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基于隐性知识学习视角

2017-06-01张彩娟张棉好

职教通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显性职校隐性

张彩娟,张棉好

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基于隐性知识学习视角

张彩娟,张棉好

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故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从隐性知识学习角度分析可知,职业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的养成都经历着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化,其中,工匠精神的养成在职业技能学习准备阶段可初步社会化,模仿阶段可行为外化,练习阶段可意志整合,熟练阶段可情感内化。由此,其培育路径可从职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建设、顶岗实习、社会舆论下催发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四方面来着手。

职校生;职业技能;工匠精神;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而后,各路媒体隆重推出“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使得工匠精神走进人们的视线并被认可。工匠精神强调对产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讲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并始终保持专注、耐心,不仅敬业,而且专业,是从业者的一种行为表现及价值取向。其价值意蕴在于从业者追求完美的理念,对产品不断追求高品质,目标在于不断创造精品,其实质隶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又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准职业人,且职业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隐性知识的内化习得,而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故可从隐性知识学习视角,对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职业技能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应然与实然分析

(一)应然追求: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为全面贯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与“优质制造”的转变,故随着智能化生产系统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具体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劳动者,以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品升级与企业转型。[1]因此,现阶段我国为打造技能强国,非常重视对专注而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弘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并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造就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则需加强内涵式发展建设,以培养既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又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2]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产品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而且,还体现为对工作的耐心与热爱,这些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时势所需。

(二)实然需求: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自我价值的提升

工匠精神强调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由于职校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然后,企业以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与职业态度来决定是否聘用.因此,对于职校生来说,在职业技能学习中融入工匠精神,将有助于他们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养成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热爱从事的职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提高生产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效果,并使企业形成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组织价值观和宗旨,并外化为一定的组织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最终达到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以此又可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3]这样,个人也能从中获得高成就感,进而信心倍增,努力地完善自己,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这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倡职业教育应成为能使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促进劳动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相一致。故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求真务实地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及个人价值提升。

二、职业技能的内涵辨析

职业技能是技能的下属概念,要理清职业技能的内涵,就要先对技能的内涵进行分析。《心理学大辞典》定义,技能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练习而构成的智力行为方式与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有学者指出,技能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符合规则的活动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4]关于技能的解释有很多,整合起来分析可知,技能并不是先天性行为,它的形成需要合乎法则,并通过后天不断地练习,可分为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在人脑中通过内部语言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动作技能是将一系列外部动作按照一定的步骤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心智技能属于观念性强、内隐而又简缩的思维活动,而动作技能属于物质性强、外显而又易扩展的操作活动。由于心智技能对动作技能具有调节作用,是动作技能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的外现,故二者的联系在于技能的掌握需要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可将技能概括为由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内隐性心智技能与外显性动作技能的统称。

由以上对技能内涵的解析可知,在心理机制层面,职业技能指在职业活动中,个体在已有的专业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规则性的认知与行为操作活动方式。它可分为内隐的心智技能与外显的动作技能,由于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反复的机械练习,其中,也蕴涵着心智技能的调控,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有序而准确地对操作活动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变革。这也说明,心智技能在技能学习中处于主导位置,故职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疏到熟练的转化过程,其习得是从业者由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需经历准备、模仿、练习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养成

1985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根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在他看来,隐性知识就是指那些还没有被语言表达出来的,或难以言明及用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而后,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与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均从个人视角来认识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其中,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用语言所不能解释的,它只能通过演示来证明自身的存在,领悟与练习是其主要的学习方法[5];斯腾伯格认为,隐性知识指一般不需要他人帮助的、且以行动为导向的程序性知识,其有利于促进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6];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难以运用系统性概念加以表述。它具有高度个人化,且难以规范化的特征,故它约束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环境,如个体的思维方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不易传授给他人。[5]他也指出,隐性知识及其环境对于知识创造和共享意义重大。而且,在隐性知识的认识基础上,他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见图1),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由以上三人的观点可见,一方面,隐性知识具有难以描述、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偶然性、相对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中的一部分,属于意识形态中品德学习的概念,它的养成需要经过从认知到行为再到意志,最后到情感的不断升华。下面,基于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知识转化的SECI模式,聚焦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四个阶段,对分阶段养成工匠精神进行分析。

(一)职业技能学习处于准备阶段时工匠精神的初步社会化

职业技能的养成需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故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初期可视为心智技能的知识储备阶段,主要是了解技能掌握的规范要求。与此类似,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观念,个体工匠精神的养成应是个体在感知其重要性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展开的。在隐性知识学习中,这一阶段可看作为初步社会化阶段,该阶段是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知识社会化过程。这一阶段的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思维空间,在传递过程中难以言明,不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的,比较零碎,缺乏整体感和序列性,再加上隐性知识自身的默会性,故在该阶段,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或任务,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可让人们自身感知的方式去揣摩、领悟。[5]因此,在职业技能学习的准备阶段,工匠精神的初步社会化除了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外,可将学生置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学习对象的精神风貌。

(二)职业技能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时工匠精神的行为外化

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后,就进入了模仿阶段,即对前一阶段习得的心智技能知识进行实际演练,把潜伏在个体头脑中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操作过程。由于学生在初步社会化阶段只是对工匠精神有默会性理解,故在此阶段,工匠精神的养成在于个体将潜在的知识、经验,通过语言清晰地提炼出来,并试之以行动。就隐性知识学习角度来看,此阶段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在该过程需被转化的隐性知识可通过一定渠道表达出来,且其转化方法较多样,可由个体传授给个体,也可由个体传授给群体,还可由群体传授给群体等。最后,在习得中,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抽象、思辨,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付诸于实践。总之,外化阶段可通过类比、假设、交谈及实践等方式,将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故在职业技能学习的模仿阶段,工匠精神的行为外化需要优质的师资团队。

