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7-06-06刘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耦合创新创业教育

刘颖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由“以技术为中心”演变为“以思维为中心”,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内容由技术层面发展为价值层面,从器物层面上升为文化层面。“互联网+”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教学、学习、管理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思维范式的更新。高校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支撑,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吸纳互联网思维,采用创客教育,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耦合;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37-04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将加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耦合,为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耦合重心的转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是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强调两者深度融合的发展形态,培育出教育的新产品、新业态,创建新型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1]。二者之间的耦合是由“互联网+”的“连接”特质所决定的,随着“互联网+”连接的基本要素及连接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耦合方式。

(一)“以技术为中心”的耦合实现了“内容网络”向“关系网络”的转变,成为重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生力量

“Web1.0时代,互联网的连接形式主要表现为‘内容网络;Web2.0时代,则主要表现为‘关系网络”[2]。“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均为“互联网+”在不同技术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关联,在演进中融合与交互并日益走向深化。

“内容网络”的技术支撑是计算机固定终端大众化和互联网进入校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进行初步融合,通过网络的推动作用,创新创业的观念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得到更多认可,出现了以汇集创新创业信息及要素的网络推广平台。由于仅仅发生基本知识载体的转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书本,网络传授载体只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特别是电脑配置、网络硬件、网络速度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实际的体验有限,教育形式尚未改变,在线教育推广力度不大。

“关系网络”的技术支撑是移动终端平民化、通信网络设施升级和网络速度换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信息及要素平台的基础上,能为学生提供创业背景、项目点子、专业化宣传、资金支持等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出现了以移动互联网企业投资和孵化业务为主线的孵化平台。“关系网络”改变了创新创业知识的原生性,由书本知识为单一性来源转变为书本知识和网络知识双重性来源,促成一批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关系网络”促成了个体之间、社会机构之间、个体与社会机构之间平等的互动,分享各种创意,创造了无限的创业机遇。互联网的重心,从内容向“人”迁移[3]。虽然“关系网络”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但仍然属于“以技术为中心”的耦合,尚未实现文化价值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二)“以思维为中心”的耦合在“服务网络”初成时,逐步渗透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引发思想观念更新

在智能终端、语义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撑下,互联网的“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演变升级为“服务网络”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多的是谋求智慧的阐释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带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并且未来将推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以思维为中心”的耦合应运而生。2011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最先提出“互联网思维”概念。随后,互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社会精英先后从各自的视角阐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小米董事长雷军将“互联网思维”归纳为“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总结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颠覆式微创新。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互联网思维”引发政府、民间的热议,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众多的研究者、教育者、创新创业培训师开始创造性发掘、诠释“互联网思维”,并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互联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耦合重心由“以技术为中心”演变为“以思维为中心”,实现从技术层面发展为价值层面,从器物层面上升为文化层面。

(一)开放、平等、互助、共享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精神品质

互联网在技术追求和成果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品质,其中,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等精神品质最为鲜明,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克服现有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和举措。

开放品质开拓教育主体、教育对象的视野。开放是“互联网+”内在驱动力,早期运用的典范是网络上的开源社区。开放强调任何主体具备一定的硬件设备都有准入资格,不设条件;强调资源利用和流动的开放性、资源配置的优化,协同效应的创造。开放为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依靠单一的主體及其资源难以全面推进的困难下找到解决思路,即培养主体的开放性、资源利用的开放性。

平等品质激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活力。平等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4]。平等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品质,强调每位创造者或参与者在开发资源平台中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每位创新创业者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焦点和网络中心,每位参与者都是围绕项目进行合作、互助,不是一种等级结构的合作模式。

互助品质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及人员的合作。“互联网+”与系列重点行为重视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各方提供己所能及的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资源流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推动人才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互助可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问题,实现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流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共享品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普惠。共享是互联网世界的鲜明特质,是基于“数字化”的传播或复制,几乎不需成本,而往往还能带来“回报”的分享。互联网上的创意因分享而被扩大,项目因分享而发展为团队项目;成果分享能激活一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共享可以将想法变成现实,将创意变为产品,将个人发展成团队,将教育成果变成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成为整合、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用户至上、互联互通、极致化、数据平台、模块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备的思维范式

