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中湘绣“非遗”传承与创新探讨

2017-06-03王娇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湘绣非遗传承

王娇

【摘要】湘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人们青睐,但发展至今其传承与发展已处瓶颈。对于与湘绣有着密切关系的服装设计来说,传承及创新设计不可小觑。因此,需在全球掀起一股新中国风的同时,把服装湘绣作品市场化以迎合市场需求来弘扬并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湘绣“非遗”;高校服装专业;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湘绣“非遗”传承与创新理念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站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2015年春晚《锦绣》节目的演绎,2016年春晚一台别具一格的情景评弹歌舞秀——《山水中国美》,还有陕西华阴老腔“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与谭维维在春晚表演一幕《华阴老腔一声喊》,使传统文化再度升温,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价值取向。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热度的飙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设计不可小觑。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等艺术院校可谓文化与教育的统一体,学院艺术专业的发展是与社会背景、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艺术专业课程的安排需突显民族及地域特色的课程的设置,教师也需积极主动地传承传统文化,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来还原社会及市场需求。高等院校作为与社会对接的人才培养集中营,倍受人们的重视。

自湘绣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以来,在各方的支持与努力下,人们重新认识了湘绣,但还是存在极少人识湘绣,极少人会湘绣,极少人买湘绣的困境。逐渐地,人们说不出湘绣特点,甚至极少人问津湘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瓶颈。

高校教育与湘绣的结合没有停息过,前人对于“非遗”引进高校课堂的探讨也颇为多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把湘绣引进校园,与企业联手共建“教授+大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来研究生的研究论文也围绕湘绣文化展开研究。除湘绣之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把苏绣引入课堂,建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专业。蜀绣也与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如李凡的《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以蜀绣专业为例》提出培养专科层次蜀绣设计与工艺人才,探讨蜀绣非遗传承创新与传承。

一、湘绣“非遗”保护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结合的瓶颈

湘绣“非遗”保护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结合如同湘绣产业市场一样,优势并不突出,瓶颈仍然存在。

(一)人们对“非遗”保护意识的淡漠

以往人们对“非遗”的追求都是基于其经济价值,并非出于热爱,对深层次的保护更不会谈及。人们在追捧“非遗”的道路上大多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低端。王希杰在《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一文中谈及:“湘绣引入课堂初衷是想培养高素质的继承人。实事上,难得有年轻人在枯燥、单调且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正比的刺绣中坚持。其实,这与社会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效仿韩国、日本,采取自上而下的全民非遗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全民對湘绣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人才紧缺现象真实存在于湘绣及其他绣品行业,这对湘绣“非遗”产业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应呼吁全民认同湘绣“非遗”并自愿保护。

(二)研究的层面单一,视角不宽阔

把湘绣引入课堂的研究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侧重人才的培养、湘绣艺术品(主要从工艺、技艺方面)创新,课程的设置等同于市场中的作坊形式,以此来传承、弘扬湘绣文化,从实用设计的角度研究较少(主要为工艺摆件、旅游工艺品),更少与服装结合在一起。另一种则是文化的传承,大多作为一门艺术理论课程进行讲解,延续历史文化,充实当代文化。

(三)保护角度较为单一

湘绣作品一般陈列在湘绣博物馆中,然而高校里湘绣作品极少。我们应该像北京服装学院等优秀高校学习,开设博物馆,让全体师生不出校园就能感受“非遗”的熏陶。学习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非常注重对技术的保护。

二、传统手工艺在高校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能提高传播传统文化的生产力

回顾历史,刺绣向来靠“妈妈传女儿,师傅传徒弟”式的口口相传方式流传。如今学习场所换成了多元化知识传播聚集地的学校,特别是高校。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提炼理论的精髓,以专业课程的传授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承并弘扬传统艺术文化,在理论中提升文化价值,且为实践提供理论知识。其实高校“非遗”的传承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孔子学院,充分证明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结合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集散地

高校是文化的聚宝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这里吮吸着知识的养分,但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微。地方高校通过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态,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自愿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的传承人。

三、传承与创新措施

蔡达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刍议——基于“逻辑学范式”与“现象学范式”》一文中指出:“让众人意识到湘绣精神文化瑰宝的魅力,而不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文化视阙下的集体智慧结晶及核心价值观获得其在公众心理认同机制中的合法性和穿透力,继而将‘民族凝聚力透过‘创新传承模式与‘审美教育的纯粹向度自然内化。”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传承不创新,文化发展处瓶颈;创新不传承,传统命脉将枯竭。

高校作为文化研究的聚集地,可为产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产品研发提供理论知识。因此,基于湘绣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应立足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特色,找到教学和市场的切合点,延续传承,开拓创新。

