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田文”中受众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6-02张霄

今传媒 2017年5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受众

张霄

摘 要:“种田文”是目前“女性向”网文中的一种广受欢迎的类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受众选择阅读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爽”的需求,并且由于选择性定律,她们认为这种“爽”相比于其他类型文本是“能够得着”的,这与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对未来抱有幻想和期待有关。

关键词:“种田文”;使用与满足;受众;选择性定律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84-03

“种田文”是指以古代封建社会为背景,描写主人公及其家人日常衣食住行、鸡毛蒜皮等生活琐事的小说,即通常所谓的家长里短小说[1]。“种田文”大多以古代为叙事背景,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细节的考究,小说在内容方面抛弃了传统言情小说以爱情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其叙事中心是生存和生活,涉及许多家长里短,包括邻里关系、人情往来、柴米油盐等生活琐碎小事并予以细致描写,力图达到人情味突出,读者代入感强。

以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晋江文学城为例,晋江文学城将“女性向”原创言情小说分为“近代现代”“古色古香”“架空历史”和“幻想未来”四类,选取2015年3月30日~2017年3月30日,发表在“古色古香”和“架空历史”分类的小说,以其作品收藏数排名前100的文本进行统计。“种田文”在“古色古香”类小说中共有31部,其中“种田文”第一名《穿成潘金莲怎么破》(连载中)排在“古色古香”收藏总榜单第三名,截至2017年3月30日有26242位读者收藏;在“架空历史”的收藏前100名榜单中共40部,其中“种田文”第一名《我就是这般女子》排在“架空历史”收藏总榜单第一名,截至2017年3月30日收藏读者有86560位。

可见,“种田文”在“女性向”古代言情小说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比重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且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

在网络文学领域,门槛低、成本低、商业化程度高,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点击和订阅直接挂钩,可以说受众即为“上帝”,直接掌握着一类小说模式的生杀大权,推动着某种模式的兴起衰落。此外,我国学界对“女性向”网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种田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网络文学的受众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却未再网络文学的各个领域内进行受众细分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焦点小组法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选择性定律”较为深入地对受众在“种田文”中的阅读选择行为进行考察,从而为“种田文”的发展甚至是“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此次焦点小组的讨论者共10名,讨论时间为2017年3月28日至2017年3月29日,讨论地点为QQ讨论组“种田文探讨”,讨论者均为女性皆为“女性向”网文的读者,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根据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晋江文学城统计数据,晋江文学城男女用户比例约为7︰93,有旺盛消费力的女性用户是主力消费人群,其中18~35岁的主流消费群体占到用户总数的84%。晋江文学城用户日平均在线时间长达75.2分钟。因此,以上数据基本上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受众的选择接触行为

以上讨论者初次接触“种田文”的原因有4位是他人推荐,5位是因为某部“种田文”比较火热所以去阅读,还有1位没有看过“种田文”。

读者G:我是高中同学推荐我看的,她说非常好看,强烈建议我也要看,看完还能一起讨论。

读者D:我是从首页推荐上看到的,我读的第一部“种田文”是《明朝五好家庭》,那时候它在起点(起点女生网)的首页推荐上,月票和总票很多,那么多人看那写的一定不会太差。

也就是说,不论是通过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受众选择接触“种田文”最初的动机大多是趋于“从众心理”。

而在这十名读者中,与其他读者接触较多的人比接触少的人受到了更大的群體压力,这也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选择。

读者G:以前基本是不看古代小说的,后来群(“女性向”网络小说的读者群)里经常在聊“种田文”,我插不上话,然后就想着尝试去看,可是一直提不起太大兴趣,有好几次没看完就半途而废了。后来我高中同学强烈推荐我看,每天都在我耳边唠叨,我才耐下心看完两本,看完之后觉得其实写的还挺不错的。

这说明除“从众心理”之外,部分读者接触“种田文”还因为屈于群体压力。

而这是未知中唯一一位没有阅读过“种田文”的读者是读者I,她的理由是她喜欢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的小说,“种田文”太枯燥了,她曾经尝试去看但是最终失败。

根据“选择性接触”理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2]。不难看出,此观点与读者I的行为恰好吻合。

二、受众选择与“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那么,“种田文”到底满足了读者什么需求呢?

