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基本模式

2017-05-31韦峥嵘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反思

韦峥嵘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至少应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活动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多种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为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本文从德育理论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实行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结了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化教学。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基本程式;反思

一、活动化教学提出的背景

1.活动化教学是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 :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 ,知行统一 ,欲知必行。主张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 ,通过经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思想品德教育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当代德育教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强调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和感悟,别人的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这样的德育观,思想品德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能力和情感;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感情;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吃透”、领悟这些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导入 一节好课源于教学的第一环节——课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开篇点题部分的导入新课,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新课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入部分,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充满激情的导语或是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知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等等。无论哪种形式,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如在“孝敬父母”教学前,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要求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这首歌会深深打动千万人的心,或者让学生准备一段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系列剧等等。

2.合作探究──体验 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而在此环节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慎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和“误区”,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如“孝敬父母”教学时,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同学们同学们三人一组,四人一伙地走上讲台表演了“让父母高兴”(上学出门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主动向家长问好、吃饭时给爷爷奶奶夹菜、放学回家自觉做功课,外出时主动说明去向)等系列剧,从中,同学们认识到孝敬、爱戴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并且懂得了自己该做哪些事才算是尊敬、孝敬父母的。这样既理解了课本知识,又加深了对有关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为实现从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3.小结梳理──明理 此环节是对教材的回归,即概括所学知识,总结行为要求,明确着力方向。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重点要点,更有效的掌握课堂知识。“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新教材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甚明显,但每个活动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对话,用人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又高于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小结梳理的形式,同样要注意师生互动,变化多样。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结梳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结可以用课堂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承担这一任务。可以讲收获、谈疑惑、说体会、表见解,其他同学则可作点评、纠偏差、补不足。小结也可以采用情境训练的方式,根据教学进程布置少量情境作業题,让学生按所设情境谈认识、说感受。当然,作为常规形式的课堂练习也可以运用,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总结效果。

4.迁移拓展──践行 新课程增强了德育功能,重视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三、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提高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权利,而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成长的乐园,使师生更好地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 ,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搜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 ,有效的处理反馈信息。并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和活动中获得道德认知 ,明白做人的道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 新教法》

[2]班華:《思想品德教学用书· 前言》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