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到纪录片
——论纪录片的本事与故事
2017-06-01李炳钦
李炳钦
从生活到纪录片
——论纪录片的本事与故事
李炳钦
英国学者利萨·泰勒和安德鲁·威利斯在《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一书中写道:“毫不夸张地说,叙事无处不在。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素材组织为叙事结构的努力实际上贯穿了所有看似散乱的文化实践:只需列举其中的一些例子,如对话、宗教、历史、舞蹈、诗歌和电影。大部分媒介产品是由叙事构造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好莱坞电影、电视的‘脱口秀’、女性杂志的内容部分、报纸里的文章——全都组装成连续的故事顺序。”[1]泰勒和威利斯看来,叙事行为贯穿了人类所有的文化实践,那么人类的叙事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素材组织为叙事结构”,就是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无非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事实上,我们所了解和知晓的一切事情,除非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都是被叙述的,要么通过媒介得知,要么被人告知。
为什么人类的叙事行为会如此普遍?这是因生活中的事件时时都在发生、处处都在发生着,比如昨天某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地震,今天某个演员发生了绯闻,明天某位总统将出访某个国家……等等。这些在生活中自然发生着的事情都可能被人叙述,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正如曼纽尔·阿尔维拉多等人所认为的,“任何东西都是被叙述的——一场比赛,一次出生,一次葬礼,一顿饭,谁谁说了关于谁的什么话,昨天、今天以及明天可能发生什么。”[2]生活事件的普遍存在决定了人类叙事行为的普遍性。如同生活事件的普遍存在一样,人类叙事行为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类的叙事行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最简单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话、对话、回忆等,较复杂的有各种文学艺术的样式如小说、诗歌、戏曲、电影、杂志上的文章、新闻等,纪录片是其中较复杂的叙事形态之一。
本事即生活
不论何种叙事形态,都必定取材于生活中的事件。我们把这种在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事件称作“本事”。换句话说,纪录片的本事就是原生态的生活,它是纪录片文本故事的素材。李显杰认为:“所谓本事,是相对于本文故事而言的。生活中所发生的大量事件并非都能作为故事本事而被人讲述,人们只讲述那些与自己的生活利害、思想情感、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有密切关连的事件与行为。换言之,只有那些被故事‘叙述人’选中的,作为本文故事的素材对象和具有历史背景而与本文故事相映照、相联系的事件,才可以称之为故事本事。”[3]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生活中的本事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纪录片文本故事的直接构件。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的文本故事不是创作出来的(这一点与虚构叙事有本质的不同),而是通过选择生活事件而组装出来的。
那么,何谓生活事件?李幼蒸认为:“人类生活由各类事件组成。事件,即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无数事件在时间和空间内的组合即历史;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的描述即历史记叙。记叙的对象可以是真实事件,但也可以是想象事件,后者即为通常所说的‘故事’。”[4]从数量上看,生活事件远远大于文本故事。在纪录片叙事中,并不是所有的生活事件都能选进文本故事里来的,纪录片人张以庆在制作《幼儿园》时,拍了500盘带子的素材(本事),而最后成片只有1小时的作品,绝大部分素材都被舍弃了,只有极少一部分被导演认为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素材事件才有资格进入《幼儿园》的叙事序列,从而构成《幼儿园》的文本故事。这里必须注意,一般说来被纪录片选中的生活本事的原貌,并未经过作者的夸张变形和虚构改造。所以所谓纪录片的创作更多时候有点类似于堆积木或插花工艺,导演的功夫体现在选择生活事件而非创作事件上。正如郭清华所言:“我必须有选择,这也是切合生活的,生活本身就是选择。”[5]
