文,文字非常简练,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这一重要情节扩展成一段话,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共工这个人物的认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一举两得。
2.改写文本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的,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视角,从父亲的角度改写“悬崖脱险”部分,着重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了换位思考,能真正地接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句话。
3.续写文本
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中人物的性格尽情发挥想象力续写文章。很多学生都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个学生写道:“皇帝回来后大怒说:‘马上给我把骗子带过来,让我好好管教他们!不一会,骗子就被抓了回来。国王说:‘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戏弄到本王的头上,说吧,你们想受到怎样的惩罚!骗子镇定自如地说:‘尊敬的陛下,我认为我们没有错!皇帝更生气了,大怒道:‘好大的胆子,让朕那么丢脸面,还说自己没罪,难道你想让我在外国国王那表演吗?骗子狡猾地转了转眼睛说:‘尊敬的陛下,您难道忘了这件衣服的特性?只有愚蠢至极的人,才看不见这件衣服,陛下您这么聪明,怎么能和这些庸民相提并论?国王大喜说:‘对呀,我这么尊贵,怎么能和这些庸民相提并论?传令下去,凡是我国的居民或想到我国居住的人,只要看不见这件衣服的全部杀无赦!自此以后这个国家的居民都不敢说真话,大家都你骗骗我,我骗骗你,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谎言国,很快就灭亡了。”通过续写结尾的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
(四)延伸文本,让情感真实起来
我们阅读文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而应该通过延伸文本的方式,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拓宽和加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释放出最真实的情感,丰富写作的情感资源,让文章不仅能影响自己,也能影响别人。如读完《丑小鸭》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有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读完这个世界有名的童话,再将丑小鸭的经历和我的经历作对比,真是感觉有天壤之别。朋友问我,我们离变成天鹅的时间还有多远?三年,不,两年。还有两年,我们就有变成天鹅的机会了。一届又一届的初三生离开了校园,他们中有的依旧是丑小鸭,有的连丑小鸭都不如。只有少数的人,飞在了梦想的枝头上,蜕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许久,我对自己说:加油,丑小鸭。”还有个学生写道:“丑小鸭令我回想起一年级那个时候。自从升入小学,我的成绩总是不如意,这不仅使同学远离我,连老师也不喜欢我,时常受到同学的讥笑,笑话我短处。扫地、拖地、擦窗户,劳动委员总让我去做。妈妈总拿邻居家聪明的孩子跟我比。这不禁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为了改变这一切,在暑假期间,我几乎手不离书。终于在第一次考试中,班上有两名同学获得满分,其中一名就是我。因为这一次‘意外,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看来,付出的结果就是收获。要想收获就要耕作,不奋斗的人生结不出硕果。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只是成功者坚持到了最后,失败者提早放弃了追求的目标。在充满压力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树木根更深,叶更茂,越能承受更多的压力,相反,在顺境中长大的树木遭遇风沙时不堪一击。所以,经历过艰辛的人,往往是坚忍不拔的!”学生有感而发,和以往那些虚情假意的文字相比,流露出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因而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写作因为联系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慢慢消除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作文去除虚假空洞,充满真实的情感。
二、关注生活体验,蓄积情感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写好作文,必须让写作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自由地表达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写作情感。
(一)设置情境,激活课堂
教师可以将写作训练与活动开展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读完《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写作剧本的过程中能充分享受到创作的乐趣,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写作与音乐结合起来。比如教学《观舞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印度舞蹈,写一段观后感。当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将写作与辩论赛、阅读笔记等多种丰富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写出来的内容也更加生动具体。
(二)注重体验,蓄积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的秘诀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但学生写的文章往往缺乏自己的体验,缺少真实情感,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中国的孩子写《我的父亲》花一节课的时间马上能完成,但写出来的文字千篇一律,父亲的形象都是缺乏个性的,而且很难从文章中感受到父亲和孩子的骨肉亲情。而同样是写《我的父亲》,美国的孩子则会花上一周时间去完成,他们会先采访母亲、祖父母和叔伯阿姨等熟悉父亲的人,再认真地完成这篇文章,所以写出来的父亲都是富有个性的,都是带有真实情感的。可见,只有对生活认真观察、体验、思考的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读来真挚感人,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对父亲深厚的感激和无尽的爱融在了对父亲“背影”的描述中。事实上,生活中像《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何其多也,然而几人能像朱自清那样去细细体味呢?所以观察生活,并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写作中,才能使笔底掀起波澜,引人入胜。
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始终要记得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撷取丰富的课本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結合起来进行写作,必定能使学生的写作生活摇曳生姿。
[参考文献]
[1]陈海亮.让写作在文本教学中起舞[J].语文教学之友,2013(6).
[2]张炼红.浅谈生活化写作的有效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4).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