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7-06-06徐艳杨玉芹王少敏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出血性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徐艳 杨玉芹 王少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连云港 222002

·护理园地·

心理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徐艳 杨玉芹 王少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连云港 222002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手术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认知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采用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和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2组疗效。结果 经过6周护理和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测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

抑郁;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其在脑卒中急性期的发生率高达25%~60%[1],且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PSD患者不仅出现精神、心理和行为障碍,如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睡眠障碍、兴趣减退、食欲不振、精力不足、主动性差,而且会延缓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脑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PS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导致患者肢体功能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对64例出血性PSD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对出血性PSD的康复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03—2014-10间首次急性脑出血发病128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79 例、女49 例,年龄46~71岁。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颅脑CT或MRI诊断明确。(2)排除意识障碍、失语、失认、无器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无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症状或既往有精神障碍、家族遗传史。(3)无严重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伴发疾病。患者发病经血肿穿刺外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经医师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中轻度抑郁(HAMD评分7~17分)69例,重度抑郁(HAMD评分>18分)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检查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并给予:三环类(阿米替林、丙咪嗪);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丁);精神兴奋剂(利他林、苯丙胺);非经典抗抑郁药曲唑酮、米安色林等治疗。给予用药指导并告知患者一些常用抗抑郁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疗程、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对照组在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机体功能训练: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做好患肢功能位摆放,纠正不良体位。制定切实可靠的训练计划,在治疗抑郁的同时,每天给予患者按摩、理疗、动作训练,并保证训练时间,使患者由开始的被动训练到后来的主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功能锻炼等基础上采用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1)认知干预,增强患者信心: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尤其应该注重心理评估。之后护理人员以自身掌握的医学知识,从护理专业的角度,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与社会背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脑卒中后易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使他们对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治疗护理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达到科学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使患者认识到只要坚持治疗、坚持功能训练,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以利于抑郁状态的缓解。(2)心理干预:在护理患者时,对其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促进患者自觉地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采用单独及集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包括:与患者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危险因素、不良情绪的干预方法、心理疏导的方式、指导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目的使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机体免疫力,全身心投入治疗中。认真分析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及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干预措施。注意发现患者的爱好与兴趣,诱导患者开展自己喜欢的功能训练,引导其讲心里话,鼓励患者多与家属及朋友交谈,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3)调动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力量:护理人员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家属多关心、多鼓励患者,经常陪伴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配合医院的治疗,多与患者单位联系,尽可能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4)运用音乐反馈疗法:通过音乐刺激患者主观情绪状态有明显改变,自觉更加健康、平静、心情更加愉快,更少的情绪波动,改善抑郁状态。(5)安全护理:PSD严重的患者疑虑、恐惧心理明显,住院期间应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防止自伤、自杀倾向,必要时清理床单位周边物品,家属留陪,给予警示牌提示,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发生。

1.3 效果评定 全部患者均于治疗6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0~15分为神经功能轻型缺损,16~30分为中型缺损,31~45分为重型缺损[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采用Berthel index(BI)指数法,>60分为良,60~41分为中,≤40分为差[3]。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50分为患肢严重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严重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等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2 结果

经过6周护理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NFA、FMA、FMA等各项测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HAMD及神经功能康复测评指标结果比较(分,±s)

注: 与对照对应项比较*P<0.05,**P<0.01

3 讨论

PS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PSD的发生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影响,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本次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轻度和重度抑郁患者在治疗6周后各项测评指标均明显好转。其原因在于:在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中全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状况,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找到引起抑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不仅使护理工作更加细致规范,更有利于及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4],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使患者在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中能够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1] 兰月,徐光青,胡昔权,等.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2 768-2 77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82.

[3]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2-26.

[4] 范晓禹, 张桂玉. 认知行为多层次干预护理对卒中后抑郁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12):1 471-1 474.

(收稿 2016-12-09)

R473.6

B

1077-8991(2017)03-0098-02

猜你喜欢

出血性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