“互联网+”的思维范式是指立足于互联网的精神品质、精神理念而逐步形成的固有的、稳定的、反复使用的思维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指导模型。该思维范式主要由用户至上、互联互通、极致化、数据平台、模块化等思维要素构成,决定着人们看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实践活动。该思维要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改善意识、提高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用户至上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本质,真正地落实了“顾客是上帝”这一观念。基于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平台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取全面的同类产品信息,并获得充分的购买权。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须提供个性化产品,培养自己的粉丝,通过忠诚粉丝的评价、宣传,形成产品的良好口碑,进而实现更多顾客的关注和购买。

互联互通思维是开放品质的思维化表现,是“互联网+”跨界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互联互通思维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突破自身发展,实现与各种行业跨界发展的思维;虚拟、实体自身内部之间的联通,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互之间的联通,实现产品服务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打破时空约束,实现“无线连接,连接一切;永远在线,随时互动;极高速度,极低成本”[5]。

极致化思维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极致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设计理念的个性化、针对性,满足的是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不是所有人的需求,能恰当地展现特定人群的性格特点;在产品质量上,不仅仅指向产品的物理价值,更注重在产品上灌注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使产品成为物理质量与文化传统的统一体;使用者有一种强烈的获得感,能感受到产品带来的惊喜,愿意成为产品的忠诚粉丝,并为之宣传、推广。

数据平台思维是“互联网+”的发展基石及其运作的基本规则。数据平台对网络资源的数据具有聚集、处理、应用、交流等功能,让使用者能从海量、复杂、迅速变化的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真实数据,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洞察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同时,通过数据平台的打造,形成数据平台运营机制及规则,聚合多边力量,构建利益攸关、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模块化思维是“互联网+”内在个性化发展及探寻潜在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互联网+”行动不是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取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而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新产品、新业态。模块化思维强调把“互联网+”各产业的发展分成若干模块,分析、突显模块属性,并反映到每个生产阶段和具体产品上。同时,模块化思维还表现在划分消费群体,细分消费市场,寻求潜在消费热点。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互联网+”的策略

“以思维为中心”的出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不单单把“互联网+”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也将其作为构建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具有普遍认识论意义的互联网思维,将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特色鲜明的思维规范、模型或模式。

(一)高校应以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支撑,解决教学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顺利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校园为基础。首先,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虽然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但是仍需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其次,高校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开发、整合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打造由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资源库、创新创业案例数据库、项目点子数据库、知名专家资源库等构成的大数据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创造便捷的条件。再次,高校应建立与线下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相对应的线上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跟踪调查等个性化服务,同时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践平台、跨界交流合作平台等,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二)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解决教育理念落后、师生意识欠缺的问题

“思维的变革是更为根本的变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层次的契合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相互融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将互联网思维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体系之中,为自身发展提供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世界观。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开放、平等、互助、共享等精神品质,使其与自由、民主、公正等现代教育理念呼应;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范式,为其注入鲜明的互联网思维规范和行为模式。此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才会清晰、明确,教育目标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7];教育落脚点就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使学生在平等、互助、共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

(三)高校应运用互联网思维范式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跨界”教育工程,师资结构、知识模块、创意实践等都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知识等资源去协同完成,而互联互通思维范式、数据平台思维、模块化思维却能给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新视角。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优化、整合教师资源,积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建立一个由高校、企业、政府、创业投资公司等领域的知名人士构成的专家资源库,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提供优质的专业人才。知识内容融通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常识性知识、专业技术性知识和管理、金融、法律等知识,储备创新创业的基本常识,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协同育人。创意实践方面,高校可以将学生创意、政府政策、风投资金、网络平台等资源组织起来,协同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去实践。

(四)将创客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类型,建立健全教育课程体系,解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仅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技术,而且重构了学习、教学、管理的行为模式。MOOC平台、B2B 平台、B2C平台、C2C平台、SN平台、O2O模式等新型教育平臺或模式的出现,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教育还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发展的直接成果,强调发挥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的教育功能,在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创意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创造中创业”。创客教育有效地利用了社会中的创新创业资源,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耦合创新创业教育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