问及“为什么喜欢看种田文”这个问题,绝大部分读者的答案是现实世界太压抑了,她们想要在网络小说中寻找快感,通过逃避现实在网络小说中完成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完成的事,得到那些她们在现实中的不到的,从而达到“爽”的目的。

读者G:看女主角“斗”得很爽啊,斗极品婆婆,斗恶毒小姑,斗小妾,斗皇帝,女主一步一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而这种“爽”与传统的古代言情小说不同,这种“爽”是“够得着的”。

读者A:“种田文”比较“接地气”,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读起来很有代入感,女主的成功也不是因为作者的“金手指”,总之“种田文”读起来是一种“够得着的成功”。

此外,读者A喜欢“种田文”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她在小说中学到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和社会生存方式,所以她经常看“种田文”和“现实向”的小说,问及为什么不直接看严肃文学或者职场攻略,她回答:“那些‘鸡汤太没意思了,都是‘假大空,而且严肃文学太难“啃”了,网络小说比较浅显也比较实际,看起来很有故事感。”

也就是说,读者A在收货“实用”的同时另外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阅读体验,比起“纯干货”类的严肃文学和职场攻略,“种田文”更富有情节性,更能让她感到“爽”。

也就是说,这种“追求实用”本质上是虚假的,“种田文”受欢迎的核心还是满足了读者“爽”的需求。

根据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晋江文学城统计数据,晋江文学城18~35岁的主流消费群体占到用户总数的84%。这些受众都处于青年阶段,或尚未工作需要面对考试、升学、就业的压力;或刚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直面人生的残酷;或刚步入婚姻家庭接踵而至的是生活的繁琐,总之这群人都刚刚进入人生的转型期,每次一转型都给自己的心理和生活铺就一层无法摆脱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现实的种种让她们突然意识到和心理预期的不同,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当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之时,她们倾向于在幻想的世界中自我放逐,这就是她们所寻求的“爽”,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逃避,而网络小说恰好提供给她们这个幻想空间。

而“种田文”又不同于其他小说,“种田文”多描写家长里短、人情往来,讲求逻辑的严谨和细节的考究,它并不全然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琐碎和无奈的一种暗喻,因此文本所架构的时空与读者所处的现代社会有相似或相通的经验范围,读者阅读的时候会得到比其他小说更多的“认同感”和“带入感”,这是因为“种田文”傳递的无论是为人的生活道理还是实用的生存经验都使她们或多或少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也正是因为这种“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又进一步产生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使读者跟随女主角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上“人生巅峰”,代入感增强,获得的“爽”也就比一般小说更可感,这也就是所谓的“够得着的成功”。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比起那些已经对生活感到麻木的中年人,她们依然年轻,人生还有无限可能,她们仍然对未来抱有幻想,即使背负着生活的压力依然希望能够凭借己力在社会和生活中有一番作为。因此,“种田文”中一系列的“斗极品婆婆,斗恶毒小姑,斗小妾,斗皇帝”也正是满足了受众“斗争”的反抗需求。

三、“种田文”的发展历程与受众心理

然而,随着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向”网文各种类型层出不穷,除“种田文”还有众多类型也因为满足了读者“爽”的心理而红极一时,然而大部分却最终昙花一现。“种田文”之所以能“红”九年还在于它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到目前为止,“种田文”一共经历了“平凡人物琐碎小事(主角主要为远离政治中心的小人物,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努力生存下去)”“嫡庶宅斗争取命运(‘嫡女‘庶女嫁得良人,赢得大家族尊重)”“左右天下成就大局(主角多为达官显贵家族的女眷,立于朝堂之上改变国家命运实现人生价值)”三个发展阶段。

我们将以上“种田文”三个阶段的叙述模式转变提供给10位讨论者,尤其是读者B、D、F、H她们网络小说阅龄长,几乎是见证着“种田文”的一步一步发展,对上述叙述模式阶段性的转变都表示确有感受。

读者B:如果“种田文”只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或者第二个阶段不做转变,我当然不看了。每天都是家长里短,今天吃了什么明天做了什么新衣服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只停留在第二个阶段,每天斗来斗去,虽然看着很爽但是很快就会累,这和以前的“宫斗文”差不多,刚开始看着挺有意思,后来多了就不想看了。

也就是说,“变”的确是使“种田文”保持九年之久新鲜度的法宝,当第一阶段的“种田文”出现时它还只是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小众文体,而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斗”字满足了众多读者的追求“爽”的心理进一步扩大读者群,而到了第三阶段,女主角“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完全给想要在网络小说中“避世”的读者构建了一个自我满足的“e托邦”世界。其背后折射的,就是读者“求新求变”的心理,这也是一个欲望不断被满足的过程。

那么“种田文”已经历时九年之久,受众那种“够得着的爽”的需求完全被满足了么?