图1 知识转化的SECI模式

(三)职业技能学习处于练习阶段时工匠精神的意志整合

职业技能学习在经过了模仿后,就进入反复练习的阶段。此阶段是职业技能在外化基础上对技能的重复操作,是对模仿阶段所形成的动作技能的再认知、再体会。在此阶段,应继续引导学生把注入在思想中的工匠精神付诸于反复的实践练习之中。就隐性知识学习而言,该阶段是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具体来说,为将碎片化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学习可掌握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且这些知识是任何人都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直观形式来获得的。总之,该阶段是知识扩散过程,信息在不断汇合中产生新的理念,置身于实际的工作岗位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故在职业技能学习的练习阶段,工匠精神的养成重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引导学生热爱从事的职业,培养持之以恒的工作意志。

(四)职业技能学习处于熟练阶段时工匠精神的情感内化

职业技能在经过无数遍的反复练习后,自然而然地就可实现熟练化,这意味着个体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协调好动作技能各部分间的关系,且在运用过程中能根据活动任务的变化来对动作技能进行调整,从而使其技能更加熟练,达到操作自如。[7]而工匠精神作为工作投入时的无意识工作态度,它的形成在于情感上的认同与内化。从隐性知识学习角度分析,该阶段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升华。在此阶段,个体对显性知识非常熟练,对其有深刻理解,且传播途径一般比较隐蔽,个体可在不知不觉间就将显性知识牢记于脑,最后,学习者把学到的显性知识重新归纳、整理,构建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是调动个体的主动性。[8]故在职业技能学习熟练阶段,应在对职校生工匠精神意志整合的训练基础上,注重营造促使职校生对工匠精神情感内化的大环境,以让职校生在技能熟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造诣追求进一步精细化。

四、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通过运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对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养成的分析,可见,职业技能习得与工匠精神的养成均可按“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方式进行相互转化、传递与创造。接下来就依据隐性知识学习视角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养成规律来探索在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工匠精神初步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准备阶段,对职校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应从初步感知着手,较好的教育方法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去了解,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有个全面的了解与认同,清楚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与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并产生对职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这一阶段,比起按部就班地学习书本上那些与实际情景相差甚远的理论,让学生到企业中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来得更有效,学生可亲身体会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难以用文字、语言等符号清晰表达的个人价值观、行为等,并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工作技巧,甚至领悟一些连技师都不是非常清楚的技能及其工作状态,且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从而,也可以提高对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初步感悟。

(二)优化现代学徒制中的师资建设是工匠精神行为外化的关键

若要把在职业技能学习准备阶段中初步感知的工匠精神内容外显于外,就需在职业技能学习的模仿阶段接受较好的示范与引导,故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工匠精神的行为外化意义重大。在校企合作中,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这种模式强调,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在企业中由企业师傅带徒弟,而这对师傅各方面要求就比较高。师傅应具有双师型的特质,既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也应具有热爱从事专业的高素质。这样,当学生跟着师傅学习时,在职业技能的模仿上会相对标准,因为职业技能的规范性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组织生产专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样在模仿阶段,师傅便能根据实际操作中生产、加工所要求的标准,并结合任务的特性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反馈,使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切实体会自身动作或活动方式的变化,这样,会更有助于技能的掌握[7];此外,在职业精神上具有示范性,学生跟着师傅学习,除了技能的习得外,师傅自身的精神魅力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故在职业技能学习模仿阶段,培育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聘请著名匠师给老师或学生作指导及借鉴国外的经验等方式来优化现代学徒制中的师资建设。

(三)顶岗实习是工匠精神意志整合的必要环节

在职业技能学习中,反复练习是技能达到熟练的必经之路,而在此阶段工匠精神外化行为也需得到强化,渗透于职业技能的练习之中,以上升为意志行为,因而,顶岗实习很必要。这是由于当前种种条件的限制,致使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在练习阶段缺乏实训场地,因此,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在实际岗位中参与生产活动。由于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合法身份,学习内容更具体、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学习环境也更具真实性,所以,学生可以在专业岗位强化技能训练,并体会专注于职业的重要性。

(四)社会舆论催发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工匠精神情感内化的主动力

职业技能的内化在于反复练习后形成的惯性反应,而在此阶段工匠精神的养成,对个体来说,弥足重要,这在于工匠精神不仅会使个体爱岗敬业,还会激励个体对技术、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如今,工匠精神的宣扬如火如荼,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上的其他力量也在积极认可工匠精神,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社会舆论会将培养工匠精神话题推向时潮,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由于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自发的,是有意愿、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对于职校生来说,其养成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成为情感内化的关键。同时,应注意在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内化阶段,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运用想象和实践练习,将学生原有的工作态度、知识体系同当前的技能知识紧密联系,巧用知识迁移。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技能学习的动机、能力水平等个性方面的差异,广泛调动学生的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模式。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它的回归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由于职校生是国家人才队伍中的一部分,其职业技能的学习不仅是步入其职业生涯的必需条件,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故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既是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体现,而且,还有利于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总之,从隐性知识学习的视角来看,在职校生职业技能学习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实质上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其培育需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

[1]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0.

[5]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6,150.

[6]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14.

[7]周明星,刘晓.现代职业技能的意涵、习得及其养成——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语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53-56.

[8]陈庆合,侯金柱,郭立昌.利用内隐学习规律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J].职教论坛,2009(6):4-6.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张彩娟,女,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7)10-0073-05

猜你喜欢

显性职校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我的职校我的梦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