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中朗读的培养
2017-06-04梁新亮
梁新亮
【摘 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声声清脆,字字分明”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们深刻体会课文所体现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口语水平,拓展丰富的想象力。对此笔者从朗读培养语感和从多层次的朗读中掌握技巧两方面去阐述。让语文老师能正确认识朗读并充分发挥它的独特功能,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感 培养 技巧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说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感能让人对语言文字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深度理解,并能迅速吸收其中的知识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而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最有效的好方法。语文教学以教材中优秀的作品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活动正与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要让学生的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要让学生“读有所解,读有所获,读有所疑,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情”。这样,语感就能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加强。
(一)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懂文章的意思,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如教学《鸟的天堂》,文中关于描写榕树的唯美文字,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的:初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 “垂” “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引导学生品味 “不留缝隙”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边读边议边品味,感受榕树枝繁叶茂的生命之美。精读时,引导学生对“红霞退尽” “夕阳西下” “榕树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等词句,展开联想,让学生分享榕树所蕴含的“意境美”。这样,将读、议、品紧密结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领悟,既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又让学生从心底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突出朗读,激发想象,培养语感
想象是人类审美过程的举足轻重的元素,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形象思维拓展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这一元素对学生深化作文写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的意境美,使文中描写的情景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加深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尤其是朗读诗歌和那些抒情味比较浓的优美散文及记叙文。如在教学《观潮》一文中,在教学来潮之时第3、4自然段,我采用配乐法,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我饱含感情的范读,学生听完后,脱口夸赞:“好美啊!”“好壮观啊!”我顺着这一层面的感知,问:“美在哪?你能读出来吗?” 生:“我看见了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眼前就是白白的一大片”“我听到了潮水的响声,‘山崩地裂就在身旁”等。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找到浪潮的影子和力量。再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学生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当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也就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语感。
(三)抓住朗读,落实感悟,培养语感
在语感训练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如通过对原文字词的增减,替换及前后互动,并与原文进行比较理解。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教学描写“秋天”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和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秋天的样子。在“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此句中的“飞舞”一词是否可以替换成“飘落”?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感悟到“飞舞”一词实际上突出树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而换成“飘落”仅仅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这样的比较练习,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比比、读读、想想,增强学生揣摩语言的机会,他们的语感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个性化朗读,培养语感
教材在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眼里各不相同。在指导学生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中的“小柳树”低下头说的那段话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用自己内心的情感去感悟“小柳树”的“心灵世界”,然后再读。学生思考片刻后,立即有了好几种想法:有的说是难为情;有的说是对自己失望;有的说是后悔。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使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改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发挥课文语言的多元化感受,让学生从文字的表层去体会文章细腻、微妙的情感、语气以培养学生感受文章语言内涵的文字功底和语感。
二、从多层次的朗读中掌握技巧
课堂上既要发挥范读的作用,更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扬,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二)细读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精读课文,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之,朗读,是语文课的重要标志,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它的独特功能,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