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扩散、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关系的文献综述

2017-06-03庄观音

中国市场 2017年13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人力资本

[摘要]技术扩散,认为是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所在,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同样的技术对于不同的技术接纳者的效率是不同的,这跟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有关。文章在回顾近年技术扩散相关的文献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以及对人力资本和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人力资本

1前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为了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毋庸置疑,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内容,没有技术创新就谈不上“中国制造2025”。但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个国家或企业很难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創造出所需要的产品,而通过外部的相关活动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会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技术扩散便是外部相关活动的一种,也是技术创新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技术扩散从开始出现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扩散对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例如,同一种技术扩散到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而同一种技术对于国家内部不同的企业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固然跟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距离、经济条件、R&D投入、技术水平……有关,但从技术引进国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这跟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近几年的文献,具体地分析,从吸收能力因素对于技术扩散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来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论述。

2技术扩散的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扩散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技术扩散”的含义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技术创新的鼻祖熊彼特(1912)将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看作技术创新扩散。[1]我国学者武春友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傅家骥将技术创新扩散描述为“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2] 叶静怡(2010)从所获得的技术是否需要支付费用从而将“技术扩散”定义为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之和。[3]杨冬梅、袁岩(2012)认为技术扩散不仅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也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4]这些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认识的产生,都是可以归纳为新技术的特性及技术拥有者的行为、新技术传播的渠道、新技术接纳者的行为三个方面。

由此可知,技术扩散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与争议,这些争议出现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学者不同的知识背景、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所处的环境。这些不同的定义主要是从技术扩散不同的视角所造成的。例如,技术扩散产生的原因、技术扩散形成的过程、技术扩散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技术扩散所处的阶段等,难免会有不全面之处。而且大部分的定义都是从宏观的层面出发的,很少涉及微观层面。对于技术扩散,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探讨。

3技术扩散与吸收能力

技术扩散对于技术引进国或企业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同一技术不同的引进国或企业,技术扩散的效应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这固然跟东道国的政治制度、地理距离、要素禀赋、贸易开放程度、技术差距(曾刚、林兰,2006;别朝霞,2011;张东辉、臧成伟,2016;饶睿,2011)、技术水平、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张建清、孙元元,2011)、人口吸收能力(刘青海,2011)有关。但从技术接纳国或企业的角度来看,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李平(2011)认为发达国家技术知识扩散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最终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5]周应龙(2011)认为技术吸收方吸收相关技术的能力决定了高新技术能否溢出以及溢出的程度。内生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部门研发具有双重性:它不仅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对扩散技术的吸收和学习。因此,一个产业部门只有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吸收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知识。[6]张海洋(2005)认为本地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才能成功地模仿、吸收和消化外资先进技术,强调了吸收能力的对于技术扩散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吸收能力在技术扩散中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些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有着明显的积极效应,可以促进技术接纳者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张海洋(200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内资部门的 R&D 吸收能力较低,外资技术扩散并不显著。说明内资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使得技术扩散成功发生。李平(2013)通过对国际引文知识扩散的实证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因素对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特征,整体上,各吸收能力跨过一定的门限值后,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吸收能力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是跟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水平、R&D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等紧密相关。当然,对于技术接纳国或企业而言,吸收能力越强越好,吸收能力越强,就能更快地消化吸收所接纳的技术,也能更好地理解该技术的精髓,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4人力资本与吸收能力

41人力资本的概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他把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佟锐(2009)把“人力资本”定义为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人自身体内的知识、健康、经验和教育等能力和素质的总和,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赵如(2011)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具体分为企业家的决策作用,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销售人员与市场的沟通等方面。

人力资本最终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以及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技术扩散的目的从一开始引进简单的产品、设备、技术逐步演化为对文献知识的引进,从实在的产品和技术公式转变为对文献知识的理解。这更加大了吸收能力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高,例如,以前引进产品设备时,只需按照产品设备的说明书或将员工送去培训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而对于国际文献的技术知识吸收就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有专门的高端人才去理解文献知识的内容并将核心的知识翻译成本国语言,才能转化成所需的产品。这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人力资本逐步向高端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

42人力资本与吸收能力

从前面可知,人力资本是吸收能力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吸收能力的强弱,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更是如此。回顾以前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力资本是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符宁(2007)经过实证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正是影响技术吸收的重要因素,进口国的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水平越高,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能力就越强。李有(2008)认为人力资本是吸收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张文丽(2015)通过对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吸收水平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吸收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力资本每增加1%,技术吸收水平将增长 0257%。研究表明技術吸收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引进成果能否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技术吸收水平变动的最重要因素。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人力资本对于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在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对于吸收能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从古至今,人都是技术知识的载体。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和掌握的,也是由人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服务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所以人力资本在技术吸收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人力资本水平低的企业相比,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企业对于同一技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全面地吸收所需的技术,从而将其获得技术运用到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上,增加企业的技术存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5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文从技术接纳者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考察了技术扩散的影响,技术扩散的差异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由于技术接纳者的吸收能力不同而导致的,比如,技术接纳者的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力资本水平低等。对于技术较落后的国家和企业而言,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途径之一,所以对其给予必要的重视是有意义的。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文献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本文大部分文献都是出于国内的学者,较少涉及国外的文献;二是本文是出于横向比较,较粗略地进行了总结和介绍,而没有对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在不同的国家或企业所处的阶段对于技术扩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做论述;三是没有详细讨论人力资本对技术扩散的影响,人力资本是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吸收能力对于技术扩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之间肯定存在着关系。本文据此提出几点研究展望。第一,从纵向的视角探讨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即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第二,人力资本是直接影响技术扩散还是只能通过吸收能力影响技术扩散,这需要通过严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三,可以细分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从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国际贸易、FDI、国际引文等)的不同影响来论述对技术扩散的影响。〖HJ*5/6〗

参考文献:

[1]曹兴,柴张琦技术扩散的过程与模型: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2013,19(4):14-21.

[2]饶睿技术创新扩散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的影响——以安徽省“合芜蚌”试验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4(1):80-84.

[3]叶静怡,李晨乐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扩散[J].经济学动态,2010(6):103-108.

[4]杨冬梅,袁岩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蓝黄两区国际技术扩散效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208(12):96-100.

[5]李平,宫旭红,等基于国际引文的技术知识扩散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12):21-31.

[6]周应龙,蒙少东基于高新技术扩散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5(8):44-47.

[作者简介]庄观音(1992—),男,江西赣州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人力资本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