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7-05-31刘慧贞
刘慧贞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面临着人才缺乏的现状。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缓解我国旅游企业人才缺乏,提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内就业率,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文章在分析了现今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创新思维为导向,在明晰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培养方案改革和教学队伍构建,引入“场景式”课堂,创设虚拟旅游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课程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3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32-03
伴隨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比2014年增加396所,在校生人数57.1万人。但是旅游人才的市场供给总量依旧存在较大缺口、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高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以及高流失率等问题仍未有所改变,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缺失,造成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应用型和创新型。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思维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理论研究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理论和技能的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其目标应该是高级旅游技师,可以直接进入旅游企业工作,降低旅游企业综合用人成本。但是在现有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很多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缺失,不懂得要面向人才市场,在研究型和高职型旅游人才培养之间游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缺乏创新精神,只会跟风和模仿,造成培养出的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均不突出,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缺乏鲜明办学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计划制定过于死板,仅仅强调学分和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为了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宽口径,公共基础课安排教学时间长、教学科目多,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安排时间短。使学生专业知识积累过少,专业技能空白,不能体现应用型特征,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和社会需求接轨,阻碍学生职业发展,导致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缺乏竞争力。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教条化,缺乏应用型创新能力
很多已经转型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使用上。“课上听讲,课下复习,期末答卷”仍是主流的学生培养考核体系。教师受教务考核指标和教学成本控制的制约,不能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新设备、新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方法创新性差。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教授为主,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缺乏应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导致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浪费。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欠缺
旅游管理专业受学科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在大多数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和技能型教师缺乏。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旅游管理教师人才引进中都强调学历层次,要求硕士或博士毕业,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教师队伍只有高学历而没有行业从业经验,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中也只会纸上谈兵。
二、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一)创新培养模式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在未来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尽可能“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解决旅游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行业需求旺盛,虽每年均有新增旅游管理专业设立,在校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劳动力供给仍然不足,劳动力低学历、高流动率的现象十分突出。此情况的存在与两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不屑于顾,认为从事一线工作没面子、掉身价;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技能性要求较强,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此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导致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缺乏年龄优势和技能优势,导致竞争力不足。因此,只有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解决长期以来旅游业高层次服务人员不足,发展缺乏动力的困境。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式培养
(一)明晰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直接输送到人才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为用人单位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市场规律告诉我们,需求决定供给。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这一规律仍旧适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才应该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无用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是无效的人才培养,只会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明确市场定位,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学生的分类培养,把既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应用技能的,不同爱好、不同职业生涯定位的学生输送到旅游业的不同部门。在培养上,可以定位是“订单制”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可以定位是“创业型”旅游管理教育,亦或是定位“通识型”旅游管理教育。
(二)以创新为视角,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定位决定着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一届学生的年龄、兴趣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对同一专业不同年份的毕业生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可是,大多数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却没有跟上这些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灵活性差是我国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必须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跟进市场的节奏,采取滚动式调整,每年一小调,四年一修订,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符合快速发展的旅游用人需求。
(三)构建新型教学团队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作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来说,应该是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懂得教学心理,具有创新思维,拥有实践经验,能够进行课程场景设计的应用型教学群体。团队中的成员最好具有多专业学科背景、丰富的专业社会实践技能、进行过旅游管理專业创新创业辅导,由高学历知识型教师、实践技能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构成。三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团队中课程分配明确,人员比例合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特色的教学团队。比如,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教师,主要承担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双师型”教师负责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技能型教师负责学生的旅游实践教学和旅游创业指导。通过三类教师的授课,使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受旅游企业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创设“场景式”教学课堂
在创新思维引导下,提倡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主动引人“场景式”课堂。所谓的“场景式”教学课堂,就是在校内旅游管理教学中,尽可能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在教学主题适用的场地,以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尽可能杜绝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主。譬如,在理论教学环节,鼓励任课教师主动进行场景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场景设置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质。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由实践技能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带领,让学生多模拟,多体验,多操作,与社会接触,锻炼学生的旅游专业技能和市场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场景式”教学课堂真正做到应用型培养,实现旅游管理学生行业内无障碍就业和良好的职业晋升能力。
(五)配合创新创业教育,适度组建校内模拟企业
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配合国家大力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校园内模拟旅游创业。传统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下,为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高校都会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但是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都流于形式,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设施简单、使用率不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未出现较大提升,得不到旅游企业的认可。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目的是和用人企业无缝对接,只有模拟企业才可以实现。校园模拟创立的旅游企业,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负责运作,是真正的面向校园市场的小型旅游企业。比如,建立校园旅行社、校园美食厅、校园娱乐中心等。学生在运营过程中,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和技能要求,避免学校培养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断层。