我们之所以说纪录片创作关键在于选择生活事件而非创作事件,这是由纪录片的非虚构本质决定的。但生活事件都是真实的存在,并非所有真实的事件都能被选择。那么纪录片人应该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符合你所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是冲淡或根本违背主题的东西。孙曾田在谈到《最后的山神》中事件的选择时说:“既然已经确定要展现鄂伦春民族的心灵,那么生活中哪些情节和场面最能反映其心灵世界,哪些不能甚至相反呢?我作了很多思考,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猎杀动物和爱惜动物是他们生活和感情的正负两面,都具有真实性。对于我们来说,是要看哪一方面更具有表现价值,也就是说哪一方面更能表现心灵的真实。鄂伦春民族以其与自然和谐为心灵特征,那爱惜生命的一面就更能表现这一特征。在以后的拍摄中,我们大量地抓拍了这方面的一些情节和细节。相反,考虑到电视特点,猎杀场面在屏幕上的刺激性会影响人们对本片主题的接受,就把狩猎情节减到了最小,我想,选择具有表现价值的人物活动情节和细节,该是纪录片拍摄中最难也最重要的课题。”[6]孙曾田的经验之谈实际上道出了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选材要求。
除了必须顾及主题因素之外,还必须选择那些处在时间节点上的素材事件,或者处在生活转折处的一些事件,因为这种时候往往最能激发事物的本质并有利于构筑情节性的故事。比如表现一个小孩上幼儿园,入园的第一天,在幼儿园第一次吃饭,第一次上课,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受到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等等。这些时候往往能使小孩自然表露出天真本质的一面;对于纪录片叙事而言,也是最能构成情节性的有效素材。
但是对素材事件的准确选择只是纪录片最基本的要求,要使纪录片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叙述者选择的素材事件仅仅符合主题和故事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察所选素材是否拥有丰富的蕴涵和引人思考的隐喻性效果。美国纪录片学者麦可·雷毕格也认为“反映真实的迷人之处”至关重要:“似乎对于纪录片的可能性几无限制,不过纪录片的精髓乃在于深切敬重真实并反映真实的迷人之处,与逃避主义式的娱乐绝然相对,它信守的是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性。”[7]雷毕格所谓的“真实的迷人之处”就存在于生活本事之中,存在于“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性”之中。深切地敬重真实是必要的,但“单纯呈现真实是不够的,那只会让片子流于不痛不痒并且枯燥无趣。你应当开发出比题材更多且超出观众预期的东西。”[8]
那么,雷毕格所谓“比题材更多且超出观众预期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他认为是一种具有隐喻性质的东西。他说,“对于你片中的人物如果你只是个别在功能上描述他们是不够的,如果你也能发掘他们做为一种‘隐喻’的性质,那更会大大有益。”[9]是的,纪录片的意义不能止于由生活事件构筑的故事本身,它必须拓展更多的寓意,以引人思考,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怀斯曼的《医院》表现生命的解救或者逝去,让人想起天主教所说的“炼狱”;尼古拉·菲力贝尔的《是与有》表现法国一个乡村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张以庆的《幼儿园》再现一个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生活图景,又令人忆起孩提时代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和艰难;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纪录候鸟集体迁徙的故事,吕克·雅克特的《帝企鹅日记》纪录南极大陆冰雪世界中帝企鹅顽强生存与繁衍的故事,则给人如此强烈的寓言般的心灵震撼。这些都体现了隐喻的魅力。尽管纪录片的故事是由真实的生活事件组合而成,但我们一点也不能忽略它的丰富蕴涵和隐喻价值,就像这些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
故事是什么
“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词语。可以说人们从小时候开始就浸染在充斥着故事的环境里成长。美国电影学者戴维·波德威尔说:“故事包围着我们。童年时,我们从童话和神话中学习;当我们长大时,我们读短篇故事、小说、历史和传说。宗教、哲学、科学经常借助典型的故事:犹太——基督教传说有它的圣经(一部庞大的叙事作品概要),科学发现也被描述得如同实验者尝试和获得进展的童话……甚至报纸上的文章也被称之为故事;当询问事情的时候,我们会问:‘故事是什么?’即使我们睡觉的时候,也不能避开故事,因为我们常常像体验小型叙事似的经历我们的梦,并以故事的方式回忆和复述它们。或许,叙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10]
波德威尔所说的“包围着我们”的故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虚构的故事,也包括真实的故事。不论真实还虚构,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们伴随并且滋养着人类成长。不断地讲述故事、倾听故事,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理所当然,作为人类构筑的故事世界中的后来者,纪录片也当以它独特的叙事方式而拥有认知世界的一席之地。
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故事与前面所讲到的事件以及叙事是什么关系?纪录片的故事又有何独特性质?