在问到现在是否还喜欢看“种田文”这个问题时,大部分读者都表示她们依然会看,她们还没有看够。其中读者A认为她依然还能从“种田文”中学到知识;读者C、G表示现在已经有“种田文”加入了“随身空间”“悬疑推理”“甜宠”等新元素,也十分有趣。

也就是说,这种“够得着的爽”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而“种田文”中加入“随身空间”“悬疑推理”“甜宠”等新元素已经满足了她们“求新猎奇”的心理。

而读者B、F和H则表示自己准备或已经在减少阅读“种田文”的频次,甚至已经抛弃了“种田文”。我们发现,不同于其他读者阅龄较短,读者B、F和H都是阅龄较长,几乎是见证了“种田文”从出现到风靡全过程的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她们对于网文的模式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力。

读者B:现在“种田文”同质化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质量层次不齐,我已经不扫文(大量地快速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并作出简短评价),我只看别人推荐的很经典的。

读者F:“套路”太深,都是一个模式,暂时看腻了,换换口味。

读者B和F因为对“种田文”的阅龄比较长,在目前模式固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这种“够得着的爽”已经暂时得到满足,而假设一旦有新的模式变化,她们表示依然有兴趣继续看下去。也就是说,其实“爽”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只是目前作为导火索的“新奇”已经燃完,一旦“种田文”的叙事模式发生转变,她们心中对“爽”的渴望将会被重新点燃。而对于这种见多识广的老读者来说,“种田文”中加入“随身空间”“悬疑推理”“甜宠”新元素并不能称之为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不足以吊起她们的胃口。

读者H:我以前也挺喜欢看的,我看了九年,现在不但不看种田小说都不看了。以前看小说觉得很过瘾,但是后来年龄大了发现了做梦是会醒的,小说里写得再好在现实中也没有用,反而对比小说让你觉得更不开心。

而对于读者H来说她已经抛弃了“种田文”,甚至已经抛弃了网络小说,可以看出,读者H同样也是有着多年阅龄的老读者。同样抛弃了网络小说的还有读者J,但是她不同于读者H,读者J是因为工作繁忙,如果有机会她还会重新开始阅读。而读者H的年龄是十位讨论者中最大的一位,已经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不再对社会抱有幻想,小说的欢乐和现实的残酷的对比使她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感,她开始清醒地意识到“种田文”中让你感觉到“爽”的“麻醉功能”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甚至对于读者A提出的能从“种田文”中学到知识,她也持有不同意见,“小说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的确是有些小说写的很现实,但是小说里女主遇到困难总有男主男配来搭救化险为夷,现实中有么?”

也就是说,她不再看“种田文”的原因并不是“爽”得到满足,而是已经不再有这种需求。

四、结 语

綜上所述,受众接触“种田文”的动机多是出于“从众心理”或“群体压力”,而是否进行长期阅读则与“选择性接触”有关。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选择阅读“种田文”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爽”的需求,并且由于“种田文”与现实社会有着相似或相通的经验空间,从而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使得读者对该类文本进行选择性理解和记忆,而对文本的选择性理解和记忆又使得读者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从而跟随主角近距离感受那种“够得着的成功”。联系现实,读者对这种“够得着”的“爽”的追求实际上与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对未来抱有幻想和期待有关。

表面上,“种田文”因为叙事模式发生变化而吸引读者,然而本质上还是因为读者有“爽”的需求,只要受众对于“爽”的需求一直存在,“种田文”就不会缺少读者,而这一点对“女性向”网文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昊.新世情小说的复兴——浅谈“种田文”的走红[J].当代文坛.2013(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吴小玲.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