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竞天择和人定胜天

2017-06-01王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王丹

摘要: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其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育者保持良好的教育心态需要充分地了解受教育对象,并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要掌握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全面地评价学生,杜绝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鼓励学生变优势为特长,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普通教育学;物竞天择;因材施教;主观能动性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07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25-03

一、社会发展规律

从宇宙变迁到人类社会的变革,“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种“发展”看似变化万千,实则遵循着一定之规。达尔文提出了以“物竞天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赫胥黎在《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综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物竞天择”很好的诠释了发展规律。与之相反“人定胜天”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这种观点极大程度地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我国是“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思想。这两个观点的交锋是在探讨“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是长期的,也是很充分的。最终我们认同物质是第一性的,即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物竞天择是主旋律,但人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求在“天择”的过程中尽量不被淘汰。但是我们需要认清,如同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一样,淘汰是绝对的而存续是相对的。只有不断的淘汰,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

二、教育发展规律及现状

(一)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而且相对于物种的灭绝,教育的淘汰柔和得多,它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分层、分流。在基础教育领域之中,学习力与教学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力与教学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力与教学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整个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对矛盾的运动中,学习力决定教学关系,而教学关系又反作用于学习力;教学关系不仅要适合学习力的状况,更要改善学习力的状况,才能更好地促使学习力的不断发展。家长和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正视规律,同时合理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学习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二)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关系中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组成部分,其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决定了教育关系是否符合当时学生学习力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力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还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因此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必须是动态变化的,与时俱进的。我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决定了我国教育也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势在必行,这需要对我们的教育国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首先从家长的角度分析。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三十余年,家庭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经典的4-2-1模式,即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这种结构使得家长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将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最终形成了“输不起”的心理。这时“人定胜天”自然而然的扎根在了家长的脑海里,认定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教育出所谓的“高材生”(即高分学生)。体现在社会现象上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年轻人眼高手低,蓝领阶层人员紧缺,最终宁可选择啃老”。这些现象是家长“以体力劳动为耻”思想的写照,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现实能力导致的。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硕士、博士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充分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科学地分析孩子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近10年,由于數学是所有自然科学中公认的最为抽象的学科,所以总是有学生尽管学习态度端正,老师和家长也非常关注,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家长一味地关注成绩,否定学生的努力,时常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从选择放弃学习。而且这种放弃往往不是仅仅一个学科,是学生丧失了自信心的全面放弃。作为未成年人,偏离了学习的主旋律学生可能会过早进入社会,在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情况下变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更有甚者开始了犯罪。

从教师角度分析。家长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替代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极度关注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正向的,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教师提出的需要家长配合的教学任务非常支持;反向的,家长不认可孩子的相对落后,不能接受孩子成为班级中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现“学不会就是老师没教好”的论断。还有很多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工作业绩画等号,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来自于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导致有的教师也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脱离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划一性的教学目标,对学力较弱的学生通过不断的机械训练以达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考试成绩。这种做法往往在早期就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变为做题的机器。例如在中考中,满分600分,有为数众多的学生总分超过590分,七科考试扣分不到10分,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有一些优质初中对其中考高分学生进行跟踪分析,他们进入高中后的成绩往往呈下降趋势,在高考中竞争实力也并不超群;同样各地高考状元在进入大学、融入社会后也往往并不耀眼。归根结底是教育目标功利化——只重分数不重能力;教育方法机械化——没有实现因材施教,没有发挥学生的特长,没有尊重学生的特点将优点扩大,而一味的强调弥补弱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认同“短板理论”,即认为学生学习中的短板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将学生的综合水平规定为“短板”的高度,即便其他方面有了非常出众的潜力,其综合水平的评定仍然是不理想的,所以大家举全校全家之力来弥补学生的“短板”,学生的“长板”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体会到成功,总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积极性消耗殆尽。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人们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需要自己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不需要多出色,只要“样样通”即可。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科学、精细,分工合作是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在合作中如何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特长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这也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点,变“短板理论”为“长板理论”,即根据个人特点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专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长板”,学生有了丰富的成功经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未来提高学习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有力保障。

三、如何调整教育者心态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育者的心态调整势在必行。只有教育者有端正的心态,才能防止出现披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才能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一)给家长的建议

为了做到科学合理地关注孩子、教育孩子,家长们首先要认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不能将孩子作为学习机器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家长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同时也要适度了解其他同龄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形成科学合理的预期,杜绝揠苗助长。现在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同龄孩子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得所需的信息:第一,家长们可以多和教师沟通,教师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可以补充家长单纯掌握学生在家表现的不足,而且教师同时关注多个同龄受教育者并且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有充足的认知,能够给家长提供科学的参考。第二,家长们可以阅读介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第三,家长们可以建立多家庭活动小组,增进对不同孩子的了解,更加科学的评价自己的孩子。

(二)给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主体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更新。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该校从2001年在熊梅校长的带领下,开始践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将学生评价多元化,十年磨一剑,附小的“学生像”逐渐清晰,他有自信、兴趣广,视野宽、思维活,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后劲足。2014年该校在于伟校长的带领下,东师附小人将传承与创新并举、建设与发展同步,全面践行“率性教育”办学理念,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正是因为有着科学的教育理念,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该校成长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并且正在向有国际影响的学校行列迈进。

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第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即针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第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即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差异布置适合的作业,确保不同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作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制定全面的评价机制。评价维度要全面,要结果与过程并重。比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业考核成绩等角度;同时学业检测可以分类考核。例如一年级数学可以从量感、口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样学生就能众多评价条目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最大程度上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由于受教育者是人,他们必然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可能消除,这使得教育不能统一化、机械化。教育者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对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并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身条件下得到最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主动质量管理理论与工匠精神应用研究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