关于故事的界说有很多,塞默尔·查特曼在论述叙事理论的元素时指出故事是叙事所描述的内容,是“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11]
热奈特认为,故事“它指的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12]
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一书中则这样界定说:“故事:叙事中发生的许多不同的事件。故事与文本并不是一回事情;某个特定的故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文本来讲述。例如,在电影里,很多故事都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例如《猴王》就有两个版本,《一颗明星的诞生》有三个版本,更不用说在不同的标题下讲述同样的故事了。基本故事是一样的(或者非常相似),但每次的讲述都有些不同,用的是不同的演员,强调的是不同的主题,等等。”[13]
在众多的界定中,米克·巴尔的阐释比较切中肯綮。她说,“故事(story)是以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素材。素材(fabula)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事件。事件(event)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14]透过米克·巴尔的连环阐释可知,故事是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来的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事件。这里有三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故事是被讲述出来的,也就是米克·巴尔所说的“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来的”;其次,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第三,这些事件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这也是检验一串事件的组合段是否故事的三条标准。实际上任何故事都必然符合这些标准,否则就不成其为故事,而是一些杂乱无章、不成序列的事件堆积而已。戴维·波德威尔在《电影艺术导论》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请看他的描述:
“一个男人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一面镜子打碎了。电话铃声响了。”
我们很难确定这是一种叙事。因为我们不能推测出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性和时空联系。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对同样事件的一种新的描述:
“一个男人和他的老板干了一仗;当天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他仍然非常愤怒,以至于刮脸的时候打碎了镜子。后来电话铃声响了,他的老板在电话中向他道歉。”
这时我们就有了一种叙事。我们能够联结这些事件发生的空间:那个男人先是在办公室,然后是在床上;镜子是在浴室;电话是在他屋子里别的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理解那三个事件是一连串原因和结果的组成部分。与老板的争吵是不能入睡和打碎镜子的原因;老板打来的电话消解了这一冲突;叙事结束。在这个例子中,时间也是重要的。睡不着觉发生在打碎镜子之前;几次变化都发生在电话打来之前;全部活动贯穿于头一天到第二天早上……[15]
这样的例子在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普遍,因为纪录片的故事本来就是从庞杂的生活事件中“剪”出来的,或者说是从日常生活中“挑选”出来的。田壮壮导演的《德拉姆》,其素材本事源于云南怒江流域长达90公里的一段区域间,素材芜杂而散漫,事件不计其数,而且彼此缺乏关联甚至互相冲突,如原住民中既有在动物死后为其超度亡灵的善良质朴之举,也有杀妻的残暴行为。如何叙述这段茶马古道上的故事?作者采取了空间结构的方式,沿马帮行进的路线逐一呈现故事的内容,使得全片故事形散而神聚,自然而流畅。
纪录片故事的特点在于它所叙述给观众的故事是真实性的,不是杜撰的。在众多讲述故事的叙事样式中,纪录片的故事以其独特的面孔与其他样式的故事相区别,它的具象性类似于电影却比电影更真实;它的真实性类似于历史传记却又比历史传记更具象。真实,是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共同理想,但电影追求艺术真实,纪录片则追求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电影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真实感”,是一种艺术效果,即看上去感觉像真的一样;纪录片所强调的则是一种“真实性”,即从内容上尽可能逼近事实,它的素材往往是真人真事。由于追求的不同,二者所叙述的故事存在质的差异:纪录片的故事是真实的,生活中或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而电影的故事是人为虚构和编造的;纪录片的故事是拍出来的,是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构成的,其事件是从生活本事中选择出来的,但电影故事却是表演出来的,是根据生活编撰的;纪录片故事看起来更符合生活本身,一般没有故事片那样戏剧化的强情节,电影故事则在导演的刻意安排下充满悬念和情节的戏剧性色彩。电影和纪录片虽然都强调生活的重要性,但二者对生活素材的利用却根本不同:电影只是把生活素材当作一种创作的依据和参照,决不会拘泥于生活的本来面貌;纪录片却把生活素材直接当作自己故事的构件。
总起来讲,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线;没有真实性,纪录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德国学者埃尔文·莱塞强调说:“不论一部纪录影片是直接使用语言表述或是通过造型、通过材料的展示来表述;也不论观众是否被要求表态,影片制作者的态度是否明朗,被唤起的感觉只有一个:影片打开了一个‘眺望真实的窗口’。一部非虚构影片总是在直接间接表现真实,同时尝试着在这个真实之中寻求真理。”[16]真实性,是纪录片必须遵循的起码的底线。既然纪录片是“眺望真实的窗口”,如果失去了真实性,我们还能指望从这扇“窗口”里眺望到什么?
注释:
[1][英]利萨·泰勒, 安德鲁·威利斯.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北京大学出版, 2005.62
2018年肥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销量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推进和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传统农资销售渠道正面临考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服务平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传统企业渠道下沉。2018年,当肥料企业纷纷加紧布局、对接资源还未收官,终端角逐已经开启。
[2]转引自[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 2005.62
[3]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32
[4]李幼蒸. 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151
[5]郭清华. 电视纪录片的策略. 见《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1)
[6]孙曾田. 心灵的真实纪录∶ <最后的山神>创作谈. 见《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1)
[7]麦可·雷毕格. 制作纪录片.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第23页
[8]同上,第71页
[9]麦可·雷毕格. 制作纪录片.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第71页
[10]转引自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 第27页
[11]塞默尔·查特曼. 故事和话语(导言). 载《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 新华出版社, 2004.590
[12][法]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6
[13]伯格.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4
[14]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4
[15]参见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 第30页
[16][德]埃尔文·莱塞. 合法的手段. 见《世界电影》, 1993(3)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 叶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