(一)传承

传承有了,根才能延续下去,才有创新的资本。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立足学院的自身条件,培养服装专业高素质创新设计型人才,把传统的湘绣地域特色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既以服装为载体来传承传统文化,又迎合时尚的复古潮流。可见,制定符合市场符合社会的教学模式以及符合本校特色的“非遗”保护线路,走“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服装行业掀起新一轮中国传统文化热,把湘绣“非遗”引入高校教育中,充分体现了与市场接轨的理念。当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证传统文化不断升温,让年轻人从内心承认并自动接纳传统,而不崇洋媚外?我们可以在高校中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占比,增加传统文化及文化内涵的讲解,把湘绣的相关知识引入艺术理论课程中,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知,真正用湘绣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主动接纳传统文化。只有达到主动接纳的程度,才能自主传播。这才是“非遺”传承的核心。

(二)创新

郭艺在《地域文化与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探讨》一文中指出:“结合地域文化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的艺术教育交流频繁而便捷,过去人们求‘同,而今人们都认识到在教学中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求同存异是大势所趋。”

在服装设计专业中,我们可以区别高职院校,主要从结合设计来传承“非遗”,采取多元化模式作为文化传播的辅助手段,扩展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诠释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首先,把嫁衣文化导入服装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中,把湘绣文化理念植入艺术理论课程中。在面料学课程中加强对湘绣刺绣的讲解,在设计课程中着重讲解嫁衣文化并运用于设计中;在毕业设计中把湘绣嫁衣设计定为必做课题,通过设计作品打造湘绣嫁衣文化。以嫁衣文化推动年轻人对婚庆文化理念的认可,在市场中形成中式婚庆文化及嫁衣文化,从而削弱婚纱的主导地位,积极推崇中式嫁衣,再以市场带动传统理念的提升,活跃传统文化,复苏并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新的传统文化价值,提炼艺术文化核心价值观,提升传统文化。

丁永祥认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该通过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环节综合实施。我们可以聘请民间艺人授课,实现“非遗”相关知识的普及。这对丰富课堂知识是很有推动力的。

其次,根据《服装营销学》课程中湘绣营销理念的改变,划分湘绣产品等级,形成奢侈品、轻奢品、普通品三个级别,重点打造湘绣奢侈品概念(定位大尺寸高级订单绣品),辅助推出轻奢品(小尺寸高级订单绣品及高级生活品),大力制造普通品(定位耗时短、效率高的绣品及生活品)。

新的营销理念带动了普通品的诞生。这使传统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紧密相扣,传统手工艺与高频的机械生产紧密结合,有效解决瓶颈问题。因此,要对高校《服装CAD》课程进行改革,把绣花辅助软件加入课程中,配合学院引进的绣花设备,从而使刺绣作品局部机械化。在普通品中推出手工刺绣与机绣结合作品。虽然现在把电脑印画运用到底色绘制上加快了底色绘图,但绣品所需时间还是很长。若在普通品中把手工刺绣与机绣结合在一起,就能在保留原有湘绣特色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效率,大大优化产业链。

再次,加强学院专业之间的联合,构建湘绣虚拟“非遗”环境。湘绣虚拟“非遗”环境的构建整合服装设计、数字媒体、产品设计等专业优势,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性特点。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圆心,辐射数字媒体专业。用3D数字媒体技术还原湘绣,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形成。我们都知晓传统作品的保存随着年代的推移会出现图像模糊、照片褪色等情况,传统技艺的保存必须通过视频等影像资料来存储,而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声音失真等现象。这些种种都不利于“非遗”产品长久保存,而数字保存却永不失真。我们可以通过制作3D非遗文化展示短片来传承湘绣文化。

在网络信息资源高速传播的现在社会,将“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更便于“非遗”的普及,特别是利用网络这种主流传播方式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产生兴趣。因此,马静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的传播手段为非遗的传播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对话与交流平台,并且非遗数字化之后,非遗的信息变成无限的、可共享和可再生的信息技术资源,成为受众随时可欣赏和共享的人类文化财富。”

同样以服装设计专业为圆心,辐射产品设计专业。制作湘绣“非遗”产品(例如饰品、科技电子产品等),按照湘绣产品等级(奢侈品、轻奢品、普通品)分别开发相应产品;辐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家装设计的软装设计中运用湘绣元素打造奢侈品家装及轻奢品家装概念,在自然风、民族风的家装中通过软装(如摆件、屏风、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来提升韵味。

“非遗”保护并不是口号,它既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生产生活方式,是要让人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复苏并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寻求新的传统文化价值,提炼艺术文化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蔡达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刍议——基于“逻辑学范式”与“现象学范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3).

[2]王剑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院校专业建设的融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2):87-91.

[3]唐小艳.高职院校在湘绣传承与产业化的作为研究——以刘爱云工作室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成阳.“非遗”传承融入高校设计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大家,2010(10):206.

[5]唐利群.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84-185.

[6]李凡.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以蜀绣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4,10(02):33-36.

猜你喜欢

湘绣非遗传承
湘绣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
打造湘绣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
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思考
我爱家乡的